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卑铁骑与南方朝廷争夺山东:南北政权百年征战

鲜卑铁骑与南方朝廷争夺山东:南北政权百年征战

    一

    魏晋时期,汉族统治者为了加强控制,补充劳动人手,经常招引和强制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迁居内地。在山东的平原(今山东平原西南)就有乌丸展广、刘哆等部落3万多户。另外,还有一些土族官僚不断掠卖少数民族到内地为奴婢、佃客。例如,并州刺史司马腾,曾专门派将军郭刚、张隆等掳掠少数民族人口,然后贩卖或分派到中原等地。当时年仅20多岁的羯族人石勒就是这样被卖到山东茌平(今山东茌平西南),当了士族地主师懽家的耕奴。少数民族入居内地后,受到汉族地主官僚的残酷压迫和剥削,使得民族矛盾大大激化起来。八王之乱期间,诸王又多利用少数民族贵族参加内战,使许多少数民族贵族得以长驱入塞,逐鹿中原,终于导致了分裂割据局面的出现。
   
    西晋末年,由于士族贵族的残酷压榨,诸王混战,再加上自然灾害,使无数汉族农民被迫流亡。从3世纪末到4世纪初,流民总数达30万户之多,占了西晋全国总户数的1/12多。在山东地区的情况是:一方面有大批流民涌入,如兖州就有从河北来的流民五六万人。另一方面,还有大批人口为逃避战乱而外流的。主要是南下的强宗大族居多,例如,琅邪王氏、泰山羊氏、高平郗氏等强宗大族。于是在大江南北出现了许多侨州郡县,如南兖州、南青州、南徐州、南琅琊、南兰陵、南东平、南东海、地清河、南济阴、南山阳等郡(《晋书·地理志》)。还有一部分则渡海或陆行,去了辽东。人口的大规模流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东北和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但却极大地破坏了山东地区的社会经济,从而进一步加深了社会矛盾。日趋激化的社会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终于引发了西晋末年各地人民的纷纷起义,形成了一个全国性的反晋斗争高潮。

    公元316年,西晋王朝灭亡。第二年,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建立了东晋王朝。东晋王朝的军队仍然占据着兖、徐地区,控制着山东南部。而在同时期的北方各民族,特别是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由于遭到西晋的残酷统治与压迫,纷纷起兵,攻城掠地,自立为王。从刘渊建汉到北魏统一北方,经历了130多年的混战和割据局面,先后出现了大大小小的许多王朝,历史上称之为“十六国”时期。和北方其他许多地区一样,山东地区当时也先后经历了羯、鲜卑和氐族等民族所建政权的统治,迎来了一个多民族杂居、融合的时代。

    西晋灭亡后,最先统治山东的是后赵政权。太兴二年(公元319年),石勒脱离刘曜的前赵政权,在襄国(今河北邢台西南)自称赵王,建立起后赵政权。后赵政权后来经过长达7年的征战征服了山东全境。后赵在攻夺山东的过程中,屠城戮邑,极其残暴,在山东的统治巩固后,其仍然使用野蛮残酷的手段来奴役山东人民,结果激起了山东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从而也加速了后赵的灭亡。

    永和六年(公元350年),赵石虎的养孙汉人冉闵乘石虎死后,其诸子为争夺皇位而自相残杀之机,夺取了权力,建立了冉魏政权。由于冉闵大杀胡人,激化了民族矛盾,并遭到各少数民族武装的夹攻,于永和八年(公元352年)被前燕消灭。
 
    随着后赵政权的瓦解,山东各地迅速掀起了一股回归东晋的浪潮。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鲜卑人段龛以青州归附东晋。石虎死后,段龛乘后赵内乱,率部南下,于永和六年(公元350年)正月占领了陈留(今河南开封东)。七月,又率兵向东占据广固,割据青州,自称齐王,并派兵去建康,表示愿意归附东晋。第二年二月,东晋政府任命他为镇北将军、齐公。另外归附东晋的还有后赵兖州刺史刘启、冉魏的徐州刺史周成、兖州刺史魏统等。这样一来,山东境内黄海以南地区,名义上重新归属于东晋。但是,由于东晋政府实际上并未派一兵一卒、一官一吏去接收这些地区,所以也说不上对这些地方的实际统治。因此,这种回归,只是名义上的归属,实际上还处于自行割据的状态。

    前燕政权在消灭了冉魏政权后,也将势力深入扩展到中原腹地,当时后赵的一些守将纷纷归降了前燕。这样前燕在与东晋争夺中原地区的同时,也与之展开了一场长时期的争夺山东地区的战争。

