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物种”辣椒的历史故事

“外来物种”辣椒的历史故事

国人嗜辣……以四川、两湖、贵州、江西数省为最,其余各省虽有不及,但辣之一味绝不可少。

在冷气袭人的东北,掀开一锅乱炖,点缀其间的是红艳艳的干辣子;到了热气熏熏的广东,端上一盘白切牛肉,那蘸料里星星点点的是小米辣椒的红。实际上,作为五味之一,辣并非由味蕾感受的味觉,而是一种痛觉——是化学物质(譬如辣椒素、姜酮、姜醇等)影响细胞然后在大脑中形成了类似于灼烧的感觉。正是这种痛并快乐的感觉在四百年前传入中国后,硬生生地将“酸甜苦辛咸”改成了“酸甜苦辣咸”。

这个“外来物种”在传入中国后让华夏人的生活习惯发生了巨变。如今,中国早已是世界第一大辣椒的生产国与消费国——其播种面积约占世界辣椒播种面积的40%。更令人吃惊的是,目前全国辣椒种植面积超过3000万亩,占蔬菜种植面积的12%以上,产量则超过4000万吨。若是换个角度,从种植面积分布来看,全国有28个省份种植辣椒,形成了贵州、湖南、江西、四川、陕西、河北、河南、吉林等16个重点辣椒产区,种植面积超过100万亩的省份有贵州、江西、湖南、海南、四川、河北、陕西和湖北等8个省……

“外来物种”辣椒的历史故事

目前全国辣椒种植面积超过3000万亩,占蔬菜种植面积的12%以上。

辣椒从它的原产地拉丁美洲的墨西哥,远渡重洋最终在中国发扬光大,这过程自然是相当有趣。

辣椒第一次出现在中国应该是明代。明代高濂撰《遵生八笺》,其中记载:“番椒丛生,白花,果俨似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番椒就是辣椒,传入的路线大约有两种,一个就是通过著名的丝绸之路从西亚地区开始传入的;第二个就是海上的路线了,通过马六甲海峡传入中国。

由于辣椒白花淡雅、果实彤红、甚是可观,所以来华的最初一段时间,辣椒被当作为观赏用花栽种,作为奇花异草一般养在园子里欣赏。随后,又被中医发掘出来当作药物使用,用它辛辣发热的特点来治疗冻疮以及脚气。辣椒这玩意最终能从花园里走进菜园子,从中药房端到餐桌上,不得不感谢贵州人。当时,由于盐井稀少以及政策严苛,贵州长期处于缺盐的状态。于是,当地人只能找寻替代品。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尝试之后,那散发辛辣气息的辣椒终于获得了关注,自此一发不可收拾。

“外来物种”辣椒的历史故事

辣椒最初是被当作为观赏用花栽种。

在此之后,以贵州为核心,吃辣版图迅速扩张,川渝湘赣纷纷加入。在征服了人们的味蕾之后,辣椒化身无数——辣椒面、辣椒酱、干辣椒、腌辣椒、泡辣椒……走向全国各地的餐桌,连海峡对岸的台湾都不例外。在乾隆十二年(1747年)的《台湾府志》中,便有了台湾岛食用辣椒的记载。

“外来物种”辣椒的历史故事

辣椒化身多种吃法儿,走向全国各地的餐桌。

不过,那时的辣椒远没有如今的影响力,它真正成为五味之一,并且融入各大菜系,还需感谢川渝人民。二十世纪初,长江中游的码头上,那些吃不起精肉的纤夫船工为了补充蛋白质,而选择了带有浓烈腥臊味的下水来代替。而辣椒正好可以很好地中和这种味道。腥臊与辛辣的碰撞出极致的美味,麻辣烫、毛血旺、红油火锅接踵而至,江湖菜由此诞生。

另据清代末年《清稗类钞》记载:“滇、黔、湘、蜀人嗜辛辣品”“(湘鄂人)喜辛辣品”“无椒芥不下箸也,汤则多有之”,说明湖南、湖北人食辣也已经蔚然成风,不逊川人。

不过,此时的辣椒,还未逃脱穷人最爱的标签。当时刊印的《成都通览》所载的1328种川菜里几乎没有几乎没有辣味的踪迹。那些菜肴都属于官府菜,讲究清鲜醇浓、百菜百味——诸如开水白菜、清汤鱼翅、白油鸡片等等。然而,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社会变革的同时也带来了饮食的巨变,辣椒从底层一跃而上,慢慢地将川菜变成了如今的模样。

“外来物种”辣椒的历史故事

毛血旺

不仅如此,辣椒甚至还间接造就了鲁迅先生的出现。据说,周树人在江南水师学堂第一学期结束时,因考试成绩优异,学校发下一枚金质奖章。他没有把奖章作为炫耀,却卖掉换回了几本心爱的书以及一串红辣椒。此后,每当读书读到夜深人静、天寒人困时,他就摘下一只辣椒咀嚼,直到额头冒汗、眼里流泪、嘴上唏唏。随后,他趁着周身发暖、困意消除,继续捧书攻读,最终他获得了公派留学生的资格。可以说,辣椒为了周树人赴日学医转而学文、化身鲁迅做出了极强的辅助。

此外,辣椒还为另一位名人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功劳。被誉为“三百年来中国美术史上艺术巅峰”的齐白石先生,下笔鲜明热烈、纵横豪气、老辣极致。人们在研究齐白石独特艺术风格形成的原因时,总是感觉隔靴搔痒,说不到正点上。后来人们从他的饮食方面展开研究,结果吓了一跳:原来齐白石餐餐离不开辣椒,“辣椒炒肉”更是他的最爱。也正是几十年深厚的吃辣根底,成就了他如此泼辣、火辣、老辣的艺术风格。

“外来物种”辣椒的历史故事

齐白石《花鸟蔬果杂画册》中的白菜辣椒

如今,正值寒潮肆虐、疫情反扑,在看罢辣椒的故事后,是时候给波澜不惊的居家生活增添一份辛辣的刺激了。

编辑丨魏东月

东方财经杂志 东方文化杂志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东方文化杂志(ID:dfwh_hk)

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东方文化杂志的头像东方文化杂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