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的操守:解密荆轲为何抓住秦王不刺

“士”的操守:解密荆轲为何抓住秦王不刺

荆轲刺秦王,图穷匕首见。荆轲一把抓住秦王,用匕首刺去。这时的秦王( 也就是后来的

秦始皇

)根本没有想到荆轲会来刺他,大脑没有反应过来,只是本能地挣扎。殿堂里站满了大臣,但他们都被这意外事件惊得目瞪口呆,一个个都呆然木鸡。这时荆轲刺秦王是极易得手,但荆轲没有刺,只抓着秦始皇不放。

秦始皇终于挣脱,大臣们也终于清醒过来,荆轲被杀。

在马上可以杀死秦王的时候,荆轲却没有刺秦王,为什么?

是荆轲发生了恻隐之情吗?

我们可以推测一下,荆轲抓住秦王时的那种心情。当荆轲猛地扯住秦王的衣服时,荆轲心中应是极其复杂的。

第一种感觉是喜悦。经过长年的策划组织和训练,终于抓住秦王了。这个组织指挥秦军把齐、楚、燕、韩、赵、魏几个诸侯国打得一败涂地的秦王被自己牢牢地抓在手里,看你往哪里逃。秦王,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嘛。

第二种感觉应是奇怪。抓在自己手里的秦王也很普通嘛,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是个凶神恶煞。看他那张因惊骇而变得有些可笑的脸,特别显得滑稽。过去,人们都把他说成神,抓在手里一看,也就是个人。

第三种感觉应是震惊。秦廷礼仪这么严格,全副武装的卫士都在廷下站着,可就是不敢上来救驾。原来人也是有弱点的呀,一道不听召唤不得带武器上殿的规定竟能把一支军队变成一群废物。

心情虽然复杂,使命感却是主导因素。燕太子丹为了让他自觉自愿地刺秦,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啊。无穷无尽的宴乐,轮流作陪的

美女

。荆轲在易水之畔和燕太子丹告别时,即已下了死决心,誓不辱没使命,他今天怎么会发恻隐之心呢?

荆轲应是明白,自己还没有资格发恻隐之情。他知道,目前自己所处的优势地位是暂时的,秦朝的官员马上就会清醒过来,那时自己面对的敌人可不是一个秦王了。

荆轲绝对不会产生恻隐之情。

那么,是荆轲害怕了吗?

看来也不是。

确实有人害怕了,但不是荆轲,而是他的副使秦舞阳。此人十几岁杀过人,看来是胆大包天。奇怪的是,秦舞阳杀了人没有事儿,反被燕太子丹找来当荆轲的副使。由此可见燕国法治松弛,政体落后。在秦国,不要说杀人,就是私斗,也要被在脸上刺上字。

秦舞阳是个杀人魔王,但到秦王的殿上却吓得浑身发抖。秦廷大臣对秦舞阳的发抖感到很奇怪,询问荆轲,这是怎么回事?荆轲镇定地回答,他被秦王的威仪吓坏了。秦王和大臣们会心地笑了。

秦舞阳吓得浑身发抖,荆轲镇定如常。荆轲显然没有丝毫害怕的心理。

害怕不害怕,不完全取决于一个人的胆子大小,应更取决于他的觉悟和决心。

荆轲是个“士”。“士”是春秋战国时期特有的一个社会阶层。这种人刚开始进入公众视线时,是一穷二白,没有什么财产,没有什么社会地位,两手握空拳,什么都不是。但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饱学之士,对天下大势有着独特的、精透的见解。谁如果用上这些人,往往可以做到富国强兵或者获取巨大的利益。这些“士”游说

成功

,本人也可直上青云,“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秦国的商鞅、范雎、百里奚,魏国的庞涓,齐国的管仲,吴国的伍子胥,赵国的毛遂、苏秦就是这些“士”的优秀代表。

