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罗摩罗国(十六国疆域)

摩罗国是印度古代较为发达的一个国家,它是较早实行共和制的国家,其先进性由此可见一斑。但是可惜的是,这个先进的萌芽很快就被扼杀,未能在印度大地上开花结果。

摩罗国(Mallas),是印度印度次大陆佛陀时代(公元前6-前4世纪)时期的十六大国(十六雄国)之一。此地为末罗人(意译为力士)居住的聚落,国家管理采取部落共和制,分为南北2部分。末罗人是全族信奉佛教的六个部族之一。

毗罗摩罗国(十六国疆域)

北末罗人居住地的中心城镇为拘尸那揭罗城(梵语कुशिनगर,拉丁转音:Kuśinagara、Kuśinagarī、Kuśigrāmaka等。汉语音译有多种,如拘尸那罗、茅城、力士生地,今戈勒克布尔Gorakhpur),佛陀在此城郊外逝世,因此这里是佛教的著名圣地之一(佛迹、释迦牟尼佛涅盘)。公元前483年,末罗国在跋阇国之后,被摩竭陀国所灭。

摩罗,原是种族名,《摩诃僧祇律》卷二十九即列出释种女、离车女及摩罗女等名。《摩奴法典》(Manavadharmas/a^stra),以此种族为刹利族的后裔。

古来,此种族也以力强而为人所知,《增一阿含经》卷三十六即记述拘尸那竭国(拘尸那揭罗)五百余力士欲造奇特事使后世传其名,而试举长一二0步、广六十步的大石。

又,释尊于双树间入涅槃时,拘尸那揭罗城的末罗族(末罗人)五百人悲号不止,共担圣棺安天冠寺,供养七日后付荼毗,后与波婆国(Pava)末罗族各得一舍利,而建塔供养一事,也是有名的史实。

而依《增一阿含经》卷三十七的记载,世尊告诉阿难其最后受证弟子是拘尸那竭罗之五百摩罗,可知此国人民十分敬重佛陀。

末罗国汉语音译又作:摩罗国、满罗国、跋罗国、末牢国、末利国等,意译为力士国、九士生地、力士生地等。

同时古代将都城与国名混用非常普遍,因此国家、都城名音译作:拘尸那揭罗国(《大唐西域记》卷六)、拘尸那伽罗、拘尸那罗、拘尸那迦、拘尸那城、拘尸罗、拘尸那竭、俱尸那、俱尸竭伽罗、鸠尸那、拘夷国、拘夷那、拘夷那竭城(《佛国记》)、拘夷那伽罗、尸城、瞿师罗、劬师罗、拘舍婆提、拘季那罗、鸠夷那竭、矩奢揭罗、究施那城、拘舍伐蒂、拘私那竭等。

梵文“Kuśi”是上好茅草的意思,后缀词根“-nagara”含有城邑、封地的意思,因此该地又意译为:上茅城、香茅城、茅堂城、茅宫城、少茅城,耎艹城、茅城、草城等。另外,角城也是该国、城的译名。而寂灭道场,则直指佛陀在此逝世。

拘尸那揭罗城的位置,因典籍记载不同而引发争论。

1876年考古发掘,在涅盘寺后面的塔址(ParinirvanaStupa,地理坐标:北纬26.7391079度,东经83.8900624度)下出土了一面铜盘,上有铭文:“Parinirva^n!a-caitya-ta^mra-pat!t!a”(意思为:般泥洹寺铜盘)而得到确认,即印度国北方邦廓拉克浦尔县(戈勒克布尔)迦西亚(Kasia)村,现更名为拘尸那揭罗(Kushinagar)镇,建有佛陀涅磐保护园区。

根据佛典记载,佛陀晚年时已经病疼缠身,但是他依然坚持到各地布道。公元前486年4月8日正午前,佛陀一行来到了南末罗的都城婆波 (PàPà)城,接受了佛教在家居士铁匠纯陀(Chunda)的布施。

就餐后,佛陀感到非常不适,但是依然继续坚持前往北末罗的都城。行走大约5千米后,来到了拘尸那揭罗城外的希连河(今已不存)边的树林中,随行在阿难在两棵娑罗树(Sala)间结好绳床,佛陀躺在上面,头枕右手侧身而卧,进入涅盘,享年80岁。

根据佛陀的遗愿,举行了隆重地火化仪式。随后八个国家的国王派人来求取佛陀舍利,不过八国名称各种佛典记载并不一致。据《长阿含经》卷四载,八国为拘尸国、波婆国、遮罗国、罗摩伽国、毗留提国、迦维罗卫国(迦毗罗卫国kapilavastu)、毗舍离国(吠舍离Vaishali)、摩竭国(摩揭陀)。

八国将佛陀舍利迎归本国后,都建塔供养。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将其中7国的舍利取出(未动罗摩伽国=蓝莫国),分为8万4千份(并非实指)在印度次大陆各地供养,之后随着佛教在世界的传播,一些佛陀舍利流布到印度次大陆之外的国家供养至今。

关于佛陀逝世前一段时间在此地的情况,法显译《大般涅槃经》卷下、昙无谶译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十六、卷三十七、卷三十八、《佛般泥洹经》、《长阿含经》卷三、巴利文本《大般涅槃经》(Maha^parinibba^nasutta IV)等均有详尽记载,可资参考。

这一佛教圣地也是我国赴印高僧必然去巡礼的地方,有关典籍记载内容如下:

公元5世纪,法显《佛国记》记述拘夷那竭城:“城北双树间希连河边,世尊于此北首而般泥洹。乃须跋(须跋陀罗尊者)最后得道处,以金棺供养世尊七日处,金刚力士放金杵处,八王分舍利处。诸处皆起塔,有僧伽蓝,今悉现在。

其城中人民亦稀旷,止有众僧、民户。”

公元7世纪,玄奘《大唐西域记》卷六,记述:“拘尸那揭罗国城郭颓毁,邑里萧条。故城砖基,周十余里。居人稀旷,闾巷荒芜。”“城西北三四里,渡阿恃多伐底河(禅河、跋提河),(唐言无胜,此世共称耳。

旧云阿利罗跋提河,讹也。典谓言之尸赖拿伐底河,译曰有金河。)西岸不远,至娑罗林(坚固林)。其树类槲,而皮青白,叶甚光润。四树特高,如来寂灭之所也。其大砖精舍中作如来涅槃之像,北首而卧。

傍有窣堵波,无忧王所建,基虽倾陷,尚高二百余尺。前建石柱,以记如来寂灭之事,虽有文记,不书日月。”“城北渡河三百余步,有窣堵波,是如来焚身之处。地今黄黑,土杂灰炭,至诚求请,或得舍利。”

公元8世纪,高僧慧超到达此地,在所著《往五天竺国传》中记述:“拘尸那国。佛入涅盘处。其城荒芜。无人住也。佛入涅盘处置塔。有禅师在彼扫洒。每年八月八日,僧尼道俗,就彼大设供养。”

公元964年(北宋·乾德二年),继业法师到此并取道尼泊尔归国:“至花氏城,育王故都也。自此渡河,北至毗耶离城(毗耶),有维摩方丈故迹(维摩诘),又至拘尸那城及多罗聚落,逾大山数重,至泥波罗国(尼泊尔)。”(范成大《吴船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吾爱历史吾爱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