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运动刺激上海发展:取代广州成贸易大港

太平天国运动刺激上海发展:取代广州成贸易大港

席家二少勇闯上海滩

1857年,让我们记住这一年吧,正处于变革与转型中上海迎来了19岁的东山小伙子席正甫。此时,不管是上海还是席正甫,都没有预料到一座城市与一个人会产生如此密切的联系。若干年以后,席正甫在以上海为背景的金融舞台上亮相;而上海因为有了以席正甫为首的众多买办,国际化发展的步子迈得更大,逐渐取代了北京、天津、广州等传统的商业城市,成为全中国最为繁荣的黄金之地。几十年之后,席正甫在上海过世,丧礼的排场之大,成为上海滩市民们多年的话题。

想想也是,席家向上数代,有左源公和右源公精明的商业血脉相传,整个清朝中后期,席氏家族依然有人世代经商;横向来看,席家周边有东山其他商业家族做榜样,席正甫对经商一道可谓是耳濡目染。可以说,如今来到上海的席正甫并不欠缺经商的能力,他在等待一个可以发挥自己商业智慧的机会。

中国的大城市有不少,没有被太平军战火波及的地方也有不少,可是席正甫兄弟偏偏选择到上海发展,可以看出这几位商业世家子弟确实有着不凡的眼光和见识。他们兄弟几个认为上海经过开埠之后,已经成为洋人的汇集之地,经济发展迅猛,赚钱的机会一定比别的城市要多。另外,上海与苏州老家相距不远,等将来自己拼出了一席之地,还可以把一家老小从东山乡下接到上海来。

席正甫先到舅舅沈二园的钱庄做了一名学徒。沈二园不是席正甫的亲舅舅,而是他继母沈氏的哥哥。但是席、沈两家同为东山大族,世代姻亲,关系一直处得不错。沈二园看着席正甫长大,一直很喜欢这个机灵的二外甥。老一辈的东山人对沈二园显然更为熟悉,因为他可以称得上第一个在上海滩站稳脚跟的东山人。鸦片战争刚刚结束,沈二园就来到上海经商。那时,席正甫还只是几岁的顽童呢。等到席正甫来到上海投靠舅舅的时候,沈二园已经成为上海商界颇有声誉的钱庄老板。

19世纪中叶,在上海开钱庄是一种风气,一种时髦。钱庄老板既是身份的象征,也是思想解放的标志。太平天国运动之前,上海也有钱庄,但是那时的钱庄的主要业务是兑换各地不同的货币,偶尔经营一些小额的存贷款业务,并非近代银行的前身。

由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刺激,上海逐渐取代了广州,成为中国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尤其是进出口贸易的剧增给上海带来了空前的繁荣。这种变化,对钱庄来说,正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发展机会。

全国各地的富户们云集于此,在带来大量资金的同时,也开起了更多的商号。只要做生意,就可能会遇到资金周转不灵的情况,这个时候,就是钱庄的机会了。他们趁机把期限稍长的存款放给那些急需资金的商号,从中获取存贷款之间的差价。中国商号逐渐增多并不能算是上海这个租界的特色,更多的外资洋行进入上海才是上海迅速繁荣的主要原因。

上海经济迅猛发展导致了货币供应的不足,市场上银根紧缩,通货不足的缺陷日益显著。中国缺少白银,但外商不缺。这时候,西班牙银元、墨西哥鹰洋等外国货币一股脑地涌进上海的货币市场,但流通起来极为麻烦。谁来负责兑换这些不同的货币,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钱庄当仁不让,承担了这一光荣使命,所有的中外商号凡是想要做买卖、兑换货币的,都要经过钱庄。这个时期的上海钱庄,在赚取丰厚的利润之外,其经济地位和卓著的信誉也给中外商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可以想象一下,当时的清政府刚刚在洋人手里吃过多次败仗,被迫签订了不少割地赔款的不平等条约,中外交易双方的地位肯定是不平等的。普通的中国商人并不信任洋行推销的所谓“物美价廉”的洋货,而洋商又不敢先交货后收款,双方都需要一个信得过的中介作为中外贸易的纽带。这时,钱庄就顺势成为双方都认可的中介,参与到了进出口贸易之中。

这个中介在一开始并没有多少技术含量,难得的是敢为人先的那份勇气。钱庄充当中介很简单,就是钱庄先开具庄票给华商,让其用庄票交付给洋商当作货款,提走货物;而洋商只需要在庄票到期之后向钱庄收取货款就行了。一般庄票的期限是5~20天,在这个时间段里,华商往往将货物出手,把钱款送了过来。钱庄经营风险并不大,却向华商和洋商都收取了相当高的手续费,简直就是一本万利。但是因为钱庄的信用可靠,交易双方对钱庄收取高额手续费的事情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自己的生意能做成就行。

洋行需要依靠钱庄的帮助来打开局面,这一点可以看作外国洋行对本土钱庄具有一定的依赖性。可是随着洋行逐渐扎根于中国市场,其雄厚的资金储备优势日益显现,让钱庄不自觉地追随洋行的脚步。在外资洋行占据优势的情况下,即使有的钱庄不想被牵着鼻子走,也很难做到独善其身。因为钱庄开具的庄票需要得到外商的认可,需要外商使用才能产生价值。钱庄与洋行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机构在中国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既想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却又不得不绑在一起,并肩前行。

席正甫来到钱庄做学徒的时候,赶上的就是这么一个机会——钱庄业鼎盛发展,洋行急剧增多,中外贸易额逐年增加。凭着席正甫天生的商业嗅觉,他能学到的生意经比别人要扎实得多。席正甫做了三年学徒之后,对钱庄的所有业务已经烂熟于心,他决定结束学习的日子,自己也开一家钱庄,重振父亲生前的雄风,让席家再次辉煌起来。

如果是普通的小伙计,刚刚做了几年学徒就想自己开钱庄,那是痴人说梦。但是席正甫不一样,他是东山席家的二少爷,虽然家道中落了,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席家还有不少的地产可以变卖成现金,充当钱庄的流动资金。也亏得席正甫一向有主意,在家里很有发言权,当他把这个想法跟兄弟们一说,大家都不反对。于是22岁的席正甫动用了席家的部分家产在上海开办了一家属于自己、属于席家的钱庄。

有句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开钱庄也是这样,“店不在大,有人则灵”。别看席正甫的钱庄规模不大、知名度不高,也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历史,但有了席正甫这个精明的老板坐镇,一切劣势都不再是劣势了。他知道存款的多少对一个钱庄的运转来说非常重要,不能仅仅指望用自己的本金来实现“钱生钱”的梦想。

席正甫长袖善舞、八面玲珑的交际才能首次得到了全面的体现。他的人缘甚好,在上海滩做生意的苏州籍商人大都认识这位小同乡。有了乡亲这层关系在前,大家存款时当然会优先考虑把钱存入席正甫的钱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吾爱历史吾爱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