以才谋官的人历史上很多,三国时期诸葛亮、周瑜、庞统、郭嘉等人就都是著名的“士”,由“士”而骤登高位。春秋战国延续的时间很长,前后有差不多五百年,这个时期的诸侯国又特别多,周武王分封了多少诸侯,就有多少诸侯国。春秋时期的诸侯国较活跃的就有齐、楚、晋、秦、燕、郑、卫、宋、曹等诸侯国。战国时期有齐、楚、燕、韩、赵、魏、秦等国。诸侯国多,矛盾就多,谈判不成就打仗,这些“士”也就找到了最适合自己表演的舞台。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绝非虚言。诸侯国的君王们、执政大臣们从未感到人才如此重要,纷纷张贴招贤榜。“士”们往来于各国之间,合纵、连横各显其能,形成了庞大的“士”人阶层,这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显著的特点。

既为士,就要具有士的操守。士为知己者死,是当时社会对士人道德标准的要求,也是“士”要求自己的道德规范。只有能做到这一点的“士”,才受官场的欢迎。只有具备了这个道德标准的“士”,才能做出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应该承认,当时的“士”中有很多人是为了升官发财而奔走,但也确有不少人就是为了做一番事业。张仪得罪了楚怀王,为了取得楚黔中地献与秦国,主动请求再度出使楚国。难道他就不怕楚怀王杀了他?张仪很清楚楚怀王已磨好刀等着他,但他还是去了。什么富贵能比得上生命的宝贵,但是,在“士”看来,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那比性命还宝贵。张仪再度使楚,稍施三寸不烂之舌功,楚怀王便放下了屠刀。一个大国的君王,就这样叫张仪哄得团团转,张仪可算得上是壮志已酬,志得意满。

讲了半天的“士”,就是为了分析荆轲的心态。荆轲不怕死,因为有政治抱负支持着他。他要真刺了秦王,那就是青史留名,永世不朽。

荆轲有了这一胆识,在秦廷上指点江山,旁若无人。秦舞阳没有这一胆识,在秦廷上吓得浑身发抖。

既然荆轲无恻隐之心,又不害怕,为什么抓住了秦王后不刺?原来荆轲另有想法。他在被秦王砍倒以后说,本想抓住你,叫你亲口答应不再攻击燕国,没想到叫你挣脱了。

哦,原来荆轲是想抓住秦王,叫他在利刃威逼之下亲口许诺放弃攻击燕国,这就是荆轲抓住了秦王又不刺杀的原因。

荆轲的这个想法肯定不在燕太子丹制订的计划里面。荆轲擅自改变行动计划,全盘皆输。

荆轲的想法也过于天真。春秋战国史上,也确有人挟持对方国王,逼对方国王答应一些什么,以维护本诸侯国尊严。但时过境迁,这些做法也不适合于秦王了。

春秋战国史上。挟持君王的例子比较多,最著名、最成功的有以下两件事。

一是蔺相如完璧归赵。

赵惠文王时,赵国得到了著名的和氏璧。秦昭王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即派使者到赵国,提出愿以十五城来换和氏璧。以一璧换十五个城,这个买卖合算。但赵惠文王和大臣们心里很清楚,秦国是不会拿出十五城换一璧的,换璧是假,夺璧是真。

但如果不答应秦国的换璧要求,秦国就会借口你不友好而来打你。那时的秦国人见人怕,就好像今天的某超级大国,想打你就来打,没有借口就来打,有了借口更要来打。

那时的赵国就像是今天的一个发展中国家,叫秦国打怕了,不敢得罪秦国,可又不甘心被秦国这么欺负,白白地把和氏璧送去。

这时,有人推荐了他门下的“士”蔺相如。赵惠文王仿佛遇到了大救星,立即派蔺相如携和氏璧出使秦国。

蔺相如的任务很简单,不能让秦国给欺负了。

蔺相如到秦国后,秦昭王立即召见。秦昭王见了和氏璧高兴得要命,自己看,传给大臣们看,又把后院的美女都叫来,传给她们看。

大家都在欣赏和氏璧,十五城的事提都不提。

蔺相如一点也不着急,恭敬地对秦王说,这个璧有一点毛病,我给大王指出来。秦昭王什么也没有想,便把璧送到蔺相如手里,等着蔺相如指点和氏璧的毛病。

蔺相如拿到和氏璧,脸色陡变,一步退到柱子跟前,批评秦王只给美女看和氏璧,一点也不提十五城,显然没有诚意。他要求秦王把要交换的十五城立即交割给赵国。如果你们硬逼我,要从我手中抢走和氏璧,我就把和氏璧砸在柱子上砸碎,然后我碰柱自杀。

