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腊八节的传统文化(腊八节文化风俗)

腊八节,粥之情

关于腊八节的传统文化(腊八节文化风俗)

腊八节,俗称“腊八” ,即是农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相传这一天还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称为“法宝节”,是佛教盛大的节日之一。

腊八粥,又称“七宝五味粥”、“佛粥”、“大家饭”等,是一种由多样食材熬制而成的粥。“喝腊八粥”是腊八节的习俗,腊八粥的传统食材包括大米、小米、玉米、薏米、红枣、莲子、花生、桂圆和各种豆类(如红豆、绿豆、黄豆、黑豆、芸豆等)。

在我们故乡鲁南,腊八与“拉巴”谐音,蕴含着父母亲辛辛苦苦拉扯孩子,巴望儿女健康成长且有出息的深意。

今年的腊八是二九的第三天,进入了深冬时节。老家有句俗语:“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开启了盼年的序曲。过去生活艰难,孩子盼年是为了穿新衣,吃年饭。现在生活改善了,盼年的愿望淡了许多。但是,传统的节日还在传承,腊八节依然要过。

关于腊八节的传统文化(腊八节文化风俗)

触景生情,想起了小时候过腊八节,喝腊八粥的情节。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我的老家滕县(现在的滕州市)和全国一样,处在贫穷的时期。每到逢年过节,母亲都要犯愁。为了把节过的像个样子,母亲总是七凑八凑,早早准备。那几年的腊八节,母亲为了熬出一锅腊八粥,着实犯难,哪里能筹齐八种谷物干果。好在我们家院子里有两棵枣树,每年秋天母亲都要把收获的枣晒干收藏起来,以备腊八节熬粥和春节作贡果用。

这年的腊八节,初七晚上,母亲就忙碌了起来,把玉米糁子 、高粱米、黄豆,还有就是收藏的红枣,浸泡好,才去休息。第二天黎明,母亲一边拉风箱,一边往灶里添柴,熬这一锅母亲认为重要的腊八粥,粥飘出了香味,灶火也映红了母亲带着微笑的面庞。母亲先给我和弟弟舀上满满两碗腊八粥,让我们喝着,又用小碗舀上粥去喂那两棵枣树,边喂边念叨:“拉巴拉巴人,年年没有病;拉巴拉巴树,来年枣压枝”;那般的虔诚。

进入八十年代,日子好过了。要过腊八节时,母亲忙活着熬腊八粥的原料,高兴的对我和弟弟妹妹说,终于可以凑够八样杂粮和干果,熬一锅像样的腊八粥了。也有条件泡上一坛碧绿碧绿、清脆可口的腊八蒜了。

关于腊八节的传统文化(腊八节文化风俗)

现在每当想起灶火映红母亲的笑容,湊够腊八粥原料的笑容,我的心都酸酸的。那风箱的呱嗒呱嗒声时时响在耳畔。那香喷喷的腊八粥,芬芳我们家人的年年岁岁。

今年腊八节,我要精心准备,为年迈的父母,为家人,熬上一锅像样的腊八粥。

普普通通的一碗腊八粥,蕴含着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热腾腾香喷喷的一碗腊八粥,渲染着家的和谐氛围。

2019年腊八节前

腊八节,俗称“腊八”,节期在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成于先秦,流行于汉,盛行于唐。

01 腊八节与祭祀

我国先秦时期, 在十二月其实就已经有了“腊祭”,俗称“腊月”,具体的日期不固定。“腊祭”时期,古人会祭祀先祖和天地百神以报恩祈福, 农民在这期间也会休息。

到了汉代,“腊祭”的日子被确定下来:从冬至到第三个戍日,又称“腊日”。不过在这一天,百姓并不喝“腊八粥”,做的主要也是祭祀列祖列宗以及家神。

《唐会要》卷二十三记载:“太和七年 (833) 十二月八日季冬, 蜡祭百神。”隋唐及之后,“腊日”约定形成在了每年的腊月初八,成了全国性的节日。

关于腊八节的传统文化(腊八节文化风俗)

02 腊八节与佛教

为什么“腊日”最终被约定形成在了每年的腊月初八?其实,这跟佛教有关。

据佛典记载, 乔达摩·悉达多太子出家经过6年苦修, 体力不支, 在食用了牧羊女奉上的乳糜后, 恢复了体力, 最终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这一天后被确认为中国农历的腊月初八, 腊八于是成为释迦牟尼佛的成道纪念日。

为感念牧羊女乳糜供养的功德,天下的佛寺,在此日都要举行法会,熬煮腊八粥,送给信徒和民众,共同区庆祝悉达多太子的觉悟成佛,庆祝佛陀的诞生。而因“腊日”与这一纪念日的时期刚好相近,信徒众多的隋唐百姓便逐渐把这两个节日放在了一起。