    永和十二年(公元356年),前燕派名将慕容恪出兵进攻山东青州,开始争夺山东,不久攻克了青州。前燕夺取青州后,东晋王朝不甘心,于是从升平二年(公元358年)起,命令东晋的山东守将连连出击,进攻燕军,晋燕双方在山东地区展开了拉锯战。太和四年(公元369年),东晋大司马桓温率精兵5万多人进驻兖州,开始北伐。结果被燕将慕容垂打得大败,东晋北伐失败。北伐失败后,东晋撤至淮河一线布防,山东地区完全处于前燕的统治之下。

    正当晋、燕对峙于山东之际,建于关中的前秦政权迅速强大起来。并于太和五年(公元370年)四月发兵东进,十一月攻克燕都邺城,前燕灭亡。前秦灭前燕,占有了前燕的全部领土。此后,前秦连续攻下兖、徐等州,控制了整个山东。

    在前秦强大的军事攻势下,东晋王朝的北部防线不断南移,处于被动地位。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前秦与东晋交兵于淝水,结果东晋以少击众,力克前秦强兵。淝水之战使秦军大败,局势发生了大的变化,北方各少数民族贵族趁秦势力衰落之机纷纷起兵复国,前秦政权迅速瓦解。此时,山东地区的形势也发生了大的变化。太元九年(公元384年),东晋太保谢安请示朝廷乘前秦大败之际,开拓中原,收复山东。于是东晋派大将谢玄、桓石虔率兵进据彭城,不久,东晋军又相继攻克了兖州、青州、碻磝(今山东茌平西南)、滑台、黎阳和邺城。至此,前秦与东晋在山东的争夺以前秦的瓦解和东晋的胜利而告结束。山东地区的黄河以南部分再次归入了东晋的版图。

    二

    淝水之战后,慕容垂在太元九年(公元384年)正月自称燕王,第二年八月率兵进入邺城,占据了河北地区。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正月,慕容垂自立为帝,都城于中山(今河北定县),历史上称之为后燕,从此,在山东地区又开始了后燕与东晋的争夺。

    当后燕兴起之时,正是东晋北伐取得胜利,并先后恢复徐、兖、青、司、豫、梁6州,向北一路推进之时。随着前秦的瓦解,外部威胁消除,东晋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开始尖锐起来,王室内部、王室与士族之间、中央与方镇之间互相争权夺利,结果使北伐遭到破坏,防备空虚,已经收复的失地又先后失去。后燕的慕容垂深知山东腹地的重要,又见东晋王朝频于内争,山东各地的防务又十分空虚,于是开始了进据山东的军事行动。
 
    太元十年(公元385年)十一月,绎幕(今山东平原西北)人蔡匡据城反燕,遭到燕将慕容隆的进攻。东晋泰山太守任泰偷偷率兵前往救援,行至蔡匡营垒南8里处,被燕军发现,燕军于是暂时放弃对蔡匡的进攻,集中全力攻击任泰,结果大败晋军,斩千余人。蔡匡见援军救援无望,被迫投降,蔡匡及一些将士被杀。

    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十月,吴深据清河(今山东临清)反燕,燕主慕容垂率兵讨伐,直到十二月才攻下吴深营垒,吴深单骑逃走。太元十二年(公元387年)五月,吴深纠集力量又杀了燕清河太守丁国,据城继续抗燕。慕容垂又任命乐浪王慕容温前去讨伐,吴深一直坚持到太元十四年(公元389年),后被孔金杀害。

    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十二月,慕容垂派范阳王慕容德、高阳王慕容隆率兵进攻东阿(今山东阳谷东北)的温详。温详本是燕太子洗马,他投奔东晋后,被任命为济北太守,驻屯在东阳。温详派其从弟温攀守黄河南岸,子温楷守碻磝,企图依靠黄河天险固守城池。公元387年,慕容垂观兵河上,察看晋军的虚实。高阳王慕容隆提议说:“温详之徒,皆白面儒生,乌合为群,徒恃长河以自固;若大军济河,必望旗震坏,不待战也。”慕容垂采纳了这个建议,命令大军强渡黄河。温攀、温楷一见燕军大队人马聚集黄河北岸,便擅自放弃阵地,回到东阿城内。燕军乘机追击,大败晋军。温详连夜逃往彭城,其部众大约3万余全部向后燕投降。后燕派太原王慕容楷为兖州刺史,镇守东阿。

    燕军夺取东阿之后,取得了进兵山东的桥头堡。紧接着燕军乘胜进攻,陆续消灭了其他各地的抗燕力量。丁零族首领翟斌在起兵反秦后不久被慕容垂所杀,其侄儿翟真及翟真从兄翟辽率部继续反燕,翟真被杀后,翟辽率众南下,在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正月占据了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此后主要在河南地区活动,成为一股独立的割据势力,并周旋于东晋和后燕之间,其势力不断伸展到山东境内。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山东部分地区出现了汉族与丁零翟辽联合抗击后燕的局面。太元十一年三月,东晋泰山太守张愿率流民万余人进屯视阿(今山东济南西南)之翁口(今山东禹城),一面招引翟辽之军东进,一面联合据守新栅的燕魏郡太守齐涉,共同反燕。次年二月,燕将慕容德、慕容隆等合兵进攻张愿,大败张愿,斩7800人,张愿退保三布口,燕军进占历城(今山东济南),青、兖、徐三州郡县壁垒(壁垒,也称“坞壁”,指西晋末年起,许多山东地方豪强为了避免战火的袭入和外军的杀掠,自组乡民,营建壁垒,武装联保的地方武装力量)纷纷降燕。慕容垂以陈留王慕容绍为青州刺史,镇守历城。

