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也曾有过这样的问题,后来询问了老师,自己想了想才知道原因。
首先整个大的时代背景,民国时期是处于一个新旧文学交汇的时期,很多大家文人既接受了传统的中国教育,养成了扎实的学术基础和学习能力,同时又有着留学的经历,这种经历使得他们能够以一种宽广的、科学的、世界性的角度看待问题,如王国维是我国第一位研究尼采的学者,他从西方哲学尤其德国古典哲学的角度看待中国文化,从而有着更加开阔的学术研究领悟,这也就是多学科多方面研究的好处。
其次,民国时期产生了许多具有学术领悟开拓性的学者,很多人便认为那个时期比现在厉害很多,其实如今的研究能力并不比当时弱,只不过相对于来源而言,一步一步地深入显得相对微小罢了。学术研究本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前人也可能存在错误的观点,在之后被推翻了。
另外,历史的久远让人更容易产生距离感,在这种距离感的作用下使人们对那个时期那些人产生好奇心以及憧憬,人们除了关注那些人的学术成就以外,更多的是被其人的人格魅力所吸引,而将其推去“神坛”,
因为在救亡图存的时代背景下,大部分学者做学术的方向和观点可能不同,但目的基本上都是实现国家民族的独立和发展。
而现在很多所谓学者怀念民国,不是觉得自己能在那时作出贡献,只不过是指望高人一等罢了。一句话概括,民国学者因为理想纯粹而优秀;现在怀念民国的所谓学者因为个人利益而猥琐。
说到底,还是他们沾了祖宗的光。中国古读书人死记硬背能力特别强,这种能力延续到民国。所以那时候的文人有懂得特别多,而且融会贯通的,像胡适。当然其他因素也有啦,比如乱世出英雄,学术自由。
再说那时候的文人,做summary可以,但是创新也马马虎虎。对中国历史争论不休,有顾颉刚等疑古派,有钱穆等守旧派(老学究的缺点就是满脑子都是知识,不在乎现实)。总之学术争论也不怎么伟大。那时候没有出萨特,海德格尔这样创新的大师。但是现在好的summary,比如中国通史,哲学史,还是那时候的好。
至于社会改造,都是从西方借过来的。有一些值得称道的人,最有名者鲁迅,胡适。他们提出了很多对中国旧社会的想法。有很多成果,但其实现在的中国和他们想象的,尤其是鲁迅想象的,还差得远。知识分子对于这个社会的影响力,实在太小了。
中国至今为止称得上能和西方诸贤(知识分子)媲美的人物,还都在古代。哲学家如孔孟老庄,文学家如屈原李杜曹雪芹。
另,鲁迅在纯文学和思想性方面不是他同时代的所有人能比的,他是那种有点超越了时代的人。
即此。也就是说,文学于崇尚文学审美性和社会功用性的同时,还轻薄因循的作品,更喜创新的写法。胡适的作品,平心而论,文学性达不到顶级水平,却能享受一些顶级的盛誉,即此。
民国的几位大师,作品的思想及表达形式,皆能新人耳目,又不失正确性和感染力,此所以他们的开宗立派能够成功,为后人留下巨大精神财富,开无数法门,贡献着因循者不能有的特殊成就。
中国历史上有个很有趣的现象,政治越混乱,文化越百花齐放,大师越多,比如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两宋时期等等,这里面主要的原因应该是中央集权弱化的时候,对思想文化领域的控制也会更少,利于文化大师的成长和出现。民国时军阀混战,加之西学进一步引进,所以更容易出大师。
民国出大师,这大师是真大,不像现在某些人,自封大师,也是让人笑掉大牙。我们先看看民国大师有哪些,然后再看看民国为什么有那么多大师。国学大师有黄侃、刘文典、赵元任、刘师培吴宓、钱穆、王国维、陈寅恪、章太炎、梁启超……思想大师有:金岳霖、冯友兰、傅斯年、马寅初、李叔同、马一浮、、熊十力梁漱溟、蔡元培、胡适……文学大师有:辜鸿铭、梁实秋、闻一多、张恨水、林语堂、沈从文、郁达夫、郭沫若、周作人、鲁迅……
现在我们分析一下民国为什么出这多大师。第一点,时代原因。清王朝的覆灭,西方文明的强势东来,使中国文化处于一种混乱的状态——旧的没有消亡,新的根基未稳。旧的已经足够腐朽,这时候中国文化该向哪个方向发展,谁都不能给出准确的答案,但可以明确的是必须为当时脱离时代的中华文化注入新鲜的血液。当时的学者在向西方学习,并随之建立了带有鲜明中国特色的西方学科,这帮学者便是各个门派的开山鼻祖。时代给出的困苦,封闭造成的文化上的落后,他们用自己的学术生涯给出答案。
第二点,大师们的个人学养。大师们的少年时期,生活在晚清,那时候清朝还没有灭亡,1905年还没有到来,还是要科举考试的,八股文天天还是要练的,四书五经还是要倒背如流的,二十四史还是要看的,再加之大师们优越的家庭条件,还可以出过留学,西方的进步思想,东方文化深厚的学识,几十年的刻苦钻研,不成大师也难。
第三点,后世学者的不幸。这帮大师们不仅建立了相关学科,更在这些学科上做出了极高的研究成果。大师研究一手资料,后世学者就着大师的研究成果,然后也去研究相同的东西,即使得出了相同的结论,这算大师的成果还是算你的。研究陈寅恪能成为陈寅恪吗?研究鲁迅能超越鲁迅吗?现在学科越来越精细化,分工越来越明细,每个人做好自己的一部分就够了,可是你不学贯中西,又怎么会融汇贯通;不融汇贯通,又怎么成为大师。精细化提高了效率,却也扼杀了触类旁通的灵感。
第四点,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哀。民国大师是晚清时期的精英,而且还是最顶尖的精英。我们这个时代的精英呢?他们研究的中心不是学术,而是怎么赚钱,上大学是为了找工作,上名牌大学是为了找更好的工作。这不是时代的悲哀,时代的悲哀是你没有能力去吸引顶尖人才专心学术,是你让那些醉心学术的人过不上富有的生活。谁规定学术精英就该穷苦潦倒,谁规定痴迷学术的人不能开豪车住别墅。做到这些,何愁当今无大师。
在这个缺少大师的时代,让我们再一次缅怀大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