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明月为何不写南明(《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新职已明确)

南明史,犹如一场闹剧。写这段历史,容易气血上头,把作者气个半死。

当年明月为何不写南明(《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新职已明确)

崇祯殉国后,在史可法、马士英等人的拥立下,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继位,年号弘光。

这个名义上由弘光帝朱由崧统治,实际由马士英等人控制的偏安小朝廷,就是南明的第一个政权,弘光政权。

弘光政权建立后,按理说,皇帝有了,朝廷秩序也恢复了。应该趁着北方混战之际,出兵北伐克复中原了吧?

就算是缺兵少粮,无法出兵北伐,也应该君臣精诚团结,巩固统治基础,力图保住这剩下的江南半壁江山吧?

然而,弘光政权在解决了内部问题后,却立即又开始了明朝的传统技能——内斗。

具体斗啥呢?

先是朝廷内部相互撕逼。

当时的内阁首辅是史可法,马士英排老二。

为了增加自己在朝内的话语权,把史可法排挤下去。马士英推荐好友阮大铖出山。

而由于阮大铖与东林党有仇,所以当听到阮大铖被启用后,东林党骨干,如钱谦益、吕大器等人,立马就不干了。

他们以阮大铖曾经攀附魏忠贤为由,纷纷上奏章弹劾。

当年明月为何不写南明(《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新职已明确)

当时,由于左良玉支持东林党,马士英不敢对东林党动武。于是一时间,党争复起,在南明的朝堂之上,互骂之声不绝于耳。

这场骂战持续了近一个月,直到江北四镇开始内讧,才消停下来。

那么,江北四镇又因何内讧呢?

这场内讧,简单地说,就是镇守徐州的高杰认为自己地盘太靠北,太不安全了。为了安全起见,他就带着人马,私自下南下,打算退到扬州驻防。

这种调防,说白了就是造反。如果搁在正常时期,高杰早就人头落地了。

但南明时期,朝纲崩坏,朝廷根本约束不了已经是军阀的江北四镇。

所以当高杰纵兵把扬州祸害一番后,史可法也只得同意他南迁,让高杰带兵驻防到镇江北面的瓜州,并让四镇之一的黄得功进驻仪真,监视高杰。

当年明月为何不写南明(《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新职已明确)

听说移驻瓜州,高杰很高兴。但听说黄得功来监视自己,高杰又不乐意了。由于他担心黄得功会吃掉自己。于是他就半路设伏,偷袭黄得功。差点打死黄得功。

幸亏黄得功命大,侥幸逃脱,才免于一死。

事后,黄得功派人到南京告状,希望朝廷能为自己做主。史可法知道后,就让马士英管管自己的部将(黄得功是马士英部将,高杰是马士英招抚的。马士英正是因为能约束江北四镇,所以才担任内阁次辅)。但马士英压根不管。

那么,为什么马士英不管呢?

因为马士英这时候很忙。

当时在阮大铖的倡议下,马士英搞了一个分六等定投降大顺诸臣罪的名单。把早先投降李自成的明朝大臣、将领都定义成了罪人。

而因为这件事,马士英又成了众矢之的。不得不专心在朝内与政敌展开新一轮的互骂。

那么马士英、阮大铖为什么在外有强敌的情况下,又要莫名其妙的来这一出呢?他是怕朝廷还不够乱吗?

他之所以如此,原因很简单。他和阮大铖当时已经是南明的高官了,他不想北京投降李自成的大臣、将领也下到江南后,来取代自己的位置。毕竟他在崇祯一朝,只是区区地方官,地位远不如北京的达官显贵。

本着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初衷,于是他就先下手,把北京的大臣、将领通通定罪,给他们都扣上了有罪的帽子。让那些人以后不管立下多大的功劳,都矮自己一头。

看看,这是正常人能干出的事吗?

半壁江山都没了!且外有强敌,清军随时都会杀过来。而这些人还为了一己之私利,还打来打去,斗来斗去。这样奇葩的朝廷,怎么可能不完蛋?