    而此时翟辽的势力仍在不断扩大。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四月,又有高平(治昌邑,今山东巨野南)人翟畅执太守徐含远,以郡降翟辽。后燕慕容垂深感翟辽乃心腹之患,于是在当年五月,亲自率诸将南下讨伐翟辽,翟辽被迫请降,慕容垂到黎阳受降后班师回朝。而到了当年十月,翟辽再次起兵反燕,与王祖、张申等攻掠清河、平原等郡,并于太元十三年(公元388年)二月,在黎阳自称天王,设置百官,建立了丁零族的翟魏政权。九月,张申、王祖率兵进攻乐陵,十二月被燕军击败并投降了燕军。太元十五年(公元390年),晋将刘牢之在鄄城击败了翟辽之子翟钊,翟钊逃往合肥,刘牢之又在滑台打败了翟辽,早先降于翟辽的张愿此时又重新归降了东晋。就这样,在经过了燕、晋双方的连续打击后,丁零翟氏势力完全退出了山东地区。

    平定了翟辽、张愿之后,后燕又同东晋辟闾浑展开了征战。辟闾浑的父亲辟闾蔚,后赵末年段龛割据青州称齐王时,辟闾蔚为齐王好友。后来后燕进攻广固,辟间蔚在作战中重伤而死。淝水之战后,东晋北伐,前秦青州刺史苻朗投降,东晋夺回对青州的控制权,并让原先担任苻朗别驾的辟闾浑当了平原太守、领幽州刺史,镇守广固(《晋书·地理志》)。
 
    太元十二年(公元387年)二月,后燕占据历城后,命慕容绍为青州刺史,镇守历城,这样慕容绍和辟闾浑之间发生了冲突。太元十三年(公元388年)二月,慕容绍因辟闾浑所逼,退出历城,屯兵于黄巾固(今山东章丘西北)。燕主慕容垂任命慕容绍为徐州刺史。

    太元十九年(公元394年)十月,慕容垂经过准备,派慕容农渡过黄河,与尹国兵分两路进攻。慕容农攻下廪互(今山东郓城西北),尹国攻下阳城(今山东茌平南),东晋东平太守韦简战死。燕军并不直接东进青州,而是采取迂回包抄战略,直接南下。于是,高平(今山东巨野南)、泰山(今山东泰安东)、琅琊(今山东临沂北)等郡的东晋守将纷纷弃城逃走,使燕军轻易地到达东海岸边,其所经过郡县,均没置守军。至此,燕军对青州就形成了包围的态势。十一月,慕容农开始率军北进,在广固以南的龙水大败辟闾浑,迅速进入临淄,辟闾浑被迫投降。这样,山东全境全被后燕控制。

    三

    东晋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鲜卑拓跋氏首领拓跋硅建立代国,又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拓拔氏兴起于代北(今内蒙古及山西北部),逐渐南下,与慕容氏建立的后燕政权兵戎相见,双方开始了连年不断的战争。后燕自太元二十年(公元395年)与北魏在参合坡(今内蒙古凉城东北)一战遭到惨败后,其势力迅速走向衰落。太元二十一年八月,拓跋硅率北魏大军40万南下进攻后燕,很快就占领了今山西、河北的大部分地区。隆安元年(公元397年)三月,后燕主慕容宝放弃都城中山(今河北定县),逃往龙城(今辽宁朝阳)。而河北境内的后燕残余势力逐渐集合到当时据守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的后燕宗室元老慕容德周围,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政治集团。

    隆安二年(公元398年)一月,慕容德率民户4万,从邺城迁徙到滑台(今河南滑县东),自称燕王,设置百官,建立起新的割据政权。据历史记载,当时的南燕政权势力非常弱小,慕容德始都滑台,介于晋魏之间,地无十城,众不过数万。当时的形势对慕容德也十分险恶。隆安三年(公元399年)三月,慕容德出兵讨伐苻广时,北魏军队袭击并攻取了滑台,使慕容德回归无路,只得另寻安身之地。当时南燕的首领们各出方案,争论不休。有的主张进攻滑台,夺回失地;有的主张南下彭城,另寻基本。尚书潘聪认为这两种意见都不可取,而主张向东攻取青、兖,以求立足。他说:“青、齐沃壤,好曰’东秦’,土方二千,户余十万,四塞之固,负海之饶,可谓用武之国。……广固者,曹嶷之所营,山川阻峻,足为帝王之都。宜遣辩士驰说于前,大兵继进于后。……既据之后,闭关养锐,伺隙而动,此亦二汗之有关中、河内也。”慕容德采纳了潘聪等人的建议,制订了“先定旧鲁,巡抚琅邪,待秋风戒节,然后北转临齐”的战略方案,率领全体军民南下进入山东。

