从未更名的城市,美好了三千年的邯郸

从未更名的城市,美好了三千年的邯郸

对于东方文化,人们心中或多或少都存着些厚古薄今的看法,认为进入了现代社会,文化开始失去了精髓。以最常见的古今地名为例,网络上有无数讲述今时地名又俗且土,古代地名高雅隽永的文章和视频,让无数群众信以为真,并因为这些地名被改的不堪入耳而懊恼——诸如枣庄原本叫做兰陵,驻马店原本叫汝南,合肥原本叫庐州,扬州叫广陵……等等,真是数不胜数。

其实,这当中除了大多数所谓改名根本不存在之外,更有许多纯属臆造,甚至可以说是瞎胡闹、赚流量。首先,拿扬州来说,当年大禹治水定鼎天下九州时,就已有了扬州,何来改名一说?更何况,广陵一地并未消失,现在是扬州市下辖的一个区,也就是说所谓改名根本就是行政区划的调整,纯属莫须有。再说意难平的枣庄,就更令人啼笑皆非了,兰陵县如今仍与枣庄相邻,好端端的何来今不如昔?此外,还有诸多地名更改了数十次之多,那名字变来变去真是良莠不齐,比如南京,金陵似乎很是雅致,那建康、建邺都是南京的旧名,可真不算高大上。凡此种种真是不胜枚举,人们总是选择自己喜欢看到的,然后将视野缩小,不仅忽略了历史变革的过程,甚至连中国地理都不愿深入学习,真是令人慨叹。

不过,偌大的中华,确然有些地方,至今未曾改变,在河北省南端,西依太行山脉,东接华北平原,与晋、鲁、豫三省接壤处有一座城市,至今已有长达3100年的建城史,并且深谙广大网友之夙愿——那美好的名字自建城以来千年未变,它就是邯郸。

从未更名的城市,美好了三千年的邯郸

十朝古都

在神话传说中,上古时期,大神女娲就在涉县(邯郸西南)的古中皇山抟土造人。到了8000多年前,新石器早期的磁山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开启农业文明的新纪元。磁山文化早于仰韶文化1000年,是世界上粟、家鸡的最早发现地,将中国黄河流域种植粟的记录提前至距今一万年,填补了前仰韶文化的空白,修正了世界农业史对种植粟年代的认识。

邯郸的城邑,肇起于商殷。在商代早期建都于邢(今邢台),后迁都于殷(今安阳)的数百年间,邯郸均为畿辅之地。古本《竹书纪年》中,就有商末殷纣王在邯郸建“离宫别馆”的记载。

在3100多年前建城后,作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中原城市之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邯郸深受统治者的青睐。从春秋战国到北宋,曾有赵国(春秋战国)、曹魏(三国)、东魏(南北朝)、后唐(五代)等多个朝代的十个政权在邯郸境内建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从未更名的城市,美好了三千年的邯郸

磁州水墨园

邯郸地名的由来,众说纷纭,未有定论。一种说法是,“邯”字源于山名,即城中的邯山,而“郸”是山脉尽头的意思,邯山至此而尽,因此得名邯郸。另一种说法是邯郸之名可能来源于姓氏。商周时期有甘氏和单氏两大氏族,曾在邯郸一带聚居,由此得名。

秦汉以前,邯郸无疑是中国政治中心之一,而秦汉以后,全国大一统,政治中心转移到今天的陕西(咸阳、西安),邯郸政治地位下降,东汉时期更遭到开国皇帝刘秀“屠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陷入萧条。在后来的历史中,邯郸曾数次复兴,但都不长久。到了近现代,相对于迅速崛起的各大城市,邯郸显得有些“小透明”,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不起眼,令它美丽的名字得以一直沿用至今,成为这座古城最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

遗存与文化契合

虽然在历史上起起落落,不过邯郸的文化脉络从未断绝,为今人留下了女娲文化、磁山文化、建安文化、赵文化等宝贵遗产。

在邯郸涉县的古中皇山上坐落的娲皇宫,传说是华夏始祖女娲氏“炼石补天,抟土造人”的地方。娲皇宫也因此而得名,并且是全国五大祭祖圣地之一,是中国规模最大、肇建时间最早、影响地域最广的奉祀女娲的历史文化遗存,也被誉为“华夏祖庙”。以娲皇宫为代表的女娲文化,表现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涉县被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命名为“中国女娲文化之乡”。当地的女娲祭典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娲皇宫建在高23米的峭壁之上,以铁链与山壁相连,建筑本身堪称一绝。

从未更名的城市,美好了三千年的邯郸

娲皇宫

作为战国时期赵国的都城,邯郸历经八代王侯,延续了158年的繁华,并留下了丰厚博深、魅力四射的赵文化。以“胡服骑射”为代表的赵文化,展现出赵国在逐鹿中原时所表现出的改革创新精神。赵文化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源头之一,是华夏文化与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交汇、融合和升华的结晶,具有中原华夏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构成的二重性,集中反映了北方地区诸民族冲突与融合的过程。赵文化滥觞于春秋,兴旺于战国,延续至两汉,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韵。

如今邯郸的地标之一,武灵丛台便是赵文化的最佳代表,始建于战国时期,已有2000多年历史,据传最初是为了观看歌舞和军事演练,也正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发生地。

从未更名的城市,美好了三千年的邯郸

武灵丛台

位于邯郸最南部的临漳县的古邺城遗址则是东汉末年至魏晋时期中国北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在东汉末年至隋统一的400年间,为北方著名的古都,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相继在此建都。战国时期西门豹治邺而显名于世,东汉末年孕育出了文学史上璀璨的“建安文学”。以邺城铜雀台为依托的建安文化,是建安文学的摇篮,中国文化史的奇观。

从未更名的城市,美好了三千年的邯郸

古邺城遗址效果图

邺城在中国城市建筑史上则占有辉煌的地位,堪称中国城市建筑的典范。它的以中轴为主线,王宫、街道整齐对称,结构严谨、分区明显的布局方式承前启后,影响深远。不仅是东亚地区古代都城建设的样本,还对后来的长安、洛阳、北京城的兴建乃至日本的宫廷建筑,都有很大借鉴和参考价值。

除此之外,邯郸还拥有运河文化、北齐石窟文化、磁州窑文化等十多项文化脉系。

成语典故之都

提到邯郸,很多人立刻会想到“邯郸学步”这个成语,正好,这里的确是华夏文化里的“成语典故之都”。古老的邯郸留下了众多历史故事,凝聚成了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纸上谈兵”“黄粱一梦”“完璧归赵”“负荆请罪”“毛遂自荐”“顶天立地”……据不完全统计,与邯郸有关的成语多达1584个,堪称中国成语典故的“活化石”。

在市区中心地带有一座学步桥,传说燕国少年就是在这里学邯郸人走路的。学步桥被认为是成语“邯郸学步”的发源地,始建于何时已不可考,最初为木桥,是沁河上唯一的桥梁,明朝年间改造为石拱桥,沿用至今,不再作为交通桥梁,而是邯郸的文化符号。

从未更名的城市,美好了三千年的邯郸

学步桥

如今,漫步在邯郸街头,随处都能见到因成语典故而得名的文物古迹:蔺相如回车巷(完壁归赵、负荆请罪)、吕仙祠(黄粱一梦)、毛遂墓(毛遂自荐)等等。邯郸以这种独特的方式,筑造连接古今的时空隧道,千年沉浮,默默守候着历史长河中留下的中华文明瑰宝。

编辑丨魏东月

东方财经杂志 东方文化杂志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东方文化杂志(ID:dfwh_hk)

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东方文化杂志的头像东方文化杂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