当年明月为何不写南明(《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新职已明确)

1645年正月,清军在潼关击败李自成。

随后,清军兵分两路。一路直捣南京,一路追击李自成。

李自成打不过清军,就往湖北方向转移,准备对左良玉动武。

听说顺军朝自己杀来,镇守武昌,号称拥兵80万的左良玉感觉打不过,就打着铲除马士英的旗号,沿江东下,也想带兵退至南京。

左良玉的企图,马士英当然知道了。他一贯就防着左良玉。

于是,当左良玉发兵后,他就命令最听自己话的黄得功去阻击。同时还让高杰和江北四镇之一的刘良佐北伐,抵御南下清军。

事实求是地说,马士英的操作没毛病。

一把烂牌,这时候也只能这么打了。

然而,高杰刚到前线,就阴沟里翻船,被早已经降清的河南总兵许定国设宴杀死。

眼见高杰被杀,刘良佐索性也投降了清军。

由此,南明的江北四镇瞬间就瓦解了两镇。

听说高杰、刘良佐二镇的事后,史可法痛心疾首,连忙调黄得功回援,并征调江北四镇刘泽清部(仅存的机动兵力)驰援扬州。可黄得功一时之间回来不了,刘泽清此时也暗中投降清军。压根就无人增援。

因而,清军可谓顺风顺水,毫不费力的就攻克了扬州,并收编了南明近30万大军。

听闻扬州陷落,弘光帝立即出逃。

听说皇帝跑了,南京城内人心惶惶,守城士兵不战而降。南京沦陷。

当年明月为何不写南明(《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新职已明确)

弘光帝逃出城外后,投奔黄得功。

当时左良玉已死,其子左梦庚率残部于江西投降了清廷。黄得功实际处于一种被清军两面夹击的境地。

所以弘光帝的出逃,实际是从一个火坑跳入另一个火坑。

后来,黄得功拒绝投降,率军抗清,在混战中阵亡。其部作鸟兽散。

眼见大势已去,负责护驾的总兵田雄等人挟持弘光帝,向清军投降。建立才一年的弘光小朝廷,以及明军仅存的有生力量,就这么没了。

弘光政权覆灭后,逃到浙江的明朝宗室、官员找到潞王朱常淓,请求其监国。但潞王生性懦弱,不敢监国。

随后,清军杀到,潞王举白旗投降。

不愿意投降的宗室官员则继续逃命。

按理说,皇帝被活捉,江浙沦陷,形势已经极度危急了。余下的人应该摒弃成见,精诚团结才对。

毕竟敌强我寡,已经没有内耗的资本了。

但直到这时候,南明那帮人仍不知悔改。继续撕逼,并且进一步分裂。

怎么撕呢?

一部分人在福建拥立唐王朱聿键继位,是为隆武政权。这是南明的第二个小朝廷。

另一部分人在浙江拥立鲁王朱以海监国。

南明的这两个小朝廷,互看对方不爽,为了争夺正统地位,形同水火。

当年明月为何不写南明(《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新职已明确)

1646年,趁着两个小政权互撕之际,清军一波攻击,攻下福建。两个小政权一并被灭。

鲁王朱以海被迫逃到海上。隆武帝则被郑芝龙绑了,送给清朝,沦为阶下囚。后与弘光帝和潞王朱常淓一起被清军斩杀。

在隆武政权、鲁王政权陆续被歼灭后,剩余的南明宗室和大臣继续逃亡至广东,拥立桂王朱由榔于广东肇庆继位,组建朝廷。这便是南明的第三个小朝廷——永历政权。

按理说,都惨成这幅模样了。总该可以消停了吧?应该要认真对付外患了吧?

然而,还是没有。

就在永历帝继位不久后,另一帮南明大臣在广州拥立隆武帝的弟弟朱聿鐭监国。这一派人不承认永历政权,同时永历政权的人也不承认朱聿鐭的监国身份。两边都视对方为伪政权。

广州距离肇庆很近,也就一百公里的路程。

两个小朝廷都说自己是正统,且都不承认对方的合法性。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也就不用说太多了——内战。

1646年底,见南明又在火并,还打得不亦乐乎。清军再一次出兵清场。

在清军的这波攻势下,绍武帝兵败自杀。永历政权则遭重创,被清军驱赶到了广西。

形势发展到这里,南明控制的武装,基本是十不存一。也就万余人了。可以说,再不与农民军联手,怕是连大西南的土著部落都能把所谓的南明朝廷给灭了。

于是,在认清了形势后,永历政权终于承认了大顺军、大西军是可以合作的盟友,并与之合作。获得了近20万人的生力军。

但是,当永历政权和大顺军合作,并取得了一些战果,如收复湖南、广东后。南明内讧的传统艺能又开始了。

而内讧的结果,就是收复不久的地盘,再次沦陷。并且大顺军还自成一系,独立在三峡地区抗清,号称夔东十三家,只在名义上接受永历帝册封。不再直接听命于永历朝廷的指挥了。

可以说,永历帝在做了四年皇帝后,被一帮作死的大臣作成了光杆司令。

当年明月为何不写南明(《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新职已明确)

