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书插画:唤醒成年人对故乡童年的恬静回忆

一年一度的童书“嘉年华”——中国上海国际童书展将于11月20日在上海世博展览馆拉开帷幕。有人说,童书是孩子看世界的第一扇窗户,走向世界的第一座桥梁,而童书中的烂漫插画便是那窗上纱,桥上花,吸引孩子们看过来,迈出去。在本次童书展中,不少被绘画装点的童书,以及国际知名童书插画家的到来,无疑是重头戏。

童书插画:唤醒成年人对故乡童年的恬静回忆

图为本次来沪的芬兰童书作家阿伊诺·哈吴卡伊宁与萨米·托伊沃宁夫妇的童书作品《怪异机器》中的一页。

一年一度的童书“嘉年华”——中国上海国际童书展将于11月20日在上海世博展览馆拉开帷幕。有人说,童书是孩子看世界的第一扇窗户,走向世界的第一座桥梁,而童书中的烂漫插画便是那窗上纱,桥上花,吸引孩子们看过来,迈出去。在本次童书展中,不少被绘画装点的童书,以及国际知名童书插画家的到来,无疑是重头戏。他们中有刚获得安徒生奖插画奖的巴西插画师罗杰·米罗,创造出滑稽的“怪怪村”两兄弟形象的芬兰“夫妻档”阿伊诺·哈吴卡伊宁与萨米·托伊沃宁,擅长运用简单线条为儿童勾勒自然世界的日本画师和歌山静子等。

不少精致的童书插画早就超越了讲故事的“本分”,上升到艺术品的高度。而除了为孩子们带来欢乐,点亮智慧,不少童书插画也一次次唤醒成年人对于故乡与童年的恬静回忆。从400多年前,第一本在大洋彼岸出版的绘图本儿童读物算起,童书插画已走过4个多世纪。今天不妨看看童书插画的历史,走一走这段美的历程。

17世纪,粗粝却生机勃勃,童书插画不再只是“文字附庸”

童书的插画发展与印刷技术这一媒介的发展息息相关。所以,要说童书插画的发展,印刷技术是总也绕不去的。古登堡发明活字印刷机打开了出版的新局面,而这之前,各种精美的插画手稿已经陆续出现,其中既有古希腊经典文学巨著,也有写实主义插图。但直到中世纪,才出现了公认的现代插图书籍鼻祖,这些手稿中充满了刻画细腻的景观,以及精致的装饰性首字母。

目前公认的欧洲最早绘图本童书诞生于1580年的法兰克福,该绘本名为《艺术与教育小册子》(KunstUnd Lehrbüchlein)。在标题页上的一段话表明了该书的“身份”:“一本美术读物,用以教导年轻人。你能从中找到令人愉快的、惬意的绘画。”书中的插画都是一些充满生活情趣的木版作品,其中一幅描绘孩童阅读的画面十分美妙。四个胖墩墩的小伙伴或半蹲张望,或歪坐喝汤,或相互依偎阅读,背景是爬满花朵的篱笆,左下方还有一只回头张望的小猫咪,作者用隽永的诗意将日常一幕凝固在时间中。这些插画都出自艺术家乔斯特·阿曼(JostAmman)之手。

除了《艺术与教育的小册子》,还有一本名为《世界图解》(OrbisPictus)的书籍同样在童书插画史上产生了里程碑式的意义。这本1658年出版的作品由一位传教士策划,被视为世界上第一本针对儿童的插图百科全书。书中有150篇配图短文,内容包括自然、人类活动、社会生活和语言文字等方面。该书作者夸美纽斯(Comenius)认为这些插图不仅仅是吸引儿童注意的“文字附庸”,而是代表一种学习过程。他预言:“对儿童而言,图画将是最浅显易懂、最有效的学习方式。”这部作品广为流行,很多人认为正是这些有趣的插图带来的感性体验,减轻了知识灌输中的枯燥感。

17世纪到18世纪欧洲书籍采用的是雕版印刷技术,由于技术限制,童书一般都比较粗粝,表现手法也不够丰富,但插画却让书看上去生机勃勃。而英国艺术家托马斯·布维克(Thomas Bewick)的出现,扭转了人们对于雕版印刷粗糙的成见。布维克试图从材料上对印刷效果进行改进,他选择了坚硬、大密度的黄杨木。并且放弃了板材较长的一面,而是选择在木纹组织的横断面上进行雕刻。这一改进之举,被誉为“开创了书籍插图的新纪元”,清晰的纹理,进一步打破了面积限制,使得小画幅中可以容纳更多细节。

在技术发展的同时,18世纪后期,又一位对插画与文字内容的组合进行探索的重要人物出现了,他就是英国诗人、版画家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在他既为儿童而写,同时也为成人而做的《天真与经验之歌》中,诗与画在碰撞中,闪烁出耀眼的光芒。

19世纪,古典优雅的风格,填补成年人心中永远的“乡愁”

