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五德”:儒学核心价值观的新表述

经过30年改革开放,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极大变化,对儒学的历史作用及其现代价值的认识也大为改观。现在,从城市到农村,从学校到企业,从电视台到图书馆,到处在讲儒学。儒学已从百年衰微走上了复兴之路。但儒学的根本精神与核心价值观是什么?当今如何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重新认识儒学核心价值观,又如何以简明通俗的语言予以概括使之广泛普及、深入人心?这是亟待讨论的问题。

“一道五德”:儒学核心价值观的新表述

 

    经过30年改革开放,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极大变化,对儒学的历史作用及其现代价值的认识也大为改观。现在,从城市到农村,从学校到企业,从电视台到图书馆,到处在讲儒学。儒学已从百年衰微走上了复兴之路。但儒学的根本精神与核心价值观是什么?当今如何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重新认识儒学核心价值观,又如何以简明通俗的语言予以概括使之广泛普及、深入人心?这是亟待讨论的问题。

    儒学核心价值认识史的回顾

    自儒学诞生以来,儒家对其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与表述代有异同,可谓有常有变。孔子提出了20多个道德伦理范畴,如仁、义、礼、知、圣、孝、悌、忠、信、中、和、敬、宽、敏、惠、勇、温、良、恭、俭、让等,但讲得最多的是仁与礼。孔子的核心价值观,可以概括为“仁本礼用”。孔子的孙子子思,提出了以“仁、义、礼、智、圣”为核心价值的“五行”说,又有以“圣、智;仁、义;忠、信”为核心价值的“六德”说;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学和子思的“五行”说,而以“仁、义、礼、智”为最重要的核心价值观念,并断言“仁义礼智根于心”。荀子虽然批评思、孟“五行”说,但他最推崇的还是孔子,并继承了孔子的核心价值观。如说:“仁义礼乐,其致一也。君子处仁以义,然后仁也;行义以礼,然后义也;制礼反本成末,然后礼也。三者皆通,然后道也。”又说:“道也者何也?礼义、辞让、忠信是也。”可见荀子在核心价值观方面与孔孟并无根本性对立。

    到了西汉中期,对儒学核心价值观的概括起了重大变化。大儒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抑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建议,从而使官方统治思想从秦始皇尊法、汉初尊道转变为尊儒。董仲舒在“尊孔”旗号下综合儒墨道法与阴阳五行思想,用“王道之三纲”与“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的核心价值观取代了先秦儒家的“仁本礼用”与“五行六德”之说,于是形成了主导封建社会近2000年的核心价值观——“三纲五常”论。这个“三纲五常”论,因其符合封建统治者维护纲常伦理、稳定社会秩序的政治需要而受到历代专制君主的青睐。它虽然属于儒家之说,但实际上已偏离了先秦原儒的道德人文精神。直到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五四”运动提倡民主科学以后,那种为君主专制服务的“三纲”思想乃受到严厉批判而被时代淘汰,但传统儒学的“五常”思想并没有丧失核心价值的地位。

    “一道五德”论的思考方向

    在儒家理论系统中,“道”是集政治、伦理、道德于一体的主宰性观念。它有道路、原则、引导、学问、境界之义。但最重要、最根本的是以“道”为根本之德,作为人生根本原则、政治理想和治国安民的战略。“德”指对“道”的体悟、实践,是“道”的具体表现形式。儒家所论道、德关系实质上是体用关系,道是根本之体,德是道之体现,或曰道体之用。在这一思想观照下,我所谓的“一道五德”,即指儒学的根本大道及体现根本大道的五大德目。

    那么,儒家的根本大道是什么?在儒学诸多价值观念中,有没有一个最重要的核心价值观念?我认为,这个最根本、最重要的核心价值观念就是“仁”,儒家的根本之道就是“仁道”。孔子说“仁者人也,仁者爱人”,就是对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的确立,是儒学道德主体性特性的确立。孟子说:“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这是对孔子根本之道的最精辟的概括。

    “仁”的涵义丰富多彩。其基本内涵,第一是人,所谓“仁者人也”,有道之人明白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第二是德,所谓“仁者爱人”,就是有道者的根本之德在于爱一切人;第三是根本之道,《中庸》引孔子之言云:“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政治的要义在于以人为本,衡量人的标准是看他本身的道德境界,而修养道德的根本原则在于实践仁道。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说明“仁”是内在于人的心理自觉。但这种心理自觉,并非先天具备,而是后天修养而成。“克己复礼为仁”,就指明了通过自我修养回归礼义最终达到“仁道”境界的修道方向。

