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晋之好的历史典故(秦晋之好的典故100字)

秦晋之好一词意思是春秋时,秦晋两国不止一代互相婚嫁。泛指两家联姻。出自元·乔孟符《两世姻缘》第三折。那么秦晋之好背后的典故由来又是什么呢?

秦晋之好的历史典故(秦晋之好的典故100字)

秦晋之好这则历史典故,是诞生在秦晋的一段蜜月期(晋献到晋文时期),时间并不长,而且还时有龃龉。先是晋献公将女儿伯姬嫁给了秦缪公,后来秦缪公又将女儿怀赢嫁给了晋怀公(晋献公之孙,晋惠公之子)。晋怀公的私自逃归(曾为秦国人质),深深恼怒了秦国。于是,秦国便决定助晋公子重耳继位,此即赫赫有名的晋文公。

秦国不但派兵助公子重耳回国争位,还送了五位女子给重耳,而这其中也包括了怀赢(晋文公的侄媳)。再据《左传·文公七年》记载:..穆赢(晋襄公夫人)日抱大子以啼于朝,曰:先君何罪?其嗣亦何罪?舍适嗣不立而外求君,将焉置此?…宣子(赵盾)与诸大夫皆患穆嬴,且畏逼,乃背先蔑而立灵公,以御秦师。

可见,晋襄公的夫人应该也是秦国的公女。秦晋之间,这种彼此频繁密集的政治联姻,被后世称为秦晋之好。而秦晋之好,也被后世用作对新婚夫妇的祝贺语。

但秦晋之好,却并不能代表整个春秋的秦晋关系。而从整体上看,秦晋之好远不如秦楚之好,秦晋关系自崤之战后,便成为世仇。而秦楚却自崤之战后,大为亲密,秦楚联姻一直延续到战国末期,长达三四百年之久。

即便是在秦晋蜜月期,秦晋之好也没有后世想象得那么甜蜜。两个相邻的大国,存在根本利益的冲突,势力此消彼长,晋强则秦弱,晋弱则秦强。春秋时期,晋国强盛,阻断秦国的东出之路。战国时期,晋国三分而力弱,秦国则东出以争天下。

春秋时期,大家也明白这个道理。晋献公去世之时,秦国就有过争议,是拥立公子重耳继位?还是拥立公子夷吾继位。通过秦国大夫公子絷的考察,公子重耳比公子夷吾贤能,但当秦缪公想拥立公子重耳继位时,公子絷却说道:君若求置晋君而载之,置仁不亦可乎?君若求置晋君以成名于天下,则不如置不仁以猾其中,且可以进退。

公子絷的意思很明白,您(秦缪公)若为晋国考虑,就拥立贤能的公子重耳;您若为秦国考虑,想成名於天下,就拥立不贤的公子夷吾。于是,秦缪公就拥立了不贤的公子夷吾继位,这就是后来的晋惠公。晋惠公还向秦缪公许诺,继位之后,割以河西之地与秦。但晋惠公继位之后,却立即成了白眼狼。

不仅如此,晋惠公继位之后,晋国饥荒,向秦国借粮,秦缪公借了。次年,秦国饥荒,向晋国借粮,晋惠公不但不借,还要趁机出兵攻打秦国。后世有诗道:泛舟远道赈饥穷,偏遇秦饥意不同。自古负恩人不少,无如晋惠负秦公。

晋惠公成为春秋时期忘恩负义的代名词,秦晋在韩原大战,晋军战败,晋惠公也成为秦国的俘虏。其后,秦国放回了晋惠公,而让晋割以河西之地,并以太子圉(即后来的晋怀公)为质。

秦晋之好的历史典故(秦晋之好的典故100字)

秦晋之好,在晋惠、晋怀时期极为不愉快。而在晋文、晋襄时期,其实也不咋样。秦缪与晋文也的确能算有一段蜜月期,在晋楚城濮之战,秦国就出兵相助了晋军。此外,秦军还与晋军联合攻打郑国。结果,秦国却在郑人烛之武的劝说之下,不但与郑国盟约,私自撤军,还留三位将领助郑国守城,此即《左传》中名篇《烛之武退秦师》。

当时,晋文公的舅舅狐偃就恼怒了,请求攻击秦军。而晋文公还算仁厚,说道:如果没有秦缪公的帮助,也不会有我们的今天,我们也撤吧。

其后,晋文公去世,而正在晋国的国丧期间。郑国留守的三位秦将,传消息给秦国,让秦国出兵偷袭郑国。而这次,晋国就不客气了,晋国中军将原轸便说道: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郑与晋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

于是,晋军会姜氏之戎而击秦军於崤,秦军全军覆没,三位主将被擒,此即崤之战。而自此之后,再无秦晋之好。可见,秦晋之好,不过是彼此双方一时的政治联姻罢了。而秦晋两国关系却实在不咋样,也终因两国的利益冲突拔刀相向而成为世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史坛典故史坛典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