1650年前后,见永历政权摇摇欲坠,盘踞在滇黔地区的大西军主动提出合作意向。

对于要不要与永历帝合作,大西军内部其实有两种声音。

一是主张把永历帝骗来,然后杀了。免得日后麻烦。

二是主张迎奉永历帝,联明抗清。必要时候可以软禁,挟天子以令诸侯。

在是否尊敬永历帝的问题上,孙可望和李定国有分歧。孙可望很想挟持永历帝。

但由于无论是否尊重,都得先迎奉永历帝到贵州。且永历帝此时也没有拒绝大西军的资本了。于是,大西军余部与永历政权也就展开了合作。

前面说了,永历帝与大西军合作前,已经是光杆司令了。他与大西军,名义上合作,实际上是寻求庇护。

所以合作不久后,孙可望就派人请封,要求永历帝正式封他为秦王。

孙可望的这个请封,其实很合理。因为在与永历帝合作前,孙可望与李定国,就已经自立为王了。大西军平时都是以“国主”称呼孙可望。

合作前是“一国之主”,合作后,如果连王爷都不是。孙可望还怎么带兵?大西军的将士会怎么想?

然而永历帝身边的人大臣在一番讨论后,认为明朝没有封异姓为亲王的先例,竟然直接拒绝孙可望的请求,只同意封孙可望为景国公。这简直是作大死!

从这件小事上就不难看出,南明灭亡,真不是清军有多能打。而是南明内部实在是太过于腐朽了,完全不懂变通。

大明养士276年,只是养出了一群废材。

当年明月为何不写南明(《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新职已明确)

相比之下,多尔衮在八字还没一撇的情况下就敢连封几十个侯爵、公爵,一个王爵,借此收买人心。这才是干大事的人!

后来,经过一番折腾(孙可望派人杀了三十几个反对他封王的大臣),孙可望被永历帝正式封为秦王。

借着封王的春风,孙可望提出了一个三路北伐中原的方案,并派人联络郑成功和夔东十三家的领袖李来亨,共同北伐。

1652年,在准备工作完成后,大西军的北伐正式开始。李定国率部,两蹶名王,接连收复几十个州县,天下震动。

这是继1648年后,南明抗清的又一个巅峰。

当年明月为何不写南明(《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新职已明确)

但在李定国节节胜利的同时,孙可望却感到不高兴了。他对李定国很是嫉妒。屡屡设计坑李定国。这一来二去的,两人关系破裂。

后来,李定国兵出广东,两次失利。孙可望经营湖南,被清军击败。

外战不利,内部又有矛盾。接下来,就是熟悉的剧情了——内战。

1657年,孙可望亲率十万大军向李定国发动进攻。李定国当时仅三万人,双方力量对比十分悬殊。但孙可望的前锋大将白文选不愿内战,弃军投奔了李定国。于是孙可望惨遭大败,仅率50余骑逃走。

之后,无处可去的孙可望投降清军,成为一个光荣而且高效的带路党,并将西南的底细和盘托出,告诉了清军。

得知大西军的底细后,清军遂下定决心,全力攻打云贵。而在清军出征前,孙可望连写多封招降信,为清朝立下大功。

1658年,清军多路出击,捷报不断。原大西军部众被迫缩入云南。

等到所有人都回到昆明后,永历帝召集群臣开会,商议下一步行动。

讲官刘范首先发言,他主张杀回巴蜀,依靠夔东十三家,经营陕洛地区。

李定国主张杀回湖南,若不胜,再转移。实在不行,就退入越南,获取东南亚诸国的反清义士的支持,走海路到厦门,与郑成功汇合,共同抗清。

刘范、李定国均主张先转移,再图恢复。但永历帝身边的官员多为云南本地人,如黔国公沐天波、权臣马吉翔等,他们都力主退守滇西,不愿意背井离乡。还认为一旦事急,就逃入缅甸。

