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政策的思想奠基人、日本改革派政治家吉田松阴早在1855年就认为,日本暂时不能与英法德俄等西方列强抗衡,而应该把朝鲜和中国作为征服对象。
日本“大陆政策”的缘起,并非从日本近代开始的。早在丰臣秀吉(1536-1598)初步统一日本后,就曾于1592、1597年两度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至德川幕府末期则出现了“海外雄飞论”。
所谓“海外雄飞论”是当时日本儒学家、国学家和洋学家从不同角度集中论述的对外扩张主义思想,矛头指向朝鲜和中国。
因此,它并非某一思想家所提,而是多家主张的概括。其主要代表人物为本多利明、佐藤信渊和吉田松阴等。他们的主张虽具有不切当时日本实际的幻想性,但却奠定了“大陆政策”的思想基础。
所谓“大陆政策”,是指做为岛国的日本向中国和朝鲜等大陆国家进行武力扩张,梦想称霸亚洲,征服全世界的侵略总方针。作为一种侵略政策的形成,必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日本“大陆政策”形成的历史条件,则源于明治维新前后已奠定的经济、政治、军事,尤其是思想基础。
日本“大陆政策”也称大陆经略政策,是日本自明治维新后,“不甘处岛国之境”,立足于用战争手段侵略和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的对外扩张政策,是日本近代军国主义的主要特征和表现。
日本军国主义者按照山县有朋的大陆政策战略思想,将日本的“利益线”一步一步地向前推移,发展形成了一条“吞并朝鲜、侵占满蒙、征服中国”的对外扩张路线。
日本大陆政策发展的历史经历了四个阶段:即1890年山县有朋的“利益线论”、1927年田中义一首相的“满蒙分离论”、1937年近卫文磨的“国际正义论”和1942年东条英机的“建设大东亚共荣圈论”。
日本大陆政策于19世纪80年代趋于成熟,并在1894—1895年的甲午战争中得以实施。因此中日甲午战争本质上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日本近代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必然产物。
“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可开拓虾夷(日本北海道的古称),晓喻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之岛,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
明治时期,一个名叫邱野一郎的狂人更狂妄主张日本“宜先与俄国提携,将朝鲜收下,进而将支那分割成南北两部分,……待经营就绪,即献给俄国,圣沙皇迁都北平,从而完成孝子之大业”。
如果说这些早期的议论还带有构想的性质,到了19世纪80年代就具体化并准备实施了。
1887年,日本参谋本部继《与清国斗争方案》后,再度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提出“乘彼尚幼稚”,以武力分割中国,“断其四肢,伤其身体,使之不能活动”。方案要求在1892年前完成对华作战准备,进攻方向是朝鲜、辽东半岛、澎湖列岛和台湾。
7年后,日本正是按照这个时间表和线路图发动了甲午战争,并几乎达到全部预期目的。《与清国斗争方案》、《清国征讨方略》都是日本最高层次的官方文件,其内容和观点具有权威性和纲领性,体现了日本的国家意志,显示大陆政策在这个时期已经完全成熟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