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哈赤带领满族建立清朝,统治期间,为何会讲满语的人越来越少?

近年来,随着国外新清史的兴起,研究清史必从满文档案登堂入室的“治史观”被更多人认可,曾经备受冷落的满语开始受到关注,但时至今日,关注它的更多的还是专业人士,普通人对这种语言已经漠不关心了。

尴尬处境——满语成了濒危语言,惊动中外历史学者。

满清灭亡的一百年来,让中外史学界、语言学者们颇感困惑的是,源于蒙古文字的满文,被彻底放弃了,而蒙古文字却被很好地传承使用着。入关时,有20多万部落族人都说满语,到了清末,旗人规模在150万人,而全国能流畅使用满语的也还有三万多人,这些人多数都集中在东北地区,关内能说满语的人简直就是凤毛麟角。如今,满语也仅仅限于东北的三河子地区少数人会说,迄今全国掌握满语的人仅仅数十人,以至于国家不得不动用资源进行保护。
努尔哈赤带领满族建立清朝,统治期间,为何会讲满语的人越来越少?

满语,为何会遭遇如此尴尬的濒危局面呢?

我们不能不面对的是,满语最终变成了一种濒危语言,从最初一个民族的语言变成了今天几乎无人能说、备受冷落的局面,甚至还不如某些地方方言发展得好,这种没落感,多少让人有一种无可奈何的凄凉和唏嘘感。

然而,艾米认为,这是一种不成熟语言所经历的不可避免的必然阶段,在经历了曾经的辉煌后走向衰落,又是一个必然的发展逻辑。

事实上,满语的兴盛和消亡经历了几个阶段,我们一起来认识下满语经历的辉煌与凋零过程。

入关之初,辉煌灿烂的“扩张期”;中期,满汉语言此消彼长的“挣扎期”;后期,满语彻底消亡,成为历史绝唱的“消亡期”。

上行下效——“汉语热”让满文满语逐渐“边缘化”。

努尔哈赤带领满族建立清朝,统治期间,为何会讲满语的人越来越少?
要看清一种语言的发展和变化,皇帝的态度至关重要。有清一朝,康雍乾三代帝王无不倾心于汉语的研究学习,并修成成果,传为佳话。

纳尼?三个皇帝迷上了汉语,这是千真万确的!而且,其中一个自称十全老人的造诣还很深。

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代帝王都潜心于汉文化的学习和掌握。他们用今天的话来说,都是语言“大家”,不但深谙语言之道,而且都有各自的建树。

努尔哈赤带领满族建立清朝,统治期间,为何会讲满语的人越来越少?
他们掌握汉语的境界,如同我们今天掌握一门外语一样神奇和令人喜悦、兴奋还充满成就感。

最有成就感的皇帝当属乾隆,他在位63年,一生醉心于摆弄诗文,光是创作的诗词就有四万三千多首,总量和《全唐诗》相当,其中一首还被选入教科书。这表明,汉语汉字对这些皇帝们有着多么大的神奇魅力!

事实上,在努尔哈赤创建满文字的300多年里,没有出现过一种有影响力的满文文学作品,而且,在使用满文过程中,还暴露出了很多自身的不成熟问题。尤其是,相比于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汉语汉字,满文字的表意作用有限,常常不能准确表达。

有人说,汉字是万能的,很多时候满文不自觉地和汉字融合,表达不了就找汉语汉字帮忙,比如,语言文字相互融合。但绝不是满人放弃了满语,发明了北京话或普通话,这就是典型的本末倒置了。

深究历史——皇帝们为守住满语苦心孤诣?

努尔哈赤带领满族建立清朝,统治期间,为何会讲满语的人越来越少?
事实上,入关后,满清历代皇帝都有一种政权危机感存在。故而他们大力强化文化归附新朝的统一性、必要性并付诸于实践。

一方面,他们积极致力于“易服色,存正朔”,通过剃发易服,把满洲文化强加于中原各族人民;另一方面,他们通过把满语国语化、合法化的政策地位,大力拓展满语的生存空间,扩大满语在中原的影响。

这一时期,满语的地位和影响确实扩大了,形成了局部辉煌灿烂的局面,汉满官员都积极学满语,朝堂之上,各种公文均以满文的书写为主。

努尔哈赤带领满族建立清朝,统治期间,为何会讲满语的人越来越少?
所以,这一时期,不但满人大臣说满语,写满文。就是汉人大臣也要学习满文满语。

方方面面都表明,他们从来没有忘记保住满洲传统,想方设法让旗人不被汉化。正是基于这种本能的民族自我保护意识,一方面,在中原推行“去中国化”,植入“满洲化”,这是一种历史的局限性,放弃先进文化,巩固拓展当时并不先进甚至是愚昧落后的部落部族文化。
努尔哈赤带领满族建立清朝,统治期间,为何会讲满语的人越来越少?