19世纪初,平版印刷术在法国出现,该技术为全彩书籍的兴起奠定了基础,由此童书插画便驶进了“黄金时代”。而在这一时期,英国为世界提供了一批优秀的童书插画作品与作者,其中沃尔特·克雷恩(Walter Crane)、凯特·格林威(KateGreenaway)以及伦道夫·凯迪克(Randolph Caldecott)成为了后人眼中的英国图画书“三剑客”,他们风格迥异的作品是不少人心中对童书插画的最初记忆,以及难以超越的经典。

沃尔特·克雷恩在“三剑客”中“出道”最早。1845年克雷恩出生于利物浦。他曾师从一位著名的雕刻师,度过了一段学徒生涯,正是这段时期的磨练为克雷恩之后的插图事业打下了基础,同时也确立了他古典优雅的绘画风格。沃尔特·克雷恩早年画过很多儿童书,有的连文字也是手绘的,颇受欢迎。值得一提的是,沃尔特·克雷恩的童书插画除了给孩童带去欢乐外,还在美术的发展史上起到重要作用。他带有浓郁装饰艺术风格的作品被许多人视为“工艺美术运动”的代名词。而他讲学期间的演讲稿还被付梓出版,为“工艺美术运动”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

凯特·格林威出生于1846年,她的作品中充满了童真与纯美,有一种远离世俗的美感。无边的软帽、蓬蓬裙少女、纤细的花草、小鸟和猫狗是凯特·格林威插画的永恒主题。这份柔软与温暖让格林威的插画拥有了长盛不衰的生命力,而她本人也被誉为“最贴近儿童心灵”的插画家。有评论家说,格林威“轻易地将人们带到一个没有时代影子的国度,在那儿,风吹花落、鸟儿清唱,加上无垢无邪的童稚年华,正好填补了许多成年人心中永远的‘乡愁’”。

不同于沃尔特·克雷恩的艺术至上,以及凯特·格林威的不食人间烟火,伦道夫·凯迪克无疑更“亲民”。而凯迪克在童书插画史上的重要性被公认为这3人之最,有评论家认为,凯迪克将“文字与图画合奏出美妙的和弦”,可以说正是他发明了“绘本”这一童书形式。凯迪克一生为孩子创作多部图画书,文字常常取自耳熟能详的童谣或童话,而凯迪克的画笔使老作品焕发出新光彩。据说,当时英国孩子最希望收到的圣诞礼物便是凯迪克的绘本书。为了纪念这位优秀的插画师,1938年美国成立了伦道夫·凯迪克奖(TheRandolph Caldecott Medal),专门用来表彰本土优秀儿童插画家,这个已走过约四分之三个世纪的奖项也是美国最权威的童书插画奖。

20世纪,技术繁荣时代,复古、追求个人特色成潮流

如果说19世纪还能举出“三剑客”作为代表人物,那么到了20世纪,列举这样的代表就太难了。随着新世纪的新印刷技术带来的水彩插画泛滥,各类“色彩”与“形式”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而“黄金时代”过后迎来的是更加高品质与多元的繁荣市场。

到了20世纪,很难再找到一种风格独霸童书插画市场。在色彩技术达到空前发达的当时,有一位插画大师曾告诫自己的学生,必须用色彩作画,因为“用不了几年,线描画就没人要了。”然而,这个时期的童书插画家们并没有被技术的发展裹挟而去,相反多元化、甚至是“复古”的风格却成为不少人的追求。

而随着越来越多元的发展,英国在儿童插画界的领先地位似乎受到不小的威胁。1942年,美国作家罗伯特·麦克洛斯基(Robert McCloskey)的儿童绘本《给小鸭子让路》获得了凯迪克奖的肯定,高品质的绘画加上充满哲理又不失温情、幽默的主题,缔造了该书的高销量。美国媒体评论其为:“所有时代最畅销童书。”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不少童书插画家仍然坚持着极具个人风格的表达,而这些作品中散发出的浓郁民间艺术气息,在吸引读者的同时,也让童书插画超越了自己的功能性,上升到了艺术品的高度。在美国童书画家芭芭拉·库尼(Babara Cooney)于1979年推出的童书《赶牛车的人》中,为了表现出乡村质朴恬淡的氛围,作者特意采用了民俗绘画风格,大获好评。童书绘本作家艾瑞克·卡尔(EricCarle)则将色彩绚丽的拼贴画引入到童书插画中去,让画面充满了视觉冲击力。20世纪最资深插画家之一约翰·劳伦斯 (JohnLawrence)则将极具现代感的主题与雕版印刷的传统视觉效果结合在一起,他的绘本《这只小鸡》就是最直观的例子。在插画家艾伦·德鲁门(AlanDrummond)的作品《柳树图案的故事》中,人们则能看到古老的手写字母,以及模板上色的典雅效果。而作者本人更是坦言,作品中的图案受到了中国传统纹饰的启发,这让作品更多了一份中西文化的碰撞与完美结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历史365历史36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