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烛夜行的典故(师旷秉烛夜游的典故)

秉烛夜游,意思旧时比喻及时行乐。出自《古诗十九首》。它的背后故事还要从三国时期说起,与曹魏皇帝曹丕有关。

秉烛夜行的典故(师旷秉烛夜游的典故)

唐代诗人白居易晚年定居洛阳,深爱洛阳牡丹。他知道牡丹花期短,“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夜里点着灯看牡丹,劲头很足。

宋代大文豪苏轼是白居易的粉丝,或许是为了向偶像致敬,老苏半夜三更不睡觉,也点着蜡烛看花:“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只不过苏轼赏的不是牡丹,而是海棠。美人如花,“红妆”二字意味深长,也不知他看的是花还是美人。

南北朝时期,南朝人萧统从民间散落的汉代五言诗中选了19首,结成集,题为《古诗十九首》。有人认为,《古诗十九首》中的诗歌诞生于东汉汉桓帝、汉灵帝执政时期。当时的洛阳是东汉的京城,也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古诗十九首》是在汉乐府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意境悠远。南朝文学评论家刘勰认为其乃“五言之冠冕”。

秉烛夜游这个成语的背后故事,还要追溯到我国的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曹丕这个人我相信很多看过人都是知道的,在电视剧《三国演义》中,出现了很多他的镜头,他也是三国时期非常著名的人物,他是曹操的儿子,后来被曹操立为世子,当年曹丕和吴质两人关系非常的好,但是在近22年,发生了一场比较大的瘟疫,当时很多的文人墨客都病死,所以当时曹丕也是非常的担心吴质的安全,于是曹丕就写了一封信告诉我无只要他注意身体劝吴质,惜时自娱,当时书中就有: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随后就有了秉烛夜游这个词语,比喻的是要及时行乐,人生短暂。

公元217年,也就是建安二十二年,曹丕在继承权争夺赛中战胜了弟弟曹植,被父亲曹操立为王位接班人。数年后,他在洛阳登基称帝,建立曹魏王朝。在他被立为魏王世子的那一年,疫病流行,文人刘桢、陈琳等人不幸染病身亡。曹丕感慨万千,给“军师”吴质写了一封信,劝老吴珍惜时间、珍惜美好生活,“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唐代“诗仙”李白赞同曹丕的看法。某年春夜,李白和朋友们在桃李园宴饮,叹道:“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良有以也”是说事情的发生是有原因、有道理的,秉烛夜游之趣,活通透了才能明白。

出处

秉烛夜游这个成语,出自《古诗十九首》。诗中有云:“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大意是,人生不过百年,何苦总记挂着千年后的忧愁,痴痴等待不确定的明天?昼短夜长,不如秉烛夜游,及时行乐。用一句时髦的话说,这是劝你活在当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典故说典故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