比如,他们在全国范围内修建大量的满城,让旗人和汉人分开,旗人和汉人不能通婚。这显然是一种固步自封的不明智举措,直到清朝末年才放弃。

这一时期,不但满人大臣说满语,写满文。就是汉人大臣也要学习满文满语。

满清入关之初,就把满语确定为国语。同时,推行了剃发易服,让中原人全部满洲化,并取得了成功。这个过程被称为“去中国化”。

铁腕手段 ——只为保持满洲传统永固不变?

努尔哈赤带领满族建立清朝,统治期间,为何会讲满语的人越来越少?
服饰实现了满洲化,发型实现了满洲化。这些改变通过“留发不留头”的严厉政策就可以迅速实现。

然而,在确定满语为国语后,如何推广满语却是一个不容乐观的现实问题。

当时的大环境是,满八旗军人数6~8万,其它旗人家属一共20~30万人,他们即便全部作为师资力量,要在短时间内教会一亿人口掌握满语,机会不可能。每个人至少要教会1000人掌握满语!在没有电脑网络的时代,学会掌握一门语言谈何容易?要让他们人人成为优秀的语言教师,做不到,很多人自己还没学好呢。更何况这还是一门并不成熟的语言文字!

事实上,满语文字的象征意义更大。它本身创建的时间很短,和有几千年历史的汉语汉字比,一个是婴儿,一个是成年人。婴儿必然脆弱,无法经历得住大风大浪的考验。所以,满语最终被淘汰,是优胜劣汰的必然结果。

大势已去——一满语的凋落正如一江春水向东流!

总之,尽管在长达一百年的时间里,满清皇帝和贵族们都拼命想守住满语满文,在初期也打赢了一场“满语保卫战”,但却不能不面对一个事实,入关以后的旗人,尽管和汉人不通婚,但在“大汉语”环境下,很多人被迫主动学习。

原来,入关之初,一口流利满语的“北方军”开始说着一口流利的“京腔”时,他们的心情可想而知,这种失落感是前所未有的。然而,当他们置身汉文化的汪洋大海之中,他们又无法避免地被完全同化。

正如末代皇帝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深情回忆儿时的满语学习时,“满文最差。”根本就无心去学习了,最后他只记住了一个词汇,“伊立”。(满语,汉语为起身之意。)

毕竟,小众语言和大众语言相比,会产生一种被动的趋同感。最后,他们入乡随俗了,关内就是他们的新故乡。

中原,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

今天,众多满人都精通于汉文化,并且人才辈出,老舍,侯宝林。。。。他们曾经活跃在文化界,今天,仍有很多人活跃在这个舞台上,也为把汉语发扬光大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一位网友说得好,“我是满人,但我也是汉语爱好者。”更有网友表示,“濒危动物都要保护,濒危语言也该保护”。

当汉语被发扬光大后,我们该不该放弃一种已经死亡的语言呢?

当汉文化兴起后,该不该复兴汉服呢?而复兴汉服,有清粉公开抵制汉服,开始为剃发易服洗白,你怎么看?欢迎大家讨论,留下真知灼见!

努尔哈赤时期没有“满族”,整个清朝都没有“满族”这个概念。“满族”是近代才有的对少数民族进行划分的概念。有区别吗?当然有,“民族”形成之前可以用“族群”来形容满人群体,表示一些部落群体等。

并且努尔哈赤不仅是带领“满族”建立清朝,当时的军事集团非常复杂,包括女真、尼堪、蒙、朝鲜……

努尔哈赤带领满族建立清朝,统治期间,为何会讲满语的人越来越少?

这个问题涉及满人“国语骑射”的传统。

有些回答着实迷惑群众,譬如乾隆帝多么尊崇汉文化等等。山主可以明确告诉大家,顺、康、雍两朝是比较崇汉的,汉化倾向严重,讲求满汉一家,主动向汉文化靠齐。

努尔哈赤带领满族建立清朝,统治期间,为何会讲满语的人越来越少?

到了乾隆时期,开始大力提倡“国语骑射”,以区分满汉。命纪晓岚开始修撰《钦定八旗通志》,从老祖宗溯源,辨别满汉差异,试图纠正顺、康、雍三朝过于崇尚汉文化的势头。

努尔哈赤带领满族建立清朝,统治期间,为何会讲满语的人越来越少?

尽管乾隆帝一生写了四万三千首诗,尽管满洲统治者们自太祖、太宗时期,就时常告诫本族人要将“国语骑射”传统保持下去,但乾隆比他们做得都要夸张。

乾隆是真的想完全恢复满语功能,普及满语吗?肯定不是啊,这只不过是帝王的一种意识形态策略。满人在文化上的“汉化”是普遍趋势,乾隆怎么可能为了恢复使用起来已经不那么方便的满语,而放弃整个儒家统治文化上的优越性!

努尔哈赤带领满族建立清朝,统治期间,为何会讲满语的人越来越少?

乾隆的目的只有一个,区分满汉,强调满人地位。乾隆这样做对满语发展有用吗?明确回答用处不大。不过也可以想象,乾隆为啥要提倡满语,肯定是当时的满语地位不行了,已经衰落了,满八旗都被汉文化“腐蚀”了呗!

