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三月三的文化传承与发扬(壮族三月三民族文化)

壮族三月三是痴情吟唱2000年的情歌

  农历三月三又称“三月三歌节”或“三月歌圩”,是壮族的传统歌节。

壮族三月三的文化传承与发扬(壮族三月三民族文化) 三月三源于我国古代的“上巳节”,是周代华夏族民间祓祸祈福的节日,上巳节原初的意义就是以巫术信仰为依托举行的乞婚配、求生育活动,亦留下少男少女踏青游春的风俗线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古老的痴情吟唱,2000年来绵绵不绝……

壮族三月三的文化传承与发扬(壮族三月三民族文化) 关于壮族“三月三”歌圩(或叫歌会、歌节),有消灾除难、祈祝风调雨顺说,有山歌求偶、情侣殉情说,有纪念歌仙、歌颂刘三姐说。宋人着的《太平寰宇记》中就有记载:“壮人于谷熟之际,择日祭神,男女盛会作歌。”这些美丽的传说,清晰指向一个古老民俗——上巳节,祈福消灾、情歌吟唱皆是上巳节风俗。上巳节,自宋代以后理学大盛而式微,但是在少数民族地区,上巳节的习俗却传承下来。壮族“三月三”歌会习俗,就是源自于古老的上巳节!

壮族三月三的文化传承与发扬(壮族三月三民族文化) 壮族的三月三歌节,广西各地有的在峒场坡地举行歌圩,有的在村头搭歌棚接歌手,有的沿着公路边、寨边举行歌圩。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少都前来参加,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而对少男少女们来说,自然是对歌谈情的佳期。痴情吟唱2000年的情歌,在壮族的三月三歌节传承有序。

201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作出决定:从2014年开始,“壮族三月三”传统节日首次设为全区公众假日。

壮族三月三是歌节,壮族有刘三姐,还有马山的三声部民歌。

壮族三月三的文化传承与发扬(壮族三月三民族文化)

宋史里面记载:“本国歌舞,一人吹瓢笙如蚊蚋声,良久,数十辈连袂宛转而舞,以足顿地为节。询其曲,则名曰《水曲》。”这里指的是西南夷南宁州(今贵州惠水县),布依族和壮族的先民,有文献记载的最早音乐。

清朝康熙年间的汪森的《粤西丛载》卷十八中提到了广西壮族三月三的盛况:“宾州(即今宾阳、上林一带)罗奉岭,去城七里,春秋二社,士女毕集。男女未婚者,以歌诗相应和,自择配偶。各以所执扇帕相博,谓之博扇。归日,父母即与成礼。”意思是:广西宾阳的罗奉岭,离县城七里路,春天和秋天的社聚会,男女未成婚的,就唱歌相和,自己选择配偶,回去后,父母给他们成亲。

壮族三月三的文化传承与发扬(壮族三月三民族文化)

壮族三月三

1980年4月17日,都安瑶族自治县都阳公社的壮族群众,率先恢复了传统的“壮族三月三”歌圩(唱歌的集市)活动,各地群众纷纷参与,盛况空前。歌圩发展到后来,不仅是青年男女唱歌传情、结缘的活动,还有抛绣球、抢花炮、演壮剧、舞龙舞狮、斗牛、斗彩蛋等文体活动。

壮族三月三的文化传承与发扬(壮族三月三民族文化)

布依族三月三

壮族三月三不只是壮族的节日,广西许多少数民族在这一天都过节,因此广西壮族自治区在这一节日放假两天。云南昆明、大理等地,和贵州许多地方也大举庆祝三月三,由于电影”刘三姐”许多中、老年人也有或多或少的了解。

1三月三是为纪念刘三姐形成的节日,当然少不了歌,从北宋起,就形成了歌吁,民国时歌吁遍及广西二十六个县。

这天,盛装男女云集山头、草坡、竹林即兴对唱,盘歌,就形成了歌吁,较大者可吸引方园几十里的乡亲,也造成了小的商机。歌圩上首先是散唱,观察物色对手,看好了,便有询问歌、邀请歌,女方有意就回答,歌词都是自编,若姑娘满意,就赠送绣球,小伙子回手帕、毛巾。之后对歌词更甜蜜,甚至当日订婚姻。

在唱歌时,小伙子用手中的彩蛋去碰姑娘的,如姑娘不让碰,就表示不同意,如有意就让碰,裂后两人共吃,表示播下爱情的种子。

2其它娱乐活动

抢花炮,是一个缠绕着红绸的直径5cm的铁环,抢到花炮者最受姑娘欢迎,共抢三次。

竹竿舞,原为祭祀仪式,后演变成男女同玩的游戏。还有演壮戏、板鞋比赛等。

食物主要有:五色糯米饭、艾叶糍粑、竹筒饭等。

3祭祀

有些地方以祭祀为主,起早帶祭品去拜祭祖坟,中午会选择一个坟前聚餐,以增强家族认同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历史客栈2020的头像历史客栈20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