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中后期走向衰败的主要表现(明朝开始衰败)

三国演义开篇便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其实这背后也是有某种逻辑在里面的。

  • 第一:曹刿说“朝气锐,暮气归”打仗要趁着朝气强盛的时候一举歼灭敌人。否则等朝气谢了,暮气来的时候士兵的气势就减了大半。原本处于优势的也处于劣势了。胜败就难料。对于一个王超也概不如此。皇帝是世袭继承制。开国前几代的皇帝往往都能励精图治,使国家在缓慢回复过程当中达到一个顶峰。后面的皇帝则就开始骄傲自满,贪图享受。荒芜朝政。亲小人,远贤臣。排除异己。则国家慢慢又盛转衰。直至灭亡。
  • 第二则是随着建国慢慢延伸,历朝历代都会出现一批既得利益集团。这些人组成的组织和皇帝皇权进行博弈。此消彼长。第三者很难插足。要么被同化。要么死无葬身之地。如张居正,海瑞便是例子。他们之争是为私利而争。很少几乎绝无仅有会从大格局,长远为国家,为百姓。所以这个题目便无解。在当时政治制度下。
  • 第三,还是制度问题。封建礼教决定选择最高统治者不是按才能高低选拔。而是长幼尊卑。各朝历史上有才的皇帝还是有的。做木工做的很出色的,大诗人……很多。但真正出色政治家寥寥可数。几千年的中国历史都是这样。官员也是,学而优则仕的官员选拔模式。怎么可能选到好的政治人物。教育制度也是。都学习诗词歌赋,八股文,对做皇帝又何用?做官又有何用?是制度跟不上现实需要。更加掣肘了发展。封建制度太过强大,没有外力是很难打破这种制度。

综上所述不难得出结论了。

明末彻底崩盘是一系列问题积重难返后集中爆发的表现。从万历末年到崇祯初年,山陕河南等地频繁爆发旱灾、蝗灾、水灾,而此时明朝政府正困于连年用兵而国库捉襟见肘的财政危机,根本无力妥善安抚受灾地区的百姓,这使得大量人口失去生计而沦为流民。

流民为了活命又多沦为流寇,焦头烂额的明朝政府不得不同时应付边患和民乱,奈何财政入不敷出,就只能加征剿饷。所有负担都落在挣扎于生死边缘的百姓身上,可百姓的承担能力又早被压榨到极限,为了活下去不得不选择逃难,继而成为流民,乃至流寇……

明朝中后期走向衰败的主要表现(明朝开始衰败)

边患和民乱都不能放任不理,明朝政府变本加厉加派田赋,只为尽快平息局面,却往往又将百姓逼为流寇。如此往复,就形成了一个看起来几乎无解的死循环,每循环一次,明朝的统治都会遭到致命一击。

饥荒遍地,流民和流寇只有一字之差

明朝末年,山陕河南开始频频遭遇灾荒,其中受灾最严重,频率最高的,非陕西省莫属。万历四十四年,陕西全省遭遇旱灾、蝗灾,导致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地,彼时的明朝政府尚有能力赈济灾民。可到了崇祯初年,陕西仍旧连连遭灾,水、旱、蝗、霜各种灾害像下了降头一样,轮番降临到这片本就贫瘠的土地上。

很快,陕西成了明末民乱的爆发地。明朝政府陷于一遍遍加派三饷,逼民为寇的恶性循环,民乱也逐渐向全国范围蔓延。明朝中后期走向衰败的主要表现(明朝开始衰败)

当流寇开始向山西、河南蔓延时,那些本就无家可归即将饿死的百姓们便毫不犹豫加入其中,而那些尚有能力糊口的,也被一并强行裹挟进去,这就使得流寇像滚雪球一样,规模越来越大。打个不甚恰当的比喻,流寇过境,人、畜、粮食全部劫掠一空,与蝗虫过境没有区别,当地脆弱的小农经济彻底被摧毁。明廷即便打败或驱逐了流寇,也无力恢复生产,死循环仍旧继续着。

