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国君的女儿亦有可能难嫁

  在某些比较极端的情况下,连齐国国君的女儿,都会碰到不容易嫁出去的情况。比如说,齐僖公的女儿文姜。

  我们知道,当然对贵族妇女的称呼是这样:后面这个姜,是他娘家的姓,前面这个字儿呢,则往往是跟着老公来的。比如说,郑武公的老婆,就叫武姜;卫宣公的老婆,就叫宣姜。

  但是这个文姜的文字,和他老公可没关系。——后来她老公是鲁桓公嘛,人也没叫桓姜。文,就是说因为她特别有文采,是个美女作家型的人物。

  有一回,齐僖公看中了郑国一个公子,叫公子忽。就跟公子忽说:“我闺女嫁给你,你是愿意啊,还是愿意啊?”

  老头非常自信,心想我闺女这么好,这事还能不成吗?哪里知道,公子忽一听,您闺女,嫁给我?嘿嘿嘿……“你们齐国是一大国,我们郑国是一小国,大国小国,不般配。”

  当然,他这是客气话,照后来鲁国人的看法,他拒绝其实是因为觉得这个媳妇儿不靠谱。反正这事儿是黄了,后来,这位文姜,就嫁给了鲁桓公。但是,嫁给鲁桓公之前,她跟她的哥哥,也就是后来齐襄公,两个人已经好上了。

  她嫁到鲁国之后,兄妹俩关系也没断,所以齐鲁两国之间的元首级外交会议,就成了他们兄妹俩幽会的机会。这一回,鲁桓公夫妇到齐国进行国事访问,兄妹俩又幽会,这回事情败露了。于是鲁桓公就跟文姜大发雷霆。——而历史的经验无数次告诉我们,武大郎捉奸,是很难有好结果的。

  文姜挨骂之后,就去跟齐襄公哭诉,齐襄公一听还火了:“我们兄妹两个的事情,你凭什么过问呐?”于是把鲁桓公喊过来:“喝酒!干呐,交情深一口闷!”结果把鲁桓公灌得酩酊大醉。“哦,鲁侯醉了是吧,彭生,扶鲁侯上车。”齐国一个大力士,叫公子彭生,上来扶鲁桓公上车的时候,用力夹了一把,肋骨全部夹断,鲁桓公就这么给弄死了。

  ——当然得说明,这只是顺带一说,文姜不能代表广大的齐国女性哈。总之,齐国女性能歌善舞,举止优雅,谈吐得体,这些都是其他国家很难比的。

  泰山那边,鲁国的情况和齐国就完全不一样了。传说,周公是西周那一套庞大的礼乐制度的制定者,作为周公的子孙后代治理的国家,鲁国至少在理论上,还是坚定不移的贯彻这一套礼乐的。旁的国家的人到鲁国来,听听据说是周人创业时代就流传下来的高雅音乐:“岐山的天,是明朗朗的天,岐山的人民好喜欢……”往往也要赞叹一句:“周礼尽在鲁矣。”

  也只有这样的环境,才孕育得出孔子这样的人物。

  在鲁国,不但男人知礼,女人也懂得要无微不至的贯彻礼。鲁宣公的女儿,嫁到宋国,才七年,老公宋共公就死了,之后她守寡三十年。一天夜里,宫里失火,烧到她的住处了,她说女人夜里不能出门,“不见傅、母不下堂”,但是结果她的保姆到底也没来,她就给活活烧死了。

  又有一位寡妇,死了老公,又死了儿子,不免常常啼哭。但是你听她哭哭哭,一哭十几年:白天哭老公,晚上哭儿子,白天哭老公,晚上哭儿子……绝对不带差的,从来也没有发生过晚上哭老公,白天哭儿子的情况。

  这是因为周礼当中有条规定,叫“寡妇不夜哭”。晚上躺在床上哭老公的话,给左邻右舍听到,他们要议论的。——鲁国人民还就特别的八卦,这不奇怪,规矩越大,人私下里就越八卦。“大半夜的,哭什么老公啊?是不是想男人了?”然后就推论你守寡也守不长。所以晚上只能哭儿子,那儿子晚上已经哭过了,老公就留到白天哭。