    儒家以“仁”为根本之道的理论主张,突出了“以人为本”的儒学特质。坚持以人为本,就必须承认人的生存发展权,就必须承认人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宰权,就必须承认统治者的权力来自人民。儒学民本思想在君主专制时代是“君以民为本”,但从明清之际的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以后,其性质发生了变化,即已具有权力来源于民、君是人民请来为民服务的民主启蒙性质。其逻辑的发展必然是从民本走向民主。

    “仁”与其他德目的关系如何?先儒早有论述。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孟子说“仁者无敌”,宋儒程颢说:“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智、信皆仁也。”可见,在先儒看来,仁与其他德目是体用关系。因此,我们将“仁”作为儒学根本之道是符合传统儒家对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认知的。

    关于五常大德,愚见以为,从立足于当今时代的精神需求、同时又最具普世性意义而言,则以“义、礼、信、和、敬”来概括儒学“五常之德”比较恰当。

    义:“义者宜也”。“义”的本义是指合乎“仁”的行为,是“仁”的体现。“义”在儒家道德伦理系统中的基本涵义,就是立足仁道,追求合理、适时、正义、公正。

    礼:“礼”在儒家道德伦理体系中,既是德性原则,又是伦理原则。“礼”是内在仁心、善性的外在表现,是规范人际关系、区分社会等级差别的准则和制度。

    信:《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是真实无妄的客观存在,是天道。“诚之”就是要人们信守这个诚,就是“信”,是人道。“信”的基本涵义是诚实、守信、守法,它体现了实事求是、尊重客观实际和守信、守法的精神。“诚信”是立身之本,也是立业、立国之本。

    和:即提倡中和之道。《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论语》说“礼之用,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等,都说明“和”为大德,不可或缺。在当代,尤有必要坚持执两用中、多元和谐的精神。

    敬:敬源于“仁”而合于“礼”。“礼”主要是制度习俗,“敬”则是行为态度。敬的内涵极其丰富:一曰敬天,即敬畏天道,追求“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整体和谐局面;二曰敬祖,敬畏祖宗,孝敬长辈;三曰敬师友;四曰敬事敬业,即开创事业,建立事功。《论语》以“事思敬”为“君子九思”之一,就是要兢兢业业做事,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人们或许要问:“智”为传统儒学“五常”之一,你为何将“智”排除在当代儒学核心价值观之外?我的理由有三:一是要强调儒学核心价值观的道德人文意义,上述“一道五德”更能体现儒学这一特质;二是“智”在传统儒学中主要是指“是非之心”、“知识”之智,是科学判断而非道德判断,可归入知识论系统;三是传统儒学包打天下,当代儒学则只扮演多元文化中的一元角色,不能也无须包打天下,在当今科学昌明的时代,“智”的作用已经主要由科学来承担,而不必包含在儒学的核心价值观之内了。

    “一道五德”的现代价值

    儒学是具有鲜明实践性的学问,可以说生活中处处有儒学,处处需要儒学。如政治生活中不同政治力量的和平共处与合作共赢,经济生活中运用《论语》加算盘的智慧经营企业,开创竞争与和谐相辅相成的良性发展局面,在日常生活中谨守仁道,用义、礼、信、和、敬的道德原则处理人际关系等等,甚至生老病死,婚丧节庆,都遵循着儒学道德,正所谓“百姓日用而不知”,表明儒学是能适应现代生活的活学问,而非仅存于故纸堆和博物馆的死学问。

    中国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进而提出“以德治国”的方针,提出建立“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目标,提倡以“八荣八耻”为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其中无不借鉴或吸收了儒学的理念与智慧。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是“中国特色”,而离开了以儒学为主流的中华传统文化,就没有中国特色了。

    再就世界发展的趋势而言。自上世纪末以来,全世界都处在全球化、现代化的进程中。具体表现为:经济发展的一体化、政治趋势的多极化、文化格局的多元化、价值观念的趋同化。在价值观方面,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广泛与深化,一些原本根植于本土文化的价值观念越来越表现出普世性。例如,原本根植于西方的自由、民主、人权、法治观念,原本根植于东方的仁爱、礼义、和谐、诚信、中道等观念,现在已日益成为全人类都能接受的价值观念。

    然而,人类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出现了许多重大的弊病与危机,诸如核战威胁、全球暖化、生态失衡、环境污染、物欲膨胀、资源浪费等等,伴随着信仰失落、道德堕落、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人格扭曲等现代精神疾病。在这些弊病与危机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深层的价值观冲突。所谓“心病还需心药医”,精神的疾病只能用精神的方法去解决。在解决现代社会的精神弊病方面,儒学传统的道德人文精神及“一道五德”价值观大有用武之地。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历史365历史36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