随着时间的推移,寺庙做腊八粥的的传统也被广泛传播到民间,腊八节喝腊八粥的习惯也慢慢形成。

关于腊八节的传统文化(腊八节文化风俗)

03 腊八节寄托着中华儿女美好的期盼

“小儿小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对于广大民众来说,腊八节是在紧张劳作之余,区缅怀先祖先贤,联络感情的节日,体现的是中华儿女对和平、幸福、温暖和团圆的期盼。而不少文坛大家,如沈从文、冰心等人都曾经绘声绘色地记述了他们对腊八节的思念和热爱。

每逢农历腊月初八那天,人们就吃用五谷杂粮混在一起熬成的粥,因为这一天正是腊月初八,所以人们都叫“腊八粥。”

关于腊八节的传统文化(腊八节文化风俗)

腊八节的历史由来

在我国文献中,腊日节的最早雏形可以追溯到夏代,后来一直延续到春秋战国时代,《史记》记载,公元前326年,秦国君主在腊日搞了腊祭活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把这个活动改称为“嘉平”。

到了汉代,正式改称为“腊”。在古代,这个“腊”本身就代表着腊日节的两个重大活动,一个是祭祀祖先,一个是祭祀各路神灵。起初这两个腊日节重要活动还是分开进行的,到了唐宋时期以后才逐渐合二为一。

腊八这一天喝腊八粥这一习俗的来历,是和佛陀成佛的故事有关的。因此清代苏州文人李福曾有诗云:“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糁入。”腊八也就成了佛祖的成道日。自从佛教传入中国,各寺院都用香谷和果实做成粥来赠送给门徒和善男信女们。腊八这天,各寺院熬制佛粥赠予人们。

关于腊八节的传统文化(腊八节文化风俗)

腊八这天民间百姓要喝“腊八粥”的习俗,文字记载是从宋代开始的。徐珂《清稗类钞》即云:“腊八粥始于宋,十二月初八日,东京诸大寺以七宝五味和糯米而熬成粥,相沿至今,人家亦仿行之。”南宋吴自牧《梦梁录》载:“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

腊八节的民俗和讲究

关于腊八节的传统文化(腊八节文化风俗)

曾经的腊日节,有很多民俗讲究。比如出游、回家团聚,甚至也有跟腊八粥相似的食品。

腊八节最著名的民俗活动就是吃腊八粥。各地腊八粥的花样争奇竞巧,原料因各地物产和饮食习惯不同而有别。

北方一些不产或少产大米的地方,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隔天用各种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到腊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腊八面。

西宁腊八节并不喝粥,而是吃麦仁饭。腊月初七晚上将新碾的麦仁,与牛羊肉同煮,加上青盐、姜皮、花椒等佐料,经一夜文火煮粥,做成麦仁饭。

泡腊八蒜是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腊八蒜即是用醋泡的蒜,用紫皮蒜和米醋,把蒜瓣的老皮去掉,浸入米醋中,装入小坛封上口放到一个冷的地方,直到蒜变成绿色。

腊八豆腐是安徽黔县民间风味特产,在腊八前后,黔县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民间将这种自然晒制的豆腐称作“腊八豆腐”。

关于腊八节的传统文化(腊八节文化风俗)

我的家乡河南商丘一带每年腊八节,这天家家户户都会煮上一锅好喝又暖身的腊八粥(八宝粥)。一家人围在一起喝粥,暖暖的味道,更多是一家人欢聚的温馨。同时院里的枣树用刀或斧头,砍上几下,摸上腊八粥,这样明年结的果子就多了。

关于腊八节的传统文化(腊八节文化风俗)

还有吃过腊八饭就把年夜盼之说。

腊八粥又和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和美食文化结合,称为养生佳品。

宋朝吴自牧撰《梦粱录》卷六载:“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寺等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此时,腊八煮粥早已民间食俗,不过,当时帝王还以此来笼络众臣。《永乐大典》记述“是月八日,禅家谓之腊八日,煮经糟粥以供佛饭僧”。到了清代,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世宗将北京安定门内国子监以东的府邸改为雍和宫,每逢腊八日,在宫内万福阁等处,用锅煮腊八粥并请来喇嘛僧人诵经,然后将粥分给各王宫大臣,品尝食用以度节日。《光绪顺天府志》又云:“每岁腊月八日,雍和官熬粥,定制,派大臣监视,盖供上膳焉。”,

关于腊八节的传统文化(腊八节文化风俗)

每年腊八节都煮粥喝,既表示腊祭日不忘祖先勤俭之美德,又盼神灵带来丰衣足食的好年景。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历史客栈2020的头像历史客栈20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