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开始广泛流传或被评为国粹的时间?(京剧是中国的国粹之一,被誉为什么?)

先说京剧的起源。

京剧的前生是徽剧,如果要追溯京剧的起源,可以以徽班进京以节点,算是京剧的真正起源,时间大概是在18世纪末期。

京剧开始广泛流传或被评为国粹的时间?(京剧是中国的国粹之一,被誉为什么?)乾隆80岁大寿之际,徽戏戏班“三庆班”进京祝寿,在京城崭露头角。拉开了四大徽班进京的盛景,并逐渐在京城占据主导地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京剧的起源。

因为徽班具有极强的流动性,多与其它戏曲相接触,徽戏又先后吸取、融入了昆曲、汉剧、秦腔的元素,博采众长,形成了所谓的京剧的早期形式。

京剧开始广泛流传或被评为国粹的时间?(京剧是中国的国粹之一,被誉为什么?)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随着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等人的出现,京剧走向成熟期。这段时期,不断有京剧名家涌现,发展处京剧的各种流派,进一步丰富了京剧,也扩大了京剧的影响,京剧在京城的戏曲界的统治地位无可撼动。

进入民国时期,京剧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这一时期,京剧各流派空前繁荣,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等各派的名家长期活跃于舞台之上,彻底将京剧推向繁荣。

京剧开始广泛流传或被评为国粹的时间?(京剧是中国的国粹之一,被誉为什么?)京剧为什么称为“国粹”?

国粹的定义是,指一个国家固有文化中的精华。中国的国粹有很多,中国武术、书法、医学等都是国粹。而“京剧”代表的是中国戏曲艺术文化的精华,因此而称为国粹。

京剧以其独有的魅力、广泛的影响,展现出的是中国戏曲文化的精华,是中国戏曲的代表曲中,因此被称为国粹。

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场景布置注重写意,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

徽剧是京剧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

京剧走遍世界各地,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中国,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在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徽州商人富甲一方,商业的成功引发了文化消费欲望的高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戏曲声腔昆山腔的兴起,纷纷蓄养家班,角色斗艺,并卖力为乾隆下江南收集声色歌舞,不惜重金包装徽剧色艺,客观上为徽剧进京创造了条件。雄霸明清商界500余年的徽州商帮以盐商出名,黄山歙县的盐商尤其出名,富甲一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戏曲声腔昆山腔的兴起,江南江北文人士大夫和富商巨贾纷纷蓄养家庭戏班。已经在外地商界崭露头角的徽商也纷纷效仿。长期为某个徽州商人所养所用的戏曲班社就被外人称为“徽班”。

清初,京城戏曲舞台上盛行昆曲与京腔(青阳腔)。乾隆中叶后,昆曲渐而衰落,京腔兴盛取代昆曲一统京城舞台。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秦腔艺人魏长生由川进京。魏氏搭双庆班演出秦腔《滚楼》、《背娃进府》等剧。魏长生扮相俊美,嗓音甜润,唱腔委婉,做工细腻,一出《滚楼》即轰动京城。双庆班也因此被誉为“京都第一”。自此,京腔开始衰微,京腔六大名班之大成班、王府班、余庆班、裕庆班、萃庆班、保和班也无人过问,纷纷搭入秦腔班谋生。乾隆五十年(1785年),清廷以魏长生的表演有伤风化,明令禁止秦腔在京城演出,将魏长生逐出京城。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继三庆班落脚京城后(班址位于韩家台胡同内),又有四喜、启秀、霓翠、春台、和春、三和、嵩祝、金钰、大景和等班,亦在大栅栏地区落脚演出。其中以三庆、四喜、和春、春台四家名声最盛,故有“四大徽班”之称。

