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为什么不做官

从古至今,我们中国人都非常认可“人生四大喜事”的说法,就是: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金榜题名对于十年寒窗铁砚磨穿的读书人或士子来说,确确实实是一剂让心跳加速、血压升高的兴奋剂。

唐代诗人朱庆馀在科考成绩揭晓之前写下了“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的佳句,与他同时代的著名诗人孟郊则在榜上有名之后唱出了“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绝调。

孙思邈为什么不做官

然而,同为唐朝人的孙思邈却对科举考试一点也不感冒,甚至唯恐避之不及,更让人难以望其项背的是,他曾数次拒绝了几代皇帝亲自发来的希望他进京做官的邀请函。那么,孙思邈是怎么想的呢?他有着什么样的追求呢?

孙思邈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并非附庸风雅之辈。他自幼天资聪颖,与众不同,七岁上学时就能“日诵千余言”,弱冠之年已通晓诸子百家,尤善谈老庄道家之学,并且还喜好钻研佛教典籍,被人称为“圣童”。

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朝野士庶,威耻医术之名,多教子弟诵短文,构小策,以求出身之道。医治之术,缺而弗论”,孙思邈生活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中,却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的求仕之路,选择了悬壶济世救民于苦痛的行医生涯,这与他自己幼年的一段经历密不可分。

孙思邈小时候曾经患过风疾,为了治病,父母带着他到处登门求医,最后虽然把他的病治好了,但他们家却已是家产罄尽,徒有四壁。因为时时想起自己的痛苦经历,而且经常耳闻目睹老百姓们“看病贵、看病难”的窘境,孙思邈早早就立志做一名苍生大医,为广大民众解除身体和精神痛苦,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他以历代名医为榜样,刻苦钻研医药典籍。对于诊疗疾病的方法、采药的常识、制药的程序和养生保健之术,凡有一事长于己者,他总是不远千里,伏膺取决。所以,在二十岁左右时,孙思邈已打下了坚实的医学基础。

按照儒家设计的人生理想,一个读书人就应该追求修齐治平,也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而“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而作为读书人的孙思邈走了一条与众不同的人生之路,却同样名垂青史,流芳百世。笔者相信他比那些王侯将相们更经得起时间的淘洗与磨砺,多少年后,人们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评价也许会推倒重来,但孙思邈依然会神采奕奕地屹立在中华历史的圣坛之上。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人物说人物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