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出了一些大师就能说明民国时期的教育好吗,你怎么看?

敬畏知识,尊崇学者养成温良土壤

精神独立,思想自由造就民国大师

民国时期出了一些大师就能说明民国时期的教育好吗,你怎么看?

一张照片 + 一段轶事 + 一句话诠释大师生成环境。

民国当然有很多弊端,比如战乱、落后、腐败……要不然它咋会被打败?但它似乎还有那么一处两处亮点,比方对知识的敬畏,对读书人/学者的尊崇,对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包容。

照片。这个题目同时让我想到上面那张照片,看胡适在民国老大面前那幅悠然写意而非诚惶诚恐的样子……心中实在是感慨万千。

据说1958年,胡适从美国归台湾就任“中央研究院”院长。蒋介石亲自出席胡适的就职典礼,并发表精心准备的祝贺演讲词。

但胡适答辞时并未体现出受宠若惊的样子,反而当场指正:“刚才总统对我个人的看法不免有点错误,至少,总统夸奖我的话是错误的……” 这种不给面子对当时在台湾一言九鼎的蒋介石来说,简直是“奇耻大辱”,以致夜不成寐。当晚他在日记中写到:“今天实为我平生所遭遇的第二次最大的横逆……因胡事终日抑郁,服药后方可安眠。”(蒋介石日记,1958年4月10日)

轶事。我国比较文学开山鼻祖、著名学者吴宓,“有红楼癖”,且自比“怡红公子(贾宝玉)”。据说当初西南联大新校舍对面有一家湖南人开的牛肉面馆,老板大概有那么一点两点文化,就给自己这个牛肉面馆儿取名叫“潇湘馆”。不料给吴宓发现,勃然大怒。于是有天吴宓就跑去面馆,挥手杖把招牌给砸了,并勒令老板改名,以免“亵渎了林妹妹”。迫于压力,老板不得不改了店名。

换成现在吴宓可能吃官司,因为第一这显然有点儿“无事生非”,其二他肯定是违法了——但抛开时代背景(即现代意识/法治意识)来看这件事,那老板儿之所以不得不最后屈从,却说明当时文化人(特别是有名望的)地位之尊崇/自在,就如胡适敢在老大面前跷二郎腿、“指正”老大那样。

一句话。国学大师/清华四导师之一的王国维投水自尽后,清华研究院同仁追思不已,于是为他立碑纪念。碑文由另一国学大师/清华四导师之一的陈寅恪撰写,其中最著名的一句话“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既是对王的描绘,也是民国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和写照。

民国的教育肯定谈不上有多好。无论从教学/研究环境、设备设施、就学条件、教育投资……等和教育有关的要件随便捡一样说,都一般般。但它有一处,即这句话所推崇的氛围——把科学/学术研和教育发展的经脉体现了。

所以它得以产生那么多煜煜生辉的大师。

盛世出学问,乱世出大师,从来如此民国时期出了一些大师就能说明民国时期的教育好吗,你怎么看?

其实说实话,如果真要比各方面的软硬件设施,民国时期的教育怎么都不可能比得上如今的教育条件。如果说那个年代的教育好,那真的是高估了。那么为什么那个时候能出大师,如今就很难有大师呢?民国时期出了一些大师就能说明民国时期的教育好吗,你怎么看?

其实原因很简单,概括起来就是两个字——自由。

乱世之中,自由的气息不可避免地扑面而来。当政客和军阀们都在争权夺利的时候,没有谁有心情去收拾这帮学问家们。因此,在这个时候,各方面的大师便可以被不受限制地野蛮生长,因为官方对学问和思想意识的控制是相对无力的。民国时期出了一些大师就能说明民国时期的教育好吗,你怎么看?

不仅不控制,为了体现自己的胸怀,有时候对大师们还必须客客气气的,而在掌握大权后,往往又会对思想进行控制。比如很著名的刘文典掌掴蒋介石,又比如在抗战胜利后,闻一多被残忍杀害。民国时期出了一些大师就能说明民国时期的教育好吗,你怎么看?

还有一些别的原因,比如由于读书困难,自然选择出来的就是一些豪门子弟或者是天赋异禀之人;又比如民国时期的大师大多都是社科方面的大师,很少有一些大科学家闻名等。时代已经发展到如此,自然不能也不应该退回到过去的那个战乱的年代。但是如何恢复学术的自由,以及学问者独立的精神,却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青言论史”,也欢迎您的批评指正。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人物录人物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