永历帝认为沐天波的建议好,便做出了留在云南的决策。

见永历帝决心已下,李定国只好少数服从多数。派出一部分兵力护送永历帝向滇西撤退。自己率仅存的万余人,阻击清军。

随后,清军攻陷昆明。李定国部署了自己人生的最后一局——磨盘山伏击战。

按李定国的想法,就算抗清无法成功,也要一战灭吴三桂的主力。

当年明月为何不写南明(《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新职已明确)

但这次伏击战,由于南明光禄寺少卿卢桂生潜出告密。吴三桂在得到消息后,火速下令急退,没有成功。伏击战变成了追击战。

而打追击战,清军兵多将广,李定国才万余人,根本没优势。

因此一番追击战下来,清军损失惨重,李定国的部队也是损失惨重。

此战后,南明大势已去。永历帝带着残余逃往缅甸。李定国寻找永历帝无果,从此两人再也没碰面。

就在清军集中全力攻打云南的同时,郑成功统率水陆军17万,在浙东与张煌言会师,两次大举北伐长江流域。

其中1659年的北伐,郑成功包围南京,打得江南为之震动。

但由于种种原因,郑成功的北伐,全部以失败收场。

当年明月为何不写南明(《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新职已明确)

李定国和郑成功,如果能有联动,或许南明不会那么快灭亡。

但很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1661年,在屡次北伐失利后,郑成功被迫转战台湾,并成功收复台湾。

但就在郑成功收复台湾不久后。

1662年6月1日,永历帝在昆明遇害。

1662年6月23日,在听说永历帝遇害,儿子郑经在澎湖与四弟的乳母私通等噩耗后,郑成功急病而亡。死前大喊:“我无面目见先帝于地下”。

一个多月后,李定国在得知永历帝被吴三桂勒死的消息后,披发徒跣,号诵抢地,两目皆血泪,大哭道:“我对不起大明,也对不起皇帝,我该怎么面对天下”。

又半个月后,心灰意冷的李定国,病死于滇缅交接的勐腊。临终前,他嘱咐儿子:“宁可死到荒郊野外,也不可投降。”

至此,南明抗清的领袖级人物,全没了。

1663年,清军集中兵力,对大陆上仅存的抗清武装,夔东十三家发起总攻。

经过一年激战,大部分人战死。清军攻陷夔东十三家。李来亨拒绝投降,自缢而亡。

李来亨死后,虽然郑经在东南沿海又坚持了近二十年。但南明史,早已经在1662年就画上了句号。

当年明月为何不写南明(《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新职已明确)

回看南明18年,会发现这是一段混乱至极且毫无亮点可言的历史。

我不知道为什么当年明月没写南明,但是我认为《明朝那些事儿》没写南明,甚至完全没提南明,真是为了读者好。否则,心血管功能不好的读者,会被气出高血压。

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是写整个明朝的始终的。

那么为什么只写到1644年呢?因为现在基本的说法,大明正统王朝都是到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景山而亡为止。

但实际上,在崇祯上吊后,大明在江南还有完整的半壁江山,朱明王室的其他成员,先后被各方势均力拥戴成立过几个不同的政权,从1644年开始,到1662年永历帝被杀,历时18年。

当年明月为何不写南明(《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新职已明确)

崇祯帝自缢景山

当年明月为何不写南明(《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新职已明确)

南明

有些相似性的南宋,在一般认知中,为什么南宋灭亡的时间点,没选1276年2月4日,元军攻占南宋都城临安,俘5岁的南宋皇帝恭帝,这个时间呢?

南宋一般认为亡于1279年3月19日,这一天在崖门海战中,南宋朝廷残余力量战败后,在陆秀夫背着年幼的皇帝和赵宋皇族八百余人集体跳海自尽,许多忠臣追随其后,十万军民跳海殉国。史称国沉南海。

当年明月为何不写南明(《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新职已明确)

崖门海战

对于明末年和南宋末年这种认知,不只是当年明月所独有,也是多数历史研究者的说法。当然史实就在那里,也可以有不同的说法,比如说,可以讲大明就是亡于1662年。这个我们不必去争论。只是说说,为什么大多数人,把南明同正统大明王朝分割开来。