    当时黄河以南的山东境地,大部分属于东晋管辖,但其防守力量非常薄弱。南燕进入山东后,由于纪律严明,严禁军队掳掠,优恤土著百姓,因而获得了当地人民的支持,进展顺利,很快就收降了兖州北边各县,然后南下薛城(今山东滕州南),于八月进据琅琊。随着南燕在山东的发展,东晋莒城守将任安弃城南逃,把山东南部的一大片区域让给了南燕。
 
    这时占据青州的辟闾浑已经重新归附东晋,任幽州刺史。慕容德派使臣去说降,辟闾浑不从。于是,慕容德率兵北进,以慕容法为兖州刺史,镇守梁父(今山东新泰西)。慕容德攻下莒城(今山东莒县)后,又任潘聪为徐州刺史,镇守莒城。就在这期间,辟闾浑委任的渤海太守、前燕旧臣封孚以及司马崔诞、平原太守张豁等纷纷归降了燕军。辟闾浑先是迁8000余家入守广固,此后又携妻子出逃,想投奔北魏。当他行至莒城时,被燕将刘纲追上将其杀死。慕容德遂进入广固,并于隆安四年(公元400年)在广固建都称帝,就这样,南燕这个新的割据政权便在齐鲁大地上正式形成了。当时,南燕的疆域西起平原,南至琅琊,东到北部临海,囊括了今天山东的大部分地区。而当时北魏占据了山东的德州、乐陵一线,与南燕接壤;东晋仅仅守住了今山东的西南一角,连到临沂南部,与南燕交界。因此说,在十六国时期,南燕是唯一建都在山东的小王朝。

    占据山东大部后,南燕政权开始巩固自己的统治,其统治政策和措施具有鲜明的特点。

    南燕是后燕鲜卑族慕容氏等军事贵族残余势力所建立的政权。慕容氏军事首领是南燕政权的核心。在随慕容德进入山东的数万军民中,大部分是鲜卑族人,但也包括为数不少的河北(指黄河以北)豪族,他们与青齐土著居民交错生息在南蒸政权的管辖区内,形成了复杂的居民构成,即“胡汉结合”的局面。

    鲜卑族慕容部的汉化程度比较高,他们占据中原以后,采取了胡汉结合的政策,积极仿行魏晋的各种制度,提倡以儒学为中心的汉族文化。南燕政权建立后,这种汉化趋势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民族矛盾缓和了。在整个南燕时期,在青齐定居的各族人民之间未发生大的纠纷。汉族人民也不鄙视和排斥汉化的鲜卑人,这种和睦共处的局面,反映了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大好形势。

    南燕政权的官制,基本上是仿行魏晋。就文官而言,其地位最高的是三公,即太尉、司徒、司空,他们多是德高望重的宗室贵族或元老重臣,而实际执掌政事的是尚书令即左右仆射。中书令是参与机密枢要的重臣,地位在尚书令下。中书令以下,仿晋制设中书侍郎。武职的设置大致与晋相同。皇帝以下的最高军事长官是“都督中外诸军事”,其次是“都参军事”,设有各级将军称号。地方机构沿用州郡县三级制,由于南燕辖区不大,广固既为都城,青州刺史移治东莱(今莱州);兖州大半仍在东晋控制之下,南燕所设兖州刺史则治于梁父(今新泰西);徐州刺史治莒城,管辖范围大体为今天的临沂地区。

    慕容德在世期间,始终把儒家礼仪学说作为重要的施政方针,所以他大力推行以儒学为中心的汉族文化。慕容德称帝时,当即建立学官,设大学生,并聚集诸生,亲自第试,立志要恢复昔日全盛的齐鲁之学。慕容德还提倡直言,反对虚伪的奉迎,所以他统治的时期政治比较开明。