明廷在崇祯年间曾下大力气剿灭流寇,即便李自成被打的身边只剩下十几个人,却还是能够死灰复燃,卷土重来。究其原因,就在于流寇过境以后,摧毁了当地的小农经济,恶化了这种死循环,大批百姓苦于明朝政府的盘剥以及流寇造成的破坏,被迫成为流民,成了流寇取之不尽的兵源。

财政危机,“三饷”成为明廷盘剥百姓的帮凶

明朝自中叶以后,财政便常常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于是摊派田赋的加饷就成了一种惯例。在剿饷出现之前,这种摊派还相对克制,往往因事而起,事毕即止。但在万历中后期,频频出现大规模的战争,加饷竟成了百姓必缴的正赋。

直至万历四十六年,后金与明朝决裂,辽东战事白热化,阁臣议定加派“辽饷”竟达三百万两,而当年太仓入库才仅有三百八十余万两,这等于让百姓多缴了一年的税赋。此后数年,均照此例加派,最多一年,竟加派了五百二十余万两、

除此以外,盐课、关税等杂项也一并加征,百姓头上的负担越来越重,几乎到了无法承受的地步。这还仅仅是开始,到了崇祯三年,仅仅“辽饷”一项就已经加派到了六百八十五万两。明朝中后期走向衰败的主要表现(明朝开始衰败)

当民乱日甚时,剿饷的加征也横空出世,预计年征收两百八十万两,但因为饷额不明确,实际上加征了三百三十万两。崇祯十二年,杨嗣昌又提议加征练饷,以此作为练兵的经费,共征收七百三十余万两

辽饷、剿饷、练饷这三种加征的摊派田赋就是明末臭名昭著的“三饷”。

“三饷”的加征对于明朝政府而言,无异于饮鸩止渴,杀鸡取卵。明朝加征“三饷”本意用以维护稳定和统治,但结果却事与愿违,反而使百姓更加愁苦,甚至逼的百姓不得不加入流寇以活命。

明廷无能,流寇群起,破坏生产,恶性死循环加剧

百姓本不想成为流寇,但受灾之后民不聊生,朝廷又无力安抚,这就逼得他们不得不成为流民,甚或落草。局面败坏之前,对待成为流民的百姓,明朝政府处理起来还是相对谨慎的。

安置流民时,明廷会有就地安置遣返原籍两种操作。一般而言,明廷会将流民驱赶回原籍复业,但这么做不但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还会产生更多不可控因素。因而,又开始偏向于就地安置,拨付荒地,供其定居开垦。

如果崇祯皇帝能够如此按照旧例妥善安置流民,后来也就不会有席卷全国的流寇。可惜,由于恶性死循环的存在,江淮以北的绝大多数省份都遭到了严重破坏,人口大量死亡、地方宗族社会崩溃、甚至出现赤地千里尸骨遍地的惨烈景象,如此种种都导致了明廷即便有心安置流民,也没有合适的客观条件可堪利用。

因此,明廷对百姓的盘剥固然是明末大乱、流寇纷起的重要因素之一,但这些流寇同样以烧杀抢掠严重破坏了各地的生产环境,也使之成为恶性循环的重要链条之一。明朝中后期走向衰败的主要表现(明朝开始衰败)

打到一处,抢到一处,用来供给大军军需,这是流寇惯用的手段。这种战术在早期给明朝带来了极大的麻烦,成为削弱明朝造血能力的重要手段。可一旦到了替代天命阶段,这种手段显然就成了一把双刃剑,伤敌也伤己。再抢下去,破坏的就是大顺军自家的统治根基。

正是因为这种传统,大顺军在攻陷北京消灭明朝以后,才做出了拷掠明朝旧臣,搜刮饷银的荒唐事。

所以,这种大规模的流窜性破坏,不但严重削弱了明朝的造血能力,更逐步毁掉了明朝的统治根基,使之彻底陷于亡国的泥潭无法自拔。

满清虎视眈眈与农民军内外呼应,绞杀明朝

辽东局势在萨尔浒之战后彻底败坏,明朝失去了辽东大片土地的控制权。自此,后金拥有了和明朝分庭抗礼的资本。

直到明朝国内局势糜烂之前,辽东局势也仅仅是肘腋之患。而到了崇祯二年的己巳之变,后金已经具备破关直接攻打北京的实力,肘腋之患变成心腹大患。可此时明廷非但无力反击,还陷入了更大的麻烦之中。