秦昭王这回吃了个哑巴亏。他怕和氏璧被砸碎,立即叫人拿来地图,指着十五城说,就把这十五城给你们赵国吧,现在你把和氏璧给我。

十五城,都在纸上呢,骗谁。蔺相如严肃地说,赵王为了送和氏璧给秦国,斋戒五日,现在也请大王斋戒五日,五日后献璧。

五日后,秦王要和氏璧。蔺相如回答说,秦给赵的这十五城都由秦兵守着,无法交换;和氏璧我已派人送回赵国;如果秦国果真把十五城划割给赵国,由赵国接管了,和氏璧自然会送给秦国。

秦昭王从来没有这么叫人耍过,本想杀了蔺相如,大臣们劝秦王,杀了蔺相如也得不到和氏璧,不如放他回去。

秦昭王也自觉理亏,十五城都还在秦国管辖之下,赵国没有得到一寸土地,怎能叫蔺相如献出和氏璧,也就放蔺相如回去了。

秦昭王以后并没有拿出十五城给赵国,赵国自然没有给秦王和氏璧。

蔺相如在这次交涉中,利用秦王喜爱和氏璧的有利条件,以死威胁,维护了赵国的利益和尊严,传为美谈。

另一件“士”单身挟持帝王的事是毛遂自荐。毛遂是赵国平原君幕下的一个“士”。平原君爱“士”,幕下有士三千人,不可谓少。

长平一役,秦将白起坑杀赵国全部降卒四十多万人,随后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邯郸全城军民,据城坚守,秦军一时攻不下来。但没有生力军的救援,邯郸早晚要陷落。

在这生死关头,平原君来往于魏国和楚国之间,向两国求援。魏王派大将晋鄙率十万魏军增援邯郸,但暗中却指示晋鄙看形势行事。晋鄙明白魏王的意思,开到半路上按兵不动。

平原君无奈,带了二十个“士”前往楚国求援。严格地说起来,平原君没有带二十个“士”,应为带了十九个半,那个“半”就是毛遂。此人不善言词,身材矮小,虽带着剑,却是个残疾人,平原君也不太重视,作为三等士对待,算是最低的。

平原君去楚国时,本要带二十个“士”,数来数去,够格的只有十九个,还差一个。毛遂站出来自我推荐,我算一个。平原君心里发笑,你有什么才能?有才能的人就像装进布袋的锥子,锥尖马上刺破口袋露出来了。毛遂辩解说,我这把锥子还没有从布袋中露出来,是因为你从来没有把我装进布袋,现在就请你把我装进布袋吧。

平原君暗暗称奇,此人不简单,便把他装进了“布袋”,带他一起去楚国。

此时的楚国国王是考烈王。他不愿意出兵,平原君在廷上和他说了整整一天仍无结果。下面的那些“士”都很着急,只有毛遂歪歪倒倒地在台阶前走来走去。

突然,毛遂乘卫士不注意,一步蹦上台阶,卫士想拉没有拉住。毛遂飞快地登上高高在上的楚王殿堂,按剑厉声喝问,为什么说了这么长时间还定不下来?楚王吓了一跳,喝令他下去。毛遂拔出剑来怒斥楚王,你喊什么喊,你不就凭着你们这里都是你的人吗?可是,那些人都不在跟前,现在就是咱们俩在这儿,我一挥剑,你的脑袋就得掉,你凶什么凶。

