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德宫(韩语:창덕궁,英语:Changdeokgung Palace)位于韩国首都首尔市钟路区,故又称东阙,也是首尔五大宫之一,朝鲜太宗于明永乐三年(1405年)继景福宫之后建立而成。
昌德宫原是朝鲜国王的离宫,朝鲜王朝后期则代替景福宫长期作为正宫使用。昌德宫的殿阁完全按照自然地形设计而成,是朝鲜王宫中最具自然风貌的宫殿,也是朝鲜王宫里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宫殿。
昌德宫经多次重建,宫殿的面积与建筑体量严格遵循与中国的宗藩关系,最大时有宫殿建筑230多间,现存建筑13座60余间,包括敦化门、仁政殿、大造殿、后苑等。整个昌德宫占地面积40.5公顷,其中后苑占地达30公顷。
1997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上,与水原华城一起被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历史沿革
肇建
昌德宫始建于明永乐三年(1405年,朝鲜太宗五年),位于朝鲜王朝首都汉城(今韩国首尔)北岳山东麓,是作为景福宫之外的离宫建筑所修建,被称为东阙。昌德宫是朝鲜王朝继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朝鲜太祖四年)修建景福宫后所修建的第二座宫殿。朝鲜太宗即位时,朝鲜首都已经从汉城(今韩国首尔)迁都开城,到明永乐二年(1404年)十月,太宗还都汉城,同时下令修建一座新的离宫。到第二年(1405年)十月,离宫建成,定名“昌德宫”。
后世解释其名“昌者盛也,德者道也,盛曰圣,道亦曰圣,有圣然后有道,有道然后必有德,有德然后方可为昌”,因此取名“昌德宫”是“勉人君昌德之意”。昌德宫创建时设有正殿、报平厅、便殿、正寝厅等建筑。永乐九年(1411年,朝鲜太宗十一年)增设楼阁、寝殿、石桥(禁川桥),以及议政府朝房。
永乐十年(1412年,朝鲜太宗十二年)建敦化门,设各司朝房。永乐十六年(1418年,朝鲜太宗十八年)修建朝启厅,将昌德宫正殿——仁政殿西移到现址,面阔三间扩建为面阔五间。永乐十七年(1419年,朝鲜世宗元年)建仁政殿南行廊。天顺五年(1461年,朝鲜世祖七年)命名了昌德宫内的主要殿阁,天顺七年(1463年,朝鲜世祖九年)大幅向外扩建宫墙。成化十一年(1475年,朝鲜成宗六年)命名了主要宫门。
朝鲜王朝前期,国王使用的主要是景福宫,昌德宫使用较少。朝鲜太祖李成桂正是在昌德宫过世。到朝鲜成宗、燕山君以后使用昌德宫变得频繁起来。万历二十年(1592年,朝鲜宣祖二十五年)爆发壬辰倭乱,日本大举侵略朝鲜,昌德宫、昌庆宫与正宫景福宫一道在混乱中被全部焚毁。
重修
壬辰倭乱后来在朝鲜及明朝军队的援助下得到平息,朝鲜宣祖还都汉城后并没有重修景福宫或是昌德宫,而是以月山大君宅邸作为临时宫殿,称为庆运宫(今德寿宫)。光海君即位后,重建宫阙还是提及议事日程。由于景福宫规模太大(有宫殿782间),财力有限,因此优先重建规模比较小(宫殿238间)的昌德宫。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光海君元年),光海君重建昌德宫。但是这座新宫也在仁祖反正时烧毁。顺治四年(1647年,朝鲜仁祖二十五年)再次重建昌德宫,为此拆毁了光海君在仁王山脚下建造的仁庆宫,将其中大多数殿宇拆建到昌德宫中。
根据《昌德宫修理都监仪轨》的记载,仁祖朝重建昌德宫时,将仁庆宫光政殿移建为昌德宫宣政殿,仁庆宫庆寿殿、弘政殿移建为昌德宫大造殿,和政堂移建为熙政堂。此外还将仁庆宫庆极堂移建为宝庆堂,青瓦家移建为通明殿,无逸堂移建为养和堂,庆运堂移建为延禧堂,献箴堂移建为演庆堂,寿缕堂和备边司移建为景春殿,庆寿殿后行阁移建为涵仁亭,正顺堂移建为澄光楼,仁德堂移建为太和堂,庆宁殿移建为昭德堂。
拆除弘政门南月廊修建了仁政殿东月廊。此外还拆除仁庆宫其他殿阁、门廊,修建了储承殿(世子东宫,英祖年间烧毁后未重建)、玉华堂、静然堂、烧厨房、灯烛房、别监厅等建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