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读书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孔子为何能总结出那么多道理)

孔子确实是古代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正如题主所说的他“知道那么多道理”,反而个人一生没有过好。没有好过的原因是他因循守旧,反对变革。虽然孔子年轻时也曾做过几次官,但官职都不大。

孔子是有追求的,他一生的理想就是恢复周礼。所以孔老夫子周游列国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宣扬他的政治主张,最终结果可想而知,没有一个国家愿意采纳他的建议或治国思想的。使之哀叹:“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终不见用。

孔子从政的经历并不顺利,一生颠沛流离,游说各国,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愿意推行他的政治主张,终不得志。其从政的成就远不及他从事教育工作的贡献大,弟子三千多,贤人七十二。在奴隶制社会转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实属不易。作为一个从事教育工作的老师,按照当时的历史背景来推测其成就是可圈可点的。

至于题主说到孔夫子一生过得并不如意,关键一点就是个人的理想得不到他国、他人所理解,政治上的剧大落差往往使人难以自拔。好的是孔子到了晚年开始改弦更张,将个人的主要精力放在开馆办学方面,培养人才。这才是孔子扬长避短,大放异彩的点睛之道。

孔子是中华民族的教师祖师爷。可以说孔子教育学生既有理论创新,又有实践工作经验。《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们,将其一生教育学生的言传身教经过整理而成书的。能够流传几千年,说明《论语》的价值还是不可低估的。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才是正道。从孔老夫子的经历看,教师这碗饭也不是好吃的。薪酬待遇难以满足需求,应该说混个温饱应该不成问题。与官比少显不足,与底层普通的打工者比,还略胜一筹。教书匠,自古以来被人称之为穷酸儒。只要是人穷志不短,也有辉煌的那一刻。(2020/07/09)

孔子的人生理想是“克己复礼”,提倡仁爱,终生的奋斗目的是建立一个符合儒家道德体系的“和谐社会”,并为此呕心沥血,摇旗呐喊,尽管推行并不顺利,他也绝不放弃。孔子从不贪图个人享乐,他曾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不顾车马劳顿,亲自周游列国去宣传自己的学说。他一路上风餐露宿,颠沛流离,有时甚至吃不上饭,窘迫异常。其实孔子靠着弟子们的奉养,完全可以过上衣食无忧的小康生活,但他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不会关起门来,守着茅檐瓦灶过自己的小日子。伟人的胸襟,一般人怎么会理解呢?

孔子读书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孔子为何能总结出那么多道理)

孔子懂得道理虽然多,在当时并不受统治阶级重视,有的只是拿他装点门面而已。这对孔子来说未免很残忍,他也只能眼睁睁看着天下弱肉强食,你争我斗,礼崩乐坏,抱憾终身。儒家思想在汉朝才取得统治地位。由于大志难酬,孔子肯定是郁郁寡欢的,加上其他的一些变故,如儿子的早逝,爱徒的不测,都对他的心理造成了极大打击。他的晚年就是在凄苦中度过的,最后他也郁郁而终。

对孔子来说,生活差点还可以忍受,“君子忧道不忧贫”(孔子语),最痛苦的就是自己的理想不能实现。一种新的伦理道德体系如果得不到统治阶级支持,哪有实现的可能。所以,孔子的一生注定过得太太好。幸亏有那么多忠心的学生簇拥着他,也算是一种安慰。创业初期注定是艰难的。但他无怨无悔。

孔子读书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孔子为何能总结出那么多道理)

其实很简单啊,你之所以觉得孔子那么厉害,那是因为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结果,和孔子有啥关系啊,当年的他只是一个失意书生加老师罢了。

同一时期混的,还有老子、墨子、韩非子等等,百家争鸣!只不过运气没孔子好罢了,要是换当年的秦国,那大家崇拜的是韩非子,哪有孔子啥事。

孔子读书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孔子为何能总结出那么多道理)


孔子谈不上失败,只是失意

孔子从政是很成功的,出道当官之后,从治城的小官到鲁王的宠臣,基本上三年之内鲁国大变: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民风淳朴,蒸蒸向上,总之,鲁国形式一片大好。

邻居齐国看不下去,送了两百美女给当时的鲁国王上,结果是什么呢?王上天天看妹子去了,孔子觉得很不好,劝你又不听,索性辞职不干。

辞职的孔子周游列国,希望再找到一份工作,可惜,好工作哪里都不容易找,蹉跎了一番岁月,颜回死后,孔子心灰意冷,回到鲁国故乡,养老,顺带教书。

孔子的一生,绝对谈不上失败,从政的那几年过得去,不当官又收了不少弟子,总体来说,相对于一个普通读书人,活着的时候,成就不差了,总不能凡是个人,都拿宰相的标准来衡量才算过好一生吧。

只不过孔子物质生活确实一般,穷,这是真的。

孔子读书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孔子为何能总结出那么多道理)


孔子一生的理想,就是他过得一般的原因

孔子一生的理想是什么?孔子求做官,是希望能够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即“仁”,但可惜在那个时代是不可能的。

那个时候的“仁”是什么意思?实际上指的是一种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的全套制度,有人也总结为“以德治国”,也就是周公所定的“礼乐制度”。

也就是说,孔子的理想,是建立一个周公所设定的理想社会。

为什么有这个理想,一是读书读多了,而是当时的社会确实比较混乱,春秋战国什么样,大家都清楚一些,天天你打我,我打你,孔子希望用周公的“仁”,来解决这个问题,造就一个和谐社会。

可是,如果这套制度真的有效,周朝会被灭吗?孔子认为,周朝被灭,纯粹是周天子个人昏庸的原因,这就体现了知识分子对权谋和政治的无知。

鲁君曾在孔子临行前,对他说:“有时候你要像我一样装点疯,卖点傻,也挺好。”

孔子懂吗?听了吗?

孔子读书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孔子为何能总结出那么多道理)


论语上的体现

就这段啦,有心人可以用心体会。

是何言也?

君子达于道之谓达,穷于道之谓穷。

今丘也拘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所也,何穷之谓?

故内省而不改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

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

昔桓公得之莒,文公得之曹,越王得之会稽。

陈、蔡之厄,于丘其幸乎!

体会到了,也就能明白孔子一生过得“穷”的原因。

其实意思就一句话:我自己知道是有问题,但做人不应该这样

仔细读这句话十遍,就能想明白啦。如果一个人,能做到前半句,那过上小康生活自然不是问题,但做人不应该这样,不为钱改变理想,那自然生活不好。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你想明白了吗?又怎么抉择呢?是要理想还是金钱?

孔子选择了理想。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人物说人物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