    南燕政权最初立足山东时,对随迁的上万民户实行了不收租赋,不征徭役的优惠政策,确实起到了安定迁徙之民的作用。但随着政局的稳固,却出现了荫冒户籍,避漏课役的现象。随着民户的游离附着,南燕政府的编户明显减少,财政收入降低。对此,慕容德采取措施,清查户口,把隐漏的财富收归政府,使南燕政府的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在军事上,慕容德占据青齐之后,实行了避战求全、养精蓄锐的方针政策,尽量避免与北魏和东晋发生大的战争,但却非常重视军事操练,培植精锐部队,建立了一支比较强大的军事力量。然而,南燕政权的强盛稳定并未维持多久,晋义熙元年(公元405年),慕容德病死,立其兄子慕容超为王,形势急转直下。早在慕容德在世时,南燕政权内部就发生过两起政变,出现过严重的危机。这两起政变虽然都迅速被平定,但反映出南燕政权内部的矛盾和斗争。慕容超即位的第二年,朝内又发生了大动乱。公孙五楼欲篡朝政,迫害大臣,从而引起青、兖、徐三州守官反叛。青州慕容钟、兖州慕容法、徐州段宏,联合起来反抗慕容超,还有其他一些地方叛乱,一时四方大乱。最后慕容超虽然控制了局势,但已元气大伤。一批涉嫌重臣被杀,大多数反叛首领纷纷逃出南燕,有的投奔北魏,有的投奔后秦。而此时的南燕政权中,由于公孙五楼身居侍中、尚书、领左卫将军等要职,大权独揽,专横跋扈,引起人民的不满,南燕朝内乌烟瘴气,一派混乱。慕容超本人也是“不恤政事,畋游是好,百姓苦之”,而且他又“好变更旧制,朝野多不悦,又欲复肉刑”,南燕政权的内在危机已经暴露出来了。再加上南燕又不时对外用兵,激化了与东晋的矛盾,这为后来东晋对南燕用兵埋下了隐患。

    公元409年,慕容超不顾臣下的劝阻,冒然出兵南下,进占东晋所管辖的城池,掠夺居民,并以晋人2500人补作伎人。不久慕容超又派公孙归率领骑兵3000人攻入济南,捉拿东晋所设太守赵远,再掠男女千余人。南燕向东晋点燃了战争的烽火。

    公元409年三月,刘裕在东晋朝廷内力排众议,主张大军北伐南燕,收复山东失地。四月,刘裕率领晋军从建康出发,自淮入泗,向山东进发,五月进抵琅琊。

    得知晋军北伐,慕容超召集群臣商量对策。多数将领主张力守大砚山(今山东临朐县东南),拒敌于险关之外,然后坚壁清野,腹背夹击。由于大砚山地势险要,本是南燕的一道天然屏障,如果据险而守,把住南大门,晋师北进决非易事。但是慕容超不听诸将之言,自认为:“今据五洲之强,带山河之固,战车万乘,铁马万群,纵令过砚,至于平地,徐以精骑践之,此成擒也。”慕容超狂妄自大,又无将略,抛弃了臣下合理的作战方案,放开大砚山,使晋军不费吹灰之力就通过大砚山,然后直抵临朐。六月,晋军与南燕主力在临朐南展开决战,刘裕乘南燕后方空虚,出奇兵袭取了临朐城,造成南燕军心动摇,大败而逃。临朐一战,南燕主力被彻底击垮。

    临朐之战后,刘裕乘胜追击,直向广固,夺取并占领了广固外城,慕容超余众被围困在广固城中。刘裕筑起长围,围高三丈,四周水泄不通。慕容超已成了瓮中之鳖。但他仍坚持抵抗。晋军四面围合,毫不放松,同时又连续攻下临沂郡县,抚纳降附,争取了南燕居民的归顺。义熙六年(公元410年)正月,慕容超死守广固已达半年,城中之人相继降晋。二月,南燕尚书悦寿开门纳晋师,慕容超率数十骑突围,被晋军擒斩。南燕至此灭之,东晋重新收复了山东。南燕在青齐立足建朝传二世,不足12年。

    四

    公元420年,掌握东晋权势的刘裕,逼退晋恭帝,改朝换代,建立起刘宋政权。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的南朝时期。当时山东的青州、兖州等地是刘宋王朝最北边的州府。在此之前,鲜卑族的拓跋硅建立的北魏已经击败后燕,完全控制了今天的山西、河北两省地区。隆安二年(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即皇帝位,称魏道武帝。这样一来,自南方的刘宋王朝建立开始,宋魏对峙局面就形成了。在宋魏的对峙中,山东地区是必争之地,成为双方交火争夺的重要地区。
 
    自从刘裕建立宋到宋文帝元嘉时,今天山东地区基本上在刘宋的控制之下。开始时,占有兖州、青州,以及徐州的一部分,宋文帝元嘉九年(公元432年),冀州州治迁到了历城(今山东济南)。刘宋把青、兖诸州看作是北伐的基地,抵御北魏的前哨,而北魏则把这一地区视为南下的首道障碍。但从总体上来说,宋魏关系在这一时期是时战时和,相互对峙。具体到山东地区来说,却是战争不断。连绵不断的战争给山东青、兖诸州的民众生活和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在刘宋建国初年,因刘宋牢固地控制着黄河以南的山东全境,对黄河以北的北魏势力保持着足够的威慑力。所以北魏时常派遣使者南往,每年双方交聘不绝,双方边境曾一度安静无事。永初三年(公元422年),宋武帝刘裕病死。魏元明帝拓跋嗣趁刘宋发丧之际,出动主力军队,大举南渡黄河,进犯宋土,从此拉开了宋魏南北战争的序幕。

