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当然有自己的史书,那就是《秦记》。而且这部由秦之史官撰写的史书还是东周列国中唯一保存下来的史书。据《墨子•明鬼》篇记载,三晋的史书曰《晋乘》;楚国的史书曰《梼杌》(楚人以树木年轮为“梼杌”,而非上古恶兽);周室所藏之史、以及鲁、宋、燕、齐诸国的史书则皆曰《春秋》。后来秦亡周、灭六国之后便依李斯之言开始焚书,据《史记·秦始皇本纪》云:
“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
注意,李斯的提议首先就是“史官非《秦记》皆烧之”,之后才是诗、书、百家语,而“以古非今”是灭族之罪。可见秦始皇帝君臣最忌惮的还是人们议论当前的朝政。
就这样诗、书、诸子之书因为博士官处有保存,所以一部分得以幸存至今日,但是《晋乘》、《楚梼杌》、《周春秋》等历史书籍可是一本不留的烧干净了,各国的历史只剩下一部《秦记》。因为是记载秦人自己光辉岁月的历史,所以当然不可能被烧了。其实秦始皇帝君臣的目的就是历史的解释权要在自己手里。
焚书坑儒。其实这两件事并不是同时发生,焚书事件发生的要早,甚至从商鞅变法时就开始强调焚书的重要性。
但是,这个《秦记》作为一部史书,在质量上实在太是有问题了。因为秦国地处西陲,素来文化落后,所以秦史官所编撰《秦记》无论是在体例上、内容上都有极大的毛病,尤其是“不载日月,其文略不具”也就是说鲁迅所说的那样“这历史没有年代”;这还不算,由于《秦记》是秦国的官方史书,内容多大多是站在秦国立场上报喜不报忧的宣传,比如如果秦军打了败仗就基本隐讳不录,而对城邑也是只记攻取,不计丢失。
所以这部唯一的、但质量极差的史书就给日后司马迁编撰通史的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以至于在编撰《史记》时有关于战国部分记述,因为司马迁只能在参考这部没年没月《秦记》和纵横家的演讲稿中获取资料。这就造成了《史记》中关于战国时代的记录就出现了不少残缺和错乱,尤其是六国的史事,不仅残缺,而且年代有很多紊乱。正如顾炎武先生所说,春秋、战国之间是历史上转变剧烈的时期,堪称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一大“变局”,然而却因为“史文阙轶,考古者为之茫昧”(《日知录》卷十三“周末风俗”条),使很多历史的真相到现代都无法得知。
正是因为如此,司马迁的《史记》在日后流传范围越来越广,而《秦记》却因为本身的价值不高而逐渐的无人问津,最终亡佚不存。
1933A.D.5•10,夜,柏林大剧院广场上火光冲天,两万多册书籍被当众焚毁。当夜 二十一点 三十分,开始下雨。认为“天变不足畏”纳粹党人委托一家烟火技术公司,堆起了八个数米长的木柴垛,终于完成了“焚书任务”。此时距离暴秦焚书已经过去两千一百四十六年。
您好,史书一般都是后人来记录编写的,例如《史记》就是司马迁根据整理汉武帝之前留存的各种古籍记载加上个人理解编写而成的。
秦朝的历史我认为应该分两段,一个是统一之前的历代秦王,可能在始皇统一后,由史官记录编写。而始皇之后的历史,应该在二世时候有所记录,但毕竟很快就是秦末农民大起义以及楚汉争霸了,所以由他们本朝来记录的相对来说应该会少一些,大多应该是汉朝人来编写。但既然是汉朝来编写前朝历史,自然要贬秦褒汉的多。
再有一点,秦朝灭亡后中国在相当一段时间处在战乱时期,秦王宫也被攻占并烧毁。高祖刘邦属下萧何抢救了部分户籍图册,但肯定无法将全部记录保存。后来项羽到来,一把火烧了咸阳秦王宫,恐怕很多史籍都葬身火海也是很有可能的。
不过秦朝官方记载虽然没有了,但是在民间及一些六国后裔建立的诸侯国中应该仍有不少记载,所以司马迁写《史记》时才有资料可寻。如果全部没有了,那太史公写《史记》就该变成写小说了。
一点浅见,希望能帮到您。
现在流传下来的史书中以司马迁的《史记》最为著名,其中关于战国史部分主要用的就是《秦记》的记载,这源自于秦始皇一统六国,听从李斯之言毁毁掉六国史书,以致留下最为系统的史书就只有秦国的史书。
所以事实是正好相反的,秦国烧了各国史书,汉朝却没毁秦国史书。
司马迁在《史记.六国年表》就写到:“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为其有所刺讥也。诗书所以复见者,多藏人家,而史记独藏周室,以故灭。惜哉,惜哉!独有《秦记》,又不载日月,其文略不具。”——“余于是因《秦记》,踵春秋之后,起周元王,表六国时事,讫二世,凡二百七十年,著诸所闻兴坏之端。后有君子,以览观焉。”
《秦记》是由历代秦御史持续记录而积累成书的秦国史书。根据《史记》记载《秦记》一书的记事当起于秦非子受封为周王,得到封地而起,终于秦子婴车裂赵高或其稍后。
我们在《史记》中看到大量记载都是秦国把敌国击败,但是秦国的败绩却很少有,这就是因为司马迁使用《秦记》为主轴的原故,秦国的史书自当会为战败避讳。司马迁可以用别的资料补充进《秦记》,但缺失的部分就真没法去写。
现在人们对秦朝历史的认知,很多都还是从考古学上找到的突破,有很多记载是《史记》、《战国策》中都没有的,比如《竹书纪年》、《战国纵横家书》、《云梦睡虎地秦简》、《北大赵正书》等都是近年战国爱好者应该要啃的资料。
赵正一名反映了汉朝人对秦始皇的态度,刘安的《淮南子》也称秦始皇为赵正。
里边很多记载都颠覆了人们对历史的普遍认知,并不意味着那些记载就真的比《史记》真实,而是这样多项说法,才足够构成人们对那段历史拥有更立体的认识。
对于这段历史而言,毁史书毁的最为厉害的就是秦朝。在秦朝连造纸技术还没有发明,更没有印刷技术,故古籍、史书本就很难保存下来,有些诗歌都是靠人口背诵传唱,后来才编写成文字。所以一部书被烧毁就相当于真的失传了。
当年刘邦入关中后,唯有萧何保存了秦朝的典籍、地图、册录,《秦记》自然而然是被保留在汉朝的藏书中,但因为这并非汉代官方史书,也不知何时失传了,但不是汉朝执政者刻意烧毁,毕竟司马迁还能看到。但是到了班固时期,《秦记》应该是已经失传了,班固没看过这份史料,他对秦各种事件的记载还不如司马迁写的完整。
经过秦朝焚烧大量书籍后,还是有不少在《史记》、《汉书》提及的书籍于汉代失传,这都是时代科技没法有效保存古籍的原故,说不上执政者有意销毁。毕竟《史记》里面就有许多《秦记》的资料。
即便看不上秦朝的班固也不得不承认汉承秦制,汉朝的国家行政制度、官僚制度、法律等等都是运用秦朝的资料为基础而进化,在政治上汉朝需要宣传秦的暴虐,但不会不承认汉制本是秦制的事实,所以汉朝官方没法否定秦朝的历史,不存在会焚烧秦朝史书一说。
当然,还有一种说法是秦始皇想要抹去项少龙的存在,焚烧六国史书,正所谓戏说不是胡说,胡编乱造是要向后人谢罪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