  可能是因为前面讲的鲁桓公的悲剧,鲁国的风俗还讲究老公不许陪老婆回娘家。如果发生了这种事,就叫“双行匹至,似于禽兽”。男的陪老婆回娘家,这是禽兽一样的行为。

  当然,周礼不仅是这些东西。前面已经讲了,就本质论,周礼是那个强调上下尊卑的封建宗法社会的社会秩序。在血淋淋的政治斗争面前,礼在鲁国和其他国家一样,常常也显得很无能为力。所以搞得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很困惑,“至其揖让之礼则从矣,而行事何其戾也?”拱手鞠躬,这个礼貌大家是讲的,可是阴谋暴力的事,鲁国人也一样没少干哪?

  但是也不要以为礼所宣扬的道德感全然没用。还是楚汉相争时候的事,项羽乌江自刎之后,他的地盘都投降了刘邦,只有鲁地不肯投降。不但不投降,反而在重重包围之下,生死存亡悬于一线的时候,还在学习研究先王的礼乐,“弦歌之音不绝”,一边弹琴,一边唱歌。

  这一下是把刘邦给震动了。他肯定觉得,自己的天下要想长治久安,需要的还是这样老百姓。刘邦本来不喜欢儒生,喜欢往儒生的高帽子里面撒尿。后来,他态度慢慢发生了转变,这事儿肯定也是转变的原因之一。

  下面把眼光转向河南。当年周武王的军队杀到商都朝歌的时候,带头开门投降的是纣的哥哥微子启,他也是第一代宋国国君。为了体现对投诚者的优待,周天子给宋定的级别是很高的。据说,周朝各国国君的级别是这样,分公侯伯子男五等,以周公旦位望之尊,太公望功劳之大,都不过是侯爵,宋却是公爵。而且周天子把宋视为“宾国”,拿对待客人的礼节待他。

  但所谓拿你当客人,一是尊重,另外一面说来也是生分。对宋国,信任恐怕是没有的。它的封地是商丘一带,这是四望平坦之地,无险可守。列国纷争的时候,宋国老是挨打,这个其实在他建国的时候就埋下伏笔了。

  不知道是不是还保存着对殷商王朝的美好回忆,尽管国力并不强大,但宋国一直是非常有责任感的国家,有点以维护国际和平为己任的意思。比如说,宋襄公也想称霸,——霸在当时没什么贬义,霸主的行为,不过是有点类似于美国式的国家警察,这个后面专门讲。比如说,春秋中后期,各国打得精疲力尽的时候,也是由宋国的大夫华元、向戌,先后来牵头,召开的和平大会。

  宋既然是文明古国,对旧传统就比较看重。宋襄公图霸,因此当然得跟当时军事上的超级大国楚国打一仗,那个战争的过程,就是典型的例子。

  宋国的军队已经排好阵型了,楚军渡河才渡了一半,人跟宋襄公说,咱们冲锋吧。宋襄公说,不行。

  楚军已经全部渡河了,但队伍还没排好,人再跟宋襄公说,现在可以冲锋了吧?宋襄公说,还不行。

  结果等楚军也列好队,那就没得打了,结果是“公伤股,门官歼焉”,宋襄公的大腿受了伤,他的近卫部队,也全军覆没。不久以后,他还就因为这个伤死了。

  但饶是如此,人宋襄公可没后悔,他觉得我这是对旧传统旧道德的一种捍卫。他是这么说的:

  “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古代打仗,有很多的规范。周礼五大块,吉凶宾嘉军,军礼是专门的一块。

  “不重伤”,这字儿,念虫不念众。意思是砍你一刀,没砍死,不许再砍第二刀了,不然你可以喊:“非礼呀!”