    北魏军队南下,采取了两路分进的战略行动。一路由司空奚斤统率,进取司州(今河南中部地区);一路由叔孙建率领,进取青、兖二州。接着又派中领军娥清等人南下与叔孙建汇合,进驻碻磝(今山东茌平西南),碻磝是黄河南岸的军事重镇,碻磝一旦失守,黄河屏障全无。永初三年(公元422年)十二月,叔孙建率兵从平原(今山东聊城东北)强渡黄河,进入山东,与刘宋守军作战。宋兖州刺史徐琰弃城南逃,泰山(今山东泰安东南)、高平(今山东邹城西南)、金乡(今山东金乡北)等郡相继失守。叔孙建乘胜进兵青州。青州刺史竺夔镇守东阳城(今山东青州),派使者急速向宋廷告急。刘宋方面得知魏军南下,急派南兖州刺史檀道济率大军北上增援。

    景平元年(公元423年),就在檀道济率军刚抵彭城(今江苏徐州)时,魏叔孙建率兵进军青州,攻下临淄,直逼东阳。宋青州刺史竺夔率军民退守东阳城(旧都东城),力抗魏军。青州百姓有的退入东阳城,有的坚壁清野,据险自守。宋济南太守垣苗也率众退到青州,与竺夔合力坚守。竺夔采取了坚壁清野,以待援军的防御战术,下令乡镇军民依山据险,芟夷禾稼,使魏军无法得到粮食。而且竺夔还利用夜晚,派小股军队出城袭击魏军。就这样,青州在敌军的围困中坚守了许多日。魏军粮草匮乏,拓跋嗣召见原聚兵今鲁西北一带的刁雍,任命其为青州刺史,要他前往青州收抚百姓,供应军需。叔孙建得到刁雍的协助,率3万骑兵围攻东阳。魏军为拿下青州,不断添兵增将,以致小小的东阳城下聚集了6万魏军主力。而东阳城中仅有文武官员与士兵1500人。魏军用尽了各种攻术,包括高楼、幢车以及攀城蚁上,而竺夔则率青州守军固城死战,屡次击退魏军。战斗十分激烈,人员伤亡惨重,东阳城也危在旦夕。这年四月,檀道济率增援的宋军从彭城日夜兼程到达了临朐,这时叔孙建所率魏军中流行瘟疫,叔孙建在前有坚城、后有强兵的形势下,被迫后退,撤出青州。而檀道济因军中无粮,无力追击。竺夔最终取得了青州保卫战的胜利。

    叔孙建西去后与进攻虎牢的奚斤汇合,合力攻下虎牢,至此,宋军的首次大战宣告结束。在这次大战中,魏军在青州失利,却占据了宋兖州、司州的大片土地,向南推进了很长一段距离。青州以及今山东的大部分地区仍在宋的控制之下。但是由于兖州腹地被魏军打入,造成了刘宋军队在军事战略上的极大被动。

    东阳大战后,北魏主拓跋嗣病死,拓跋焘即位。为了稳固和扩大北魏的地盘,需要对柔然和大夏用兵,因此北魏暂无暇南顾。此时,南朝的刘宋在刘裕死后,政局动荡,太子列义符即位不久,便被辅政大臣徐羡之、傅亮、谢晦废杀,刘裕第三子列义隆被立为帝,是为宋文帝。文帝上台后,首先收回权利,诛杀徐羡之、傅亮,并于元嘉三年(公元426年)初讨伐已出任荆州刺史的谢晦,俘获后将其斩首。所以这一时期刘宋也无力北顾,宋魏关系相对安定,青兖诸州自然也没有大的战事。

    宋魏相对安定的局面一直维持到宋元嘉七年(公元430年)。因为宋文帝刘义隆即位后,立志收复被北魏夺去的河南之地,另外,宋文帝也鉴于内部已经安定,本国国力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于是在公元430年下令北伐。此次北伐兵分两路,一路以青、兖为基地,由右将军到彦之统领安北将军、徐州刺史王仲德、兖州刺史竺灵秀进军须昌(今山东东平西北),溯黄河西上;另一路由骁骑将军段宏、豫州刺史刘德武率领,由淮北直扑虎牢。
 