己巳之变同年,后金军的破关引发了连锁反应,甘肃边兵李自成受调北上勤王时,半路闹饷,杀官起义。从这一刻起,明朝的生命开始进入倒计时。明朝中后期走向衰败的主要表现(明朝开始衰败)

此后,历次满清入寇几乎都趁着明廷和农民军决战的机会,迫使明军北上,使其无法彻底达成军事目标。

崇祯九年七月,陕西巡抚孙传庭俘杀高迎祥,高迎祥残部和李自成部变得岌岌可危,平乱局势似乎柳暗花明。但就在高迎祥被俘之前,皇太极于五月命阿济格毁关入寇,劫掠人畜十七万余而回。洪承畴不得已放弃对李自成的进剿,北上勤王,剿灭农民军的作战计划功败垂成。

而后,农民军在明军打击下接连惨败,张献忠投降,李自成率十余骑逃入商洛大山。崇祯十一年八月,皇太极故技重施,由青山口和墙子岭两处毁关入寇,宣大总督卢象升战死,围剿农民军的明军悉数北调,李自成这才得以逃出生天,有了东山再起的机会。

崇祯十四年,李自成攻陷洛阳,张献忠攻陷襄阳,形势糜烂至极,不可收拾。崇祯皇帝对同时来自南北两个方向的威胁均束手无策。皇太极在此期间大举围攻松锦,蓟辽总督洪承畴战败降清。明朝在辽东的防御体系彻底崩溃,山海关成为最前线,直面清军威胁。

如此种种,满清有意无意的与农民军内外呼应,让明朝拙于应付,顾此失彼,屡屡功败垂成,终至亡国。

党争祸国

明朝崩溃还有一个更致命的原因,那就是党争。无休止的党争使得朝廷成了各党官员们互相攻讦、构陷的战场,内外国事皆因此而败坏。

从万历朝国本之争开始,到崇祯登基,东林党、阉党、浙党、楚党你方唱罢我登场,所有人做事不问是非对错,只看身份和阵营,政务、军事无不搅合其中,尽皆糜烂。

辽东经略熊廷弼就屡屡受制于党争,身为楚党的他曾遭受东林党攻讦、弹劾,而在东林党与楚党联盟之后,又遭受阉党打击。身为意欲有所作为的边臣,他不但不能全力任事,还要在党争夹缝中艰难的前行,最终也没能摆脱,沦为党争牺牲品的悲剧命运。明朝中后期走向衰败的主要表现(明朝开始衰败)

熊廷弼的悲剧遭遇,仅仅是明末党争乱政中的一个缩影,朝廷上充斥着争权夺利的官僚,几乎没人实心任事。

崇祯皇帝登基以后虽然愤怒于党争的乱政,出手打压,可惜明廷颓势早现,已经无济于事,无力回天。

明末,从朝廷到地方,都烂到了骨子里,之所以无法逃离越演越烈的恶性死循环,根源就在于此,绝非一两个明君或者干臣能够扭转乾坤。

崩盘既然难以避免,亡国也就近在眼前了。

明朝哪将近300年很好玩。一个朝代起起落落,有高潮迭起的时候,也有茫然若失之时,但是玩到关门倒闭,还是因为最后一任BOSS崇祯太坑逼了。1:我们从明朝体制开始吧。还是军队+中央集权+郡县精英+皇亲国戚精英+民众。假如你眼尖你会发现从朱隶之后的皇帝都比较混,比较偏向无为,比较偏“唐僧”那个方向靠。但是中央集权却还是玩的很溜。因为中央集权=皇权+内阁+监权,所以从朱隶开始皇权就比较超然,一般都是看大臣斗,看内阁和监权斗。历史的发展就是酱紫,这三者权利集中—分割—斗一直这么演变。很少有政治家可以取得三者权利,加一块就朱元璋,朱隶,张居正,魏忠贤。前面三我就不唠了。就唠唠最后一位魏忠贤,能取得这三者权利的居然是个秘书,有人肯定要骂娘了。其实魏秘书取得三者权利不是偶然,完全是东林党那帮家伙目无皇权导致的结果。