考烈王明白了,这是楚国,周围都是自己的人,但这会儿他们都帮不上忙。考烈王软下来了,请毛遂讲。毛遂直数楚怀王被秦国骗得团团转,最后在秦国被关死的惨痛往事,指出这会儿正是报仇的时候,你这么怕死,不怕楚国的先祖咒你吗?考烈王被说动,立即答应出兵。毛遂让赵楚在朝堂上的人一起盟誓。

春申君带着楚国大军驰援邯郸,信陵君也夺取了魏国晋鄙大军驰援邯郸。秦军见几支生力军到了,引兵退走。

这两个范例确实发人深省,估计荆轲也深入地研究过了。但他对燕太子丹没有讲,他要到秦廷上去实施他的计划,事先讲了,反而不好。

荆轲可能以为蔺相如能做到的,毛遂能做到的,他也能做到。但他没有注意到,这样的战斗方式是不能简单模仿的。为什么?情势变了。

蔺相如完璧归赵,秦王对他无可奈何,是因为秦王喜欢和氏璧,投鼠忌器,为了杀蔺相如,把和氏璧砸了,这可是折本的买卖,秦昭王不能做。

毛遂逼考烈王出兵,有一个政治基础,秦国整楚国整得太惨了。一个大诸侯国的国王就叫张仪骗到咸阳关死,叫人气不气。毛遂是了解这一点的。楚国人没有这个痛处,是不会出兵的。即使被逼得暂时盟了誓,订了合同,事后也一定会撕毁合同,我就不出兵,你敢把我怎么样。

看来荆轲没有把这两起个案研究透彻。他在燕国时也没有时间从容思考。接连不断的宴会,无穷无尽的美女,燕太子丹的连连催促,使得荆轲静不下心来仔细思考,结果是功败垂成。

现在我们可以设想一下,荆轲到秦廷上以后,应该怎样做才能抓住秦王。正确的做法是,荆轲抓住秦王后,应采取“封喉”的武术动作,这样,秦王才会失去抵抗能力,才有可能逼其就范。而荆轲呢,只是抓住秦王的一条胳膊,没有控制住秦王,这显然是缺乏认真思考的结果。

好,就算荆轲控制住了秦王,逼得秦王答应不再攻击燕国,那又能怎么样。秦王答应了你的条件,你总该放开秦王吧,你总不能一直挟持着他吧。

秦王被放开了,他会怎么样?他真的会下令不再攻击燕国了吗?非也。秦国是一个不守信的诸侯国。秦国要打齐国,派张仪劝说和齐国有合纵条约的楚国与齐断交。张仪告诉楚怀王,你只要和齐国断交,秦国给你六百里的地方。楚怀王信以为真,果真和齐国断交。他派人去秦国找张仪要这六百里的地方,张仪故作吃惊地说,当时我答应给你六里大的一块地方,什么时候说过给你六百里。

楚怀王上当了,但为时已晚。显然,张仪的活动是得到了秦王的同意和纵容的。

秦国不守信,哪个诸侯国又守信?楚国和齐国不是订有军事合作条约吗?可为了六百里的地方,楚国马上与齐国断交,哪里有一点守信的样子。

荆轲放开了秦王,接下去的事马上就是秦王下令逮捕荆轲,接着会派大军进攻燕国。

奇怪,毛遂不是逼着楚考烈王盟誓,楚国马上派春申君率楚军驰援邯郸呢?你怎么能肯定秦王盟誓后马上会翻脸派大军进攻燕国。

答案很简单,此一时彼一时也。毛遂说考烈王时,考烈王本身就是犹豫不决,他想替楚怀王报仇,又怕战败,经毛遂说中痛处,毅然下令出兵。荆轲刺秦王时,战国时期已近尾声,秦国大军横扫天下如卷席,燕国被灭是早晚的事,秦王为什么要停止进攻燕国?现在,还有什么事情能阻止秦国消灭燕国?

荆轲的想法显然不合实际。

就连刺秦王这件事,也是燕太子丹和荆轲的莽撞之举。燕太子丹派荆轲刺秦,企图以刺杀秦王阻止秦国攻击燕国,这可能吗?