春台班进京时间,按汉调名家米应先于乾隆末年,在京曾担任春台班台柱时始,证明该班进京时间早于四喜和和春。春台班位于百顺胡同。

四喜班于嘉庆初来京。徽戏、昆曲兼演、尤以昆曲为著,故有“新排一曲桃花扇,到处哄传四喜班”之语。该班位于陕西巷内。

和春班于嘉庆八年(1804年)于李铁拐斜街组建。该班以武戏见长。道光十三年(1853年)解散。

“四大徽班”的演出剧目,表演风格,各有其长,故时有“三庆的轴子,四喜的曲子、和春的把子、春台的孩子”之誉。“四大徽班”除演唱徽调外,昆腔、吹腔、四平调、梆子腔亦用,可谓诸腔并奏。在表演艺术上广征博采吸取诸家剧种之长,融于徽戏之中。兼之演出阵容齐整,上演的剧目丰富,颇受京城观众欢迎。自魏长生被迫离京,秦腔不振,秦腔艺人为了生计,纷纷搭入徽班,形成了徽、秦两腔融合的局面。在徽、秦合流过程中,徽班广泛取纳秦腔的演唱、表演之精和大量的剧本移植,为徽戏艺术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道光二十年至咸丰十年间(1840-1860),经徽戏、秦腔、汉调的合流,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了京剧。其标志之一:曲调板式完备丰富,超越了徽、秦、汉三剧中的任何一种。唱腔由板腔体和曲牌体混合组成。声腔主要以二簧、西皮为主;之二,行当大体完备;之三,形成了一批京剧剧目;之四,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为京剧形成初期的代表,时称“老生三杰”、“三鼎甲”即:“状元”张二奎、“榜眼”程长庚、“探花”余三胜。他们在演唱及表演风格上各俱特色,在创造京剧的主要腔调西皮、二簧上和京剧戏曲形式上,以及具有北京语言特点的说白、字音上,做出了卓越贡献。

京剧艺术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戏曲文化源远流长,从两千年前的汉代乐舞,到唐代的梨园百戏,再到宋代的南剧,明清的昆曲,都为京剧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养分。京剧形成的过程,也是京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海纳百川的过程。京剧不仅继承了古代戏曲的精髓,还在徽剧的基础上融合了秦腔、汉剧等众多古老剧种的艺术因素和特点。因此,京剧虽然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它的精神核心却是两千年的中国文化。此外,京剧艺术与诗词、书法、绘画等古典艺术和中国人的审美情趣相互辉映,比如京剧的简约之美,可以与书法和国画艺术相呼应;京剧的比拟、象征的特色,也是古典文学常用的修辞手法;京剧唱腔中的韵律,和古代诗歌的韵律一致;就连京剧的服装也是综合了唐、宋、明、清等不同时期服饰特点加以美化的成果。所以,京剧已不仅仅是一个剧种,它更是中华文明的百科全书!

京剧被称做国粹,其实有些承受不起,主要是至今面前还站着一个需要超越的标杆昆剧。中国戏剧特点是艺术上一步登天,越发展越堕落。元灭南宋,汉人士大夫沦为社会最底层的戏子,却孕育出了中国伟大的杂剧及南戏,今天仍熠熠发光。

昆剧等南方地方戏,直接传承了南戏衣钵和精髓,成为中国地方戏曲之艺术源头。明代达到极盛时,经济富裕地域都有自己的昆剧,如苏昆、晋昆、川昆、湘昆、粤昆等。

昆剧的文学品味高度,京剧至今难以企及。像《牡丹亭》一场春梦,舞台上表现出来的时空穿越,自始至终可以是过去回忆、或是渴望未来、或是当下现实,留给观众无限遐想和回味。

昆剧音乐直接与昆曲相通,延续宋词元曲韵味。发音吐字与汉语汉字音韵和谐,特别是昆曲提气控制式发声类似莫扎特歌剧,有别于京剧“宣泄”式更像意大利歌剧。文革之前,中央乐团等多次特邀苏昆老艺人,传授昆曲吐字与发声技巧,解决洋腔唱中文囫囵吞枣的老毛病。

京剧历史并不算长。一般把晚清徽班进京,即三庆、四喜、春台、合春等戏班从南方来到北京界定为重要时间点,同时强调学习借鉴融合昆剧等其他艺术之长而成。京剧大师喜欢表白自己是“京昆大家”。

昆剧作为活体表演艺术国粹,第一批即列为世遗。京剧作为国粹主要还是影响很大,它的优点也是缺点,即它的通俗性,相比昆剧的高雅更容易被民众接受。通俗性也使京剧这半个世纪来热衷“改革”,尝试改变传统的程式化虚拟化特性,让京剧更通俗。

京剧发展很快,直接受益于慈禧偏爱,朝野上下当作时尚追捧。进而盐商资助与栽培,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戏班及名角。清末民初文化人由热衷痴迷,到他们下海参与,大大提升艺术品味,又在全国普及。即使现在戏曲不景气,全国难有第二个剧种的艺术影响可比京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文史君文史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