    在正式出兵前,宋文帝曾派殿中将军田奇出使北魏,告诉拓跋焘:“河南旧是宋土,中为彼所侵,今当修复旧境,不关河北。”但此时的北魏已非同往昔,拓跋焘北据柔然,西灭大夏,势焰正盛,听了宋使之言后,勃然大怒道:“我生发未燥,已闻河南是我地。此岂可得!必若进军,今当权敛戍相避,须冬寒地净,河冰坚合,自更取之。”魏拓跋焘如实道出了自己的战略,精兵强将远在西北,刚刚攻败大夏,而对宋兵的进攻当然先要退避三舍。这年七月,到彦之部在许昌集结完毕,溯河西上。在刘宋大军压境的情况下,北魏采取了先让一步的策略,主动从黄河以南的地区撤出守军,放弃了河南金墉、虎牢、滑台、碻磝四镇,刘宋军队兵不血刃地就占据了这些地区,并进至潼关,没费气力就又收复了司州兖州全境。入冬之后,到彦之、王仲德治河设戍,中军驻守须昌。宋军妄自庆幸,没有再采取下一步的军事行动。不久,黄河冰封,魏兵经过集结休整后开始反攻,全力进攻到彦之,几战就将宋军主力击溃。魏将安颉先后攻下洛阳、虎牢,滑台危急。到彦之不敢迎战,率队退到历城,又焚舟弃甲,步行回到彭城。竺灵秀也放弃须昌,南奔湖陆(今山东鱼台东南),青、齐一带混乱不堪。魏兵趁势进至历城,济南太守萧承之率数百人守城。他命令打开城门,放下兵器。众人不解,问:“贼重我寡,奈何轻敌之甚?”承之说:“今悬守孤城,事已危急,若复示弱,必为所屠,唯当见强以待之耳。”结果魏人怀疑城中有伏兵,才引兵退去。正是萧承之的设计,才守住重城,遏止了魏军的攻势。这一仗,刘宋主力军遭受重创。史称:“彦之之北伐也,甲兵资实甚盛;及败还,委弃荡尽,府藏、武库为之空虚。”

    元嘉八年(公元431年)春,宋廷再派檀道济北援。当到彦之的军队在黄河沿线受到重创时,檀道济率领的刘宋援军已开始到达前线。檀道济,山东金乡人,史称其“率后文武,身先士卒,所向摧破”,为南朝名将。他多次率军与北魏交战,威名驰于疆场。到彦之溃败时,魏军正乘胜挺进,形势对刘宋来说十分严峻。二月,檀道济率军到达济水一带,20多天内,前后同魏军激战30余次,多有所获,并进抵历城。檀道济进抵历城后,粮草被魏军统帅叔孙简劫焚,道济粮尽,不得不首先撤出战场。这一场战争,刘宋方面损兵伤财,领土得而复失,军力受到很大损失。还放弃了东阳,逃奔平昌(今山东安丘西南),东阳积聚被焚烧一空,但魏兵当时并未到达。魏兵在攻下滑台后,即将主力撤回河北,准备兼并北燕,并继续向西北用兵。因此,宋魏关系又进入一个相对稳定时期,青、兖诸州仍为刘宋所有。

    宋元嘉九年五月,宋文帝派使者赵道生出使北魏。六月,北魏派散骑常侍邓颖回访。文帝下令将冀州侨置于河、济间,治历城,表示宋对河北已无土地之望。这样,在今天黄河以东地区,就有了青、冀、兖三州。此后直到元嘉二十七年(公元450年),宋魏间未有大的战事。但青、冀、兖一带却并不安定。因为这一地区的西、北两面受敌,尤其是西方的滑台、虎牢被北魏占领后,随时东进骚扰,劫掠百姓。例如,元嘉二十二年(公元445年),魏永昌王拓跋仁、高凉王拓跋那曾分别率兵劫迁兖、青等州百姓往河北。第二年,魏兵又进入兖、青、冀三州,据记载,“永昌王仁至高平,擒刘义隆将王章,略金乡、方与,迁其民五千家于河北。高凉王那至济南东平陵,迁其民六千余家于河北。”连绵的战乱使得这里的百姓困苦不堪。

    刘宋与北魏的这次相持时间较长,北魏从容地灭掉了北燕、北凉诸国,完全统一了除今天的山东和河南的一些地方以外的北方地区。宋元嘉二十七年(公元450年),魏太武帝拓跋焘挥师南下,直指刘宋淮北重镇悬瓠(今河南汝南),揭开了宋魏间第三次大规模战争的序幕。

    魏兵围攻悬瓠42天,因久攻不下只好退回。宋文帝又乘机出兵北伐,兵分五路:一路以青、冀为基地,派宁朔将军王玄谟率太子步兵校尉沈庆之、镇军咨议参军申坦水军入黄河,由青、冀二州刺史萧斌为统帅,此路为主攻方向。第二路由藏质、王方回率领,直逼许昌与洛阳。第三路、第四路由徐州、兖州二州刺史刘骏与豫州刺史刘铄分别统率。第五路由柳元景、薛安都出弘农北上。由于兵力不足,宋于是下令大肆征发青、兖、徐以及豫州及南徐州民丁,每家每户,三丁抽一,五丁抽二,使这些地区社会局势再趋紧张。