第一个原因,我觉得是因为南明各个政权的皇帝,虽然是朱明王室成员,但是只能算崇祯帝朱由检的远房亲戚了,不是他的子孙。就像汉光武帝刘秀,他虽然也是刘汉宗室成员,但是地位已经较低了,他开创的东汉,虽然也是延续汉祚,却也算是另外一个王朝了。反观,南宋,包括被元军俘虏的小皇帝赵㬎,逃亡途中病逝的赵昰,还有和陆秀夫跳海的幼主赵昺,都是宋度宗的亲儿子。

第二个原因,明代天子讲究“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崇祯帝这位皇帝才是真正的践行者。封建王朝虽然是父传子家天下,某种程度上来说,全天下都是一家一姓私有的,可皇帝也要有骨气有担当,才能被臣民认可。天下都没了,如刘禅一样苟活的皇帝,是让人瞧不起的。崇祯问题不少,但是他是很努力的皇帝,同他相比,南明几位正式或不太正式的打起朱明大旗的宗室成员,多是一直在混吃混日子的中年人了,本身都没啥作为。

而南宋国祚终了以海难为准,也是考虑了被元军俘虏的小皇帝赵㬎,最后投降了元军。虽然南宋没有“君王死社稷”一说,但是谁也不太愿意接受一位投降的皇帝。尽管这个小皇帝只有五岁。相反,幼主赵昺与军民一起悲壮赴死,生命消失了,大写的人字却立到天地间了。

第三个原因,南明时期各个皇帝都是由明末各地拥兵自重的军阀扶持,各个山头内斗严重,没有出崇祯这样的皇帝有核心凝聚力了。弘光帝、隆武帝、永历帝均无多大能力,左良玉、马士英、郑芝龙这些军阀各自为战互相攻击。南宋末年,虽然这种情况也有,但基本上还是一个整体的。

所以说历史真实就在那里,不因史家的评说而改变,但是相比较而言,以崇祯投环的1644年为大明的终点,是最能让人接受的时间。

当年明月为何不写南明(《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新职已明确)

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写得非常好,脉络清晰,史观比较正,我喜欢。至于他为什么完结此书之后,为什么不写南明,而只写到1644年,理由基本有怎么几条。我们来一起看一下吧。

当年明月为何不写南明(《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新职已明确)

第一、按正统历史教材,1644年后金已经入关,中原王朝大明已经走向没落。

我们大家都知道,女真原来是明朝的一部分,他们吃朱明的皇粮,接受代表中原皇权的李成梁管辖、节制。也是李成梁太大意了,对女真戒备不够,对该地各个原始部族的力量均衡没有调控到位,以致努尔哈赤浑水摸鱼,慢慢坐大。

努尔哈赤在东征西剿,以武力征服女真各部后,以莫须有的”十大过“起兵反明,开始对宗主国用兵,嗯,这是个悲伤的故事,农夫与蛇的故事。

当年明月为何不写南明(《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新职已明确)

后金在历经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等的连年征战,穷兵黩武之下,乘借中原内乱,明朝李自成等农民军起义,前线军队吴三桂等辱节投降,多尔衮率领后金入关,反噬其主,进入明朝帝都北京。这个时间节点就是1644年,后金入关。

由于明朝一盘散沙,各自为战,比较混乱,崇祯帝又自杀殉国,群龙无首。后来的继任者南明,虽然一度有所恢复,但终是回光返照,最终南明帝被家贼吴三桂绞杀在云南南部缅甸。

当年明月为何不写南明(《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新职已明确)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此时,后金入主称清,已经鸠占鹊巢,取代了朱明。那么,明史的主要部分就到此结束了。

第二、作者当年明月的历史观非常好,很有意思。

当年明月为何不写南明(《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新职已明确)

当年明月确实有才,至少对元末明清这段历史了解的很透彻,而且,独树一帜,与当时流行的推崇元清等的众多小说迥异,真算得上是一股清流。

小说,也一定体现作者的看法和观点,态度等等。现在闭上眼,简单回顾下《明朝那些事》,回顾下朱元璋北伐元,就一目了然。

所以,当年明月如果完全按照自己这种思路去继续写下去,在当下来说,确实不合时宜,容易被不明就里地病垢。不写就最好了。

当年明月为何不写南明(《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新职已明确)

其三、当年明月本身是公务员,完书《明朝那些事》之后,好像被调换了工作岗位,高升了。公务繁忙,可能会没有太多富余的时间来搞创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明朝那些事儿明朝那些事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