提倡满语,就是摆摆架子,别当真,当真就输了。

清统治者对八旗成员的起码要求是能够自幼学习“国语骑射”,直到六十岁以上才能免试,要求非常严格。不但八旗中满、蒙成员要能够使用满语向皇帝奏答履历,也就是用满语做个人基本情况介绍,还要能在马背上奔驰骑射,才算是及格了。

努尔哈赤带领满族建立清朝,统治期间,为何会讲满语的人越来越少?

(这幅图乾隆傲娇的脸,充分表现出他以满人骑射文化为荣)

鳌拜的一个重孙交戴均,就因为满洲话讲不好,结果被取消了补授佐领的资格。

乾隆帝不仅三番五次告诫本族人要保持“国语骑射”,自己还以身作则,几十年如一日的用满语、学骑射。综合来观,清朝历代皇帝用尽各种方法,恢复满洲传统,譬如设立八旗官学、翻译科、奖励制度等,但都没啥用。到最后就连介绍自己履历基本满语会用的人也不多了,乾隆末年只好允许用汉字代替。

努尔哈赤带领满族建立清朝,统治期间,为何会讲满语的人越来越少?

就清朝满语衰落的原因来看,山主以为有如下几点:

1.汉人群体人数远超满人,满汉比例在1:10左右,满汉杂处,难免受到汉人影响。这点从驻防各地的被“汉化”的那群八旗子弟们就可以看出了。

2.汉文化不仅实用,并且博大精深,满人多受汉文化吸引。

3.清代皇帝不仅是鼓励恢复“国语骑射”,顺、康、雍三朝更是推崇汉文化,提倡“满汉一家”。

4.满人生活环境也已经发生变化,从游牧骑射开始向农业文明转变,汉字在生活上具有优越性。

5.满语有一定的局限性的,很多词语无恰当表达意思不说,后期造词也不少。努尔哈赤带领满族建立清朝,统治期间,为何会讲满语的人越来越少?

如今满语说的人不多了,主要是日常生活中用得少。在总体上形成一个印象,那就是满语是拿来用而不是说的,最大的用处可能就是阅读文献资料了。


努尔哈赤带领满族建立清朝,统治期间,为何会讲满语的人越来越少?

学习清史专业基本都要学满语,满语比蒙语要好学些,上手快,大家可以去体验下。

努尔哈赤带领满族建立清朝,统治期间,为何会讲满语的人越来越少?

作者:金满楼

认真说,满语的消失还真不是清朝皇帝的责任。事实上,他们已经十分尽责了。

就拿顺治帝来说,其驾崩之时,所发布的罪己诏中,即特别批评自己过于趋向汉俗而忽略了满俗,要求后代子孙要引以为戒。

为此,从康熙到乾隆,乃至之后的清朝皇帝,对保持满俗及其满语都十分用心,如康熙帝曾多次训诫旗人关于不得崇尚汉俗,而且保持祖先的骑射传统。

当然,也要注重对清语——也就是满文的学习。为此,清高初期还专门设立满文章京、翻译等职,以帮助旗人获得更多的官职。

努尔哈赤带领满族建立清朝,统治期间,为何会讲满语的人越来越少?

事实上,根据目前发现的档案文件,康熙皇帝虽然汉文、书法水平都很高,但其写给皇子的信却都是满文。

由此可见,其平日的交流都是用满语而不是汉语进行的。

到了乾隆朝,由于旗人汉化程度越来越高,乾隆对此也是十分着急,有一次某姓钮钴禄氏的旗人官员给自己改了汉姓“郎”,结果被乾隆抓了典型,好一顿数落:

你的本姓钮钴禄氏的意思是“狼”,这么勇武的姓你不要,非要去搞一个文绉绉的“郎”?你还是旗人的后代吗?

努尔哈赤带领满族建立清朝,统治期间,为何会讲满语的人越来越少?

然而,这一切努力其实都是白费功夫。道理很简单,大势所趋之下,满语满俗只能日渐消失在历史长河。

究其原因,除了汉人人口基数的压倒性优势外,作为旗人组成部分的汉军旗的引导及出外做官时满语的不适用也都是重要原因。

作为旗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军旗本身就是汉人,大约占旗人群体的三分之一,由于语言上的优势,当时很多汉军旗人都被外派为官,令满洲、蒙古八旗人等十分羡慕。

然而,如果外出做官,必然要懂汉语,否则无法和老百姓打交道。此外,朝中大量汉官的存在,同僚之间的合作与交往,如果不懂汉语,也是十分头痛的问题。

此外,满语比较原始,历史也短暂,其文化程度远不如和汉人文化相提并论。

努尔哈赤带领满族建立清朝,统治期间,为何会讲满语的人越来越少?

也正是在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之下,汉语汉俗最终轻松战胜满语满俗,旗人也不可避免的最终被汉化,这种历史趋势,绝不是哪个皇帝像阻挡就能阻挡得了的。

这不,到了晚清时期,光绪皇帝大概还会满语,而慈禧太后早就一句满语都不会了。到了溥仪那,他就会一句满语:好!那还是旗人大臣向他请安时不得不说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历史客栈2020的头像历史客栈20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