好,我们不妨设想一下,荆轲果真刺杀了秦王,那么,下面会发生什么事?

首先是荆轲被捕,处死。如果荆轲被处死,而秦国果真停止了对燕国的进攻的话,荆轲的死也是值得的。问题是,秦国果真会因为秦王( 即后来的秦始皇 )被刺杀而停止兼并战争吗?

答案是否定的。

在封建专制社会,一个国王的死亡,确实会对该国的兴衰产生巨大的影响。周朝本来好好的,来了个周幽王胡闹,烽火戏诸侯,失信于天下,结果弄得国破人亡。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中的第一霸,何等威风。管仲一死,齐桓公亲近小人,反为小人所害。齐桓公一死,齐国内乱爆发,国势迅速衰弱,一个君王的作为和死亡确实会给国家带来兴旺或衰败。

但这条规律并不适用于荆轲刺秦王时的秦国了。

首先,秦国经过二十多代国王的努力,已是一个“超级大国”,制度、军备、经济、法律都很有一套。经过多年的征战,天下大一统的局势已大体形成。秦国,已经爬到了兼并战争的山顶,下面的事情是冲下去就得了。无数辆庞大的战车朝一个破村庄冲下来,头车翻了,车毁人亡,其它无数的战车仍是隆隆地朝破村庄冲去,还有什么东西能挡住他们。秦王死了,秦国可还在。君王死了,大臣都还在。胜利在望,秦国会停下进攻的脚步吗?

秦王死了,新的秦王很快会站起来。这个君王很有可能是秦王( 秦始皇 )的长子扶苏。扶苏是个青年公子,此人修养很好,非常尊敬秦王,也很有政治见地,并代秦王( 后来的秦始皇 )办理一些政策大事。他和蒙恬这些秦国大将的关系很好,基础雄厚。

秦始皇死后,扶苏被赵高矫诏杀死,这是赵高利用了扶苏在蒙恬处监军,不在中枢,信息不灵通的不利条件。荆轲刺秦时,扶苏可是在咸阳。这时的扶苏有多大呢?据笔者考证,他至少有十多岁了。古人早熟,十几岁登基,亲理国家大事的君王有得是。郑庄公就是一例。他十七岁当郑国国王,即很好地处理了弟弟段的叛乱,扶苏十几岁继任秦国国王有什么问题呢。

如果扶苏是个糊涂蛋、懒蛋,秦国可能要发生一系列变化,偏偏扶苏不是这样。

史书上没有为扶苏立传,我们只能根据有关秦始皇的记载中了解到扶苏的有关情况。

首先,扶苏很崇拜父亲秦始皇。父亲让他到蒙恬这里监军,他就跑到这里来监军。蒙恬的三十万大军是专门用来对付匈奴的,驻地远离繁华城市,条件艰苦,但扶苏还是来了。秦始皇死后,赵高矫诏赐死扶苏和蒙恬。蒙恬不干,谁知这是真诏书,还是假诏书。但扶苏还是照矫旨办了,自己了断了自己。

这个非常尊崇父亲秦始皇的扶苏,如果他继任国王,不用别人说,他就会发出命令,把那些燕国什么的王都给我美美地收拾了。荆轲刺杀秦王,换来的是更大的灾难。

扶苏和秦军的关系很深。蒙恬、蒙骜都是秦军的主要统帅,扶苏下令推行兼并战争,不会遇到什么困难。

扶苏此人还很有政治头脑。秦始皇兼并六国后,胜利冲昏了头脑,严刑苛法,苦役重征一齐上。扶苏数次规劝秦始皇停止这种做法,秦始皇不悦,把他打发到蒙恬那里。如果荆轲果真刺死了秦王,那么上台的将会是一个严厉推行兼并战争,统一后又会让黔首喘一口气的君王。这样一来,人们还会同情荆轲吗?史家还不是把荆轲骂个狗血喷头。荆轲,你这个家伙,想挡住历史车轮的前进,不得好死。

荆轲,你过于天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吾爱历史吾爱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