    王玄谟的军队到达青州、冀州之初,所向披靡,攻无不克,先后收复了被北魏占据的碻磝、乐安(今山东广饶北)等城,北魏所属青州刺史、济州刺史都弃城而逃。紧接着,萧斌与沈庆之留守碻磝,王玄谟又进兵滑台,围攻多日,仍不能攻下。看到滑台城内有许多茅草屋,王玄谟手下许多大将军请求用火箭焚烧,然后攻之,王玄谟不肯。这使许多将帅士兵怨恨不满,再加上这期间王玄谟借机勒索钱财,使很多人与其离心离德。这年十月,魏帝率大军号称百万,援救滑台,军械战鼓之声,惊天动地。虽然当时王玄谟的军事力量也十分强盛,武器装备也很精良,但由于王玄谟慑于魏军声势,遂率兵仓皇退往青州、冀州。魏军则紧紧追击,守军死者达万余,王玄谟的许多部下也逃散了,军资器械丢弃得满地都是,有的堆积成山。与此同时,其他各路宋军,也纷纷回撤。
 
    青、冀二州刺史萧斌率部退回历城,留王玄谟守卫碻磝。此时魏帝又命令各路大军分道并进,自己亲率大军避开历城,自东平直接进攻峄山,擒获宋鲁郡太守崔邪利。然后又挥军进逼彭城,屡攻彭城也没能攻下。同年十二月,又引兵南下,直逼瓜步(今江苏六合东南),并扬言要渡江进攻刘宋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建康城内大震,人心恐慌,城内外戒备森严,刘宋广征民丁,分兵严守要地。事实上,当时魏军也无力南下渡江作战,因而在次年的正月放火焚烧了当地的庐舍,掳掠居民北去,其主力也退回到黄河北岸。

    这次大战,给宋魏双方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青壮丁死伤不计其数,许多村落被毁,出现了“村井空荒,无复鸣鸡吠犬”的凄惨景象。这种战后的荒残现象,在今天山东地区的青、兖、冀等州更是突出,民众受害程度更甚。

    这次大战后不久,宋文帝被太子刘劭所杀,刘宋王朝自此以后内乱不断。有民谣这样称道:“遥望建康城,小江逆流萦,前见子杀父,后见弟杀兄”,可见一斑。在这种情况下,宋廷对北方的青、兖、徐、冀各州,根本无力也无法安抚民众,恢复和发展经济,更不想恢复失地。元嘉三十年(公元453年),中军录事参军周朗提出,宋对关中、伊洛尚且顾不过来,为什么还要历下、泗间这块地方呢?他的想法虽然当时未被采纳,但这也反映出当时刘宋权贵们的心态。另外,刘宋王朝在青、兖、徐、冀的刺史们,或者贪赃枉法,或者拥兵自重,不恤民众,反而积极参与朝廷内部各派的争斗之中,更使这些地区雪上加霜,民不聊生。

    经过这场战争,山东各地仍然被刘宋军队牢牢守住,魏军北退之后,宋、魏双方又形成了对山东的僵局。孝建三年(公元456年),刘宋将青州(治东阳)、冀州(治历城)二州并为一镇,主要军队移至历城,与魏军相持。直到公元465年,宋明帝刘彧即位时,刘宋政权仍然控制着淮北四州,即冀州(治历城)、青州(治东阳)、兖州(治瑕丘)、徐州(治彭城),形成相互呼应的边防重地。在此之前,尽管北魏也数次派遣大军打入山东,由于遭到淮北四州连环防守,左右阻击,所以北魏的军事目的始终未能实现。
 
    公元466年,情况发生了变化。这年,刘宋政权内部发生政变,淮北四州的守将都受到牵连,徐州刺史薛安都、兖州刺史毕众敬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向北魏求降。北魏政权立即把握了这一有利时机,派将军尉元率大军迅速进入兖、徐二州,兵不血刃地占据这两处战略要地,山东腹地与刘宋王朝的联系就这样被北魏彻底切断了。接着,尉元和薛安都又联合击溃了刘宋派出的北征军,使刘宋的军事力量全部退到淮河以南。

    在兖、徐二州被北魏占据的情况下,位于山东腹心的冀、徐二州则陷入了两面包围之中。冀州刺史崔道固、青州刺史沈文秀拥兵固守。公元467年,北魏派大将军慕容白曜进兵攻取青、冀二州,并与刘宋在山东的残余守军开始了决战。

    冀、青二州府城在魏军围困下依然坚持了两三年之久。公元468年,历城陷落,冀州全境归于北魏版图。之后,魏军包围青州,青州已处于四面孤立的地步。公元469年,慕容白曜率魏军攻克刘宋在山东的最后一座堡垒–东阳城,终止了魏宋双方在山东长达几十年的战争。战争以北魏攻取山东、刘宋南撤淮河的结局而告结束。从此,南朝势力再未涉足山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吾爱历史吾爱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