  “不禽二毛”,禽是通假字,通擒拿的擒。什么叫二毛呢?头发花白,有黑白两种颜色的毛,这叫二毛。这是说打仗的时候要尊敬老人——当然也可见,如果谁上战场还挑染一撮白色的头发,这是非常可耻的作弊行为。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古代打仗,是不许占据有利地形的。找一片平坦开阔的地儿,公公平平的打。

  “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宋是已经灭亡的殷商王朝的后代,所以宋襄公自称“亡国之余”。鼓声相当于体育比赛当中的发令枪,枪响了才许冲锋。大家队形都列好,要冲锋一起冲嘛。不然就是抢发了,重来重来。

  ——插一句,中学课本里就选了《曹刿论战》。其实那一仗,齐国人是讲礼的,相反鲁国这个礼仪之邦在曹刿的指挥下很无赖。齐国人开始敲鼓准备冲锋了,鲁庄公说那咱们也冲吧。曹刿说别,咱等等。

  你想想,这个时候要是齐国人不管不顾,我管你鲁国人冲不冲,我就是往前冲,那怎么办?放心,这种情况不会发生,因为按照西周的军礼,你不冲我是不好冲的,只好我缩回去。然后我再敲鼓,你又不冲,我只好再缩回去。你想想,一百米比赛,你都抢跑两回了,状态能不受影响吗?这就是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齐国人就这么给阴了,——当然你也可以说,曹刿这叫“合理利用规则”。

  回头还说宋襄公。对宋襄公的这种做法,历来评价不一。贬斥的,则说是“蠢猪式的仁义道德”,但司马迁对他评价就不错,至今也还有人尊他为“仁义之雄”。对此,我这里不作评价,只是说,宋国人对旧传统是比较看重。

  我们再看两个例子。

  鲁宣公二年,宋国的大夫狂狡和郑国的军队作战,郑国人掉井里了,狂狡就把自己的戟倒过来,戟杆伸给人家,把人家给拉了出来。结果那个郑国人一出来就对狂狡喊:“不许动!”就把狂狡给抓了,作了自己的俘虏。

  鲁昭公二十一年,宋国的华豹,和晋国的公子城两个人在战场上相遇了。这个时候就比谁手快了,结果,公子城刚刚“注”,华豹却已经“关”了。

  注,是把箭刚摆好,关,是把弓已经拉满。公子城慢太多了,那就等着挨射吧,天幸,偏了,没射着。

  公子城正想回射,没想到华豹动作太快了,他的弓箭“则又关矣”。这个时候公子城喊了一句:“不狎,鄙。”

  这个狎,是更迭的意思。就是公平竞赛,一人一箭啊,你要是射连珠箭,那是很“鄙”的。鄙不是卑鄙,而是偏远,就是说你这是乡巴佬的作风。结果华豹还真就把自己的弓箭给放下来了。结果噗,就给公子城给射死了。

  这个时候我们就看出其他国家的人不厚道了。占了宋国人的便宜,还要卖乖。还喜欢把这样那样的蠢人蠢事,给安到宋国人头上。很多故事,大家肯定都很熟悉,只是原来没有注意过这个故事的主人公的国籍。

  比如说,有一农民,看见草窼里窜出一兔子,嘣一下在树桩上撞死了。好,从此不种地了,每天蹲树桩边儿等兔子去。守株待兔,这农民哪国人?宋国人!

  比如说,还有一农民,啧,这庄稼怎么长这么慢呢?咱给帮帮忙吧,就把这幼苗一根一根往起拔。揠苗助长,这农民哪国人?也是宋国人!

  但就是在宋国这个以保守、迂腐、迷信出名的地方,又能产生最瑰奇、新颖的思想。庄子是宋国人;墨子,很可能是宋国人;孔子,虽然孔子是鲁国人,但是孔子他们家,是从宋国逃难到鲁国的。

  这也并不奇怪。大概宋国占着商的底气,文化很发达,所以知识分子就多。知识分子天然具有两重性,他既是新文化的创造者(或引进者),又是旧文化的守卫者,一般人都有的趋利避害的本能反而有所退化。所以,最保守和最创新的人往往都是他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吾爱历史吾爱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