2:思想吧。由于王阳明的心学,导致后世出了一波又一波的大首辅,皇帝完全玩不过这波被心学思想加持的首辅文官集团。发展到后面心学加持的文官集团发展到把皇帝+首辅都不放在眼里的人物出了一大波。出一个还好可以当首辅,出几个可以轮着来,出一大波就很尴尬了。中央集权被一大波能量惊人的人分权了。崇祯这个二货上台之后又没有很好建立自己的秘书队伍,他本来就不是按照帝王的教育系统来培训的所以悲剧了。一上台就和东林党惺惺相惜情不自禁。结果无意间加大了中央集权的分权。可惜这货还不知道如何看官员们斗,更不知道如何制衡。

3:经济。其实明末的经济总量不差,但是贫富差距太大。很多平头百姓没有粮食吃,其中有两大影响A:天气。好几年都干旱冷,不下雨。B:土地兼并。这基本上是所有封建王朝末期必备死亡癌症。官员集团能量激增+老朱家皇亲国戚繁衍太多+资本主义萌芽导致银子都跑江南资本家手里了。朝廷要赈灾没有银子,没有银子买不了粮食赈灾。所以农民革命投降革命投降进入一个恶性循环。最倒霉的是后金也TM没有粮食了。那年头不能搞货币超发!其实崇祯可以玩劫富济贫的,这货不够魏秘书这么坦荡这么实在,谁有钱搞谁。导致后面李闯进了北京搜出白银7000W两。哎。无力吐槽。

4:对手。农民起义军+后金。本来农民起义军可以去和后金PK的,崇祯这货居然拒绝了封李闯官!失败啊!后金这帮专业抢劫犯本来是来抢劫点吃的金银珠宝什么,结果手气好到爆,捡了一个偌大的江山。

5:用人。崇祯这货不该杀吴三桂的领导袁承焕的。老袁即便有天大的理由要杀他也不该杀。因为关锦宁防线他是一手建立起来的,把他干了基本上所有将军的心都寒了。因为论守卫功绩世上没有人比袁崇焕更大的了。他虽然不是一位进攻能将,但是防守这货还是很有料的。袁承焕也是二货,我怀疑很有可能是吃了反间计去借皮岛主毛文龙的人头和后金媾和。结果后金遇到难以抗拒的天气因素或者根本就是玩弄他食盐了。毛文龙是恶心后金的最佳位子。专业抢后金的后方。后金去抢明朝,毛文龙就去抢后金后方。搞得努尔哈赤都不能好好的抢劫。后金还搞不定毛文龙的皮岛,因为需要海军。没船。我分析袁承焕借毛文龙头去和后金媾和很大原因是袁承焕和崇祯喝酒吹牛的时候吹出一个大牛,5年平辽。崇祯二杆子精神,一听这么有诱惑力,那么就等酒醒很实在的问了袁承焕5年平辽可有计谋。老袁就扯出一个超级清单想让崇祯知难而退,哪知道崇祯给了。这个故事基本上就是一个牛皮引发的家族企业倒闭。本来袁承焕死了,要是崇祯不折腾还是可以守住基本盘,等待牛逼的大将出世。可惜,崇祯尽心尽力啊!他的尽心尽力把许多大将军都坑死在战场上!毕竟这位老板连袁承焕都杀!好多将军知道野不过后金的,就死守高地耗死后金手机,后金手机续航能力不够。哪知道崇祯三番五次催黄忠(守将)出去追杀敌人。大部分能打的都被这一套崇祯大招搞死。

5:明奸。吴三桂也算命硬,躲过了崇祯的套路。但是躲不过命运的捉弄。要是吴三桂不反,南明政权或者农民起义军还是有机会争一波政权的。大不了开展新一场刀于磨刀石的历史军事乱世选举。结果吴三桂一反历史的天平就完全倒向后金(清)。

好像跑题了,写成怎么玩完了。将就着看吧。其实还有很多东西值得反思也有很多值得敬仰的人物去塑造。我就懒的搞了。直接弄一个大概的轮廓各位看官讲究一波吧。这些推断其实都有史实资料佐证的,只是我懒的去标,反正大家看着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明朝那些事儿明朝那些事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