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也要追求品质,黑人“诺贝尔奖”建筑师的“泥巴”家乡

穷也要追求品质,黑人“诺贝尔奖”建筑师的“泥巴”家乡

建筑界“诺贝尔奖”得主凯雷的家乡在布基纳法索,一个非常穷的西非内陆国家。这里植被稀少,黄沙遍地,没有像样的现代建筑,国民识字率只有约两三成,民居大多是简陋的土房;旱季极长时,气温最高达45℃,酷热难耐,短暂雨季时,暴雨洪涝,瞬间就可能房倒屋塌。

穷也要追求品质,黑人“诺贝尔奖”建筑师的“泥巴”家乡

2001年还在柏林工业大学读建筑系的凯雷回到家乡,考虑到家乡极端的气候环境、丰富的黏土资源、家乡传统民居的文化特色,用经过改制的黏土,用最传统的人力,为家乡盖起一座小学。

穷也要追求品质,黑人“诺贝尔奖”建筑师的“泥巴”家乡

甘多小学

这座小学,为了降温通风,凯雷用家乡流行的波纹金属屋顶,中间采用叠砖天花板,既避免阳光直射导致的内部过热,还最大程度地实现通风;还有可以提供热保护的隔热围护墙;还有通风孔、窗户、木栏,保证空气流通顺畅;为了解决光线不足,他设计了各种形式的开孔。建成后,棕红色的小学古朴自然,完美地融入到当地传统风格的民居之中,还经得起风雨,安全舒适,更最重要的是,他为人们建造了小学梦,也展现了取之于自然的无限力量。

穷也要追求品质,黑人“诺贝尔奖”建筑师的“泥巴”家乡

甘多小学

穷也要追求品质,黑人“诺贝尔奖”建筑师的“泥巴”家乡

甘多小学教室

穷也要追求品质,黑人“诺贝尔奖”建筑师的“泥巴”家乡

甘多小学图书馆

凯雷热爱自己的家乡。他说,家乡的传统建筑是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家乡的黏土和茅草只要稍加改进,就可以成为非常好用的建筑材料。所以,他为家乡的建筑设计,既有对当地资源和文化的充分保护,也凸显建筑所注重的本土意义。

穷也要追求品质,黑人“诺贝尔奖”建筑师的“泥巴”家乡

凯雷带领村民用家乡的黏土纯手工建造学校。

2021年,凯雷建造的小学——甘多小学,被《纽约时报》评选为“二战后全球最重要的25座建筑之一”,凯雷也因此赢下了“阿迦汗建筑奖”,偏僻的家乡也第一次被广泛知晓。

2022年3月15日,建筑界最高荣誉——普利兹克建筑奖公布结果,迪埃贝多·弗朗西斯·凯雷(Diébédo Francis Kéré)荣获了2022年度普利兹克建筑奖。这是建筑界的诺贝尔奖,凯雷成为首位世界知名的黑人建筑师。

穷也要追求品质,黑人“诺贝尔奖”建筑师的“泥巴”家乡

迪埃贝多·弗朗西斯·凯雷

对于普利兹克奖的获得者,获奖语这样写道:“在极度匮乏的土地上,凯雷为那里的居民开创了可持续发展建筑。作为一名建筑师和奉献者,他通过美观、谦逊、大胆和富有创造力的建筑,清晰的建筑语言和成熟的思想,在地球上这个经常会被人们遗忘的角落里,改善了无数居民的生活,给人带来建筑学科范畴之外的馈赠,凯雷坚定地捍卫了普利兹克奖的使命。”而凯雷,当拿到这一奖项时,他感慨地说,“我是一位建筑师,更是一名奉献者。”凯雷所说的奉献,来源于他的家乡,还有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

穷也要追求品质,黑人“诺贝尔奖”建筑师的“泥巴”家乡

凯雷的家乡甘多村

迪埃贝多•弗朗西斯•凯雷出生于布基纳法索甘多村,这个国家最偏僻的村庄。这里没有电力,没有干净的饮用水,更没有学校。但幸运的是,凯雷是村长的长子,父亲希望他读书,所以从7岁开始,凯雷就到离家20多公里的城里小学读书。

穷也要追求品质,黑人“诺贝尔奖”建筑师的“泥巴”家乡

当时城里的这所小学,一个教室里有150多名同学,拥挤闷热。凯雷开始是不愿意去的,直到7岁时的一个假期结束,“我在出发上学前,挨家挨户地串门去道别。村里的妇女们见到我,都会把身上仅剩的一枚硬币塞给我,我问妈妈为什么她们如此喜欢我?妈妈说,她们想要为你的教育支出做点贡献,希望你学有所成,在某一天回到村里,帮助改善社区的生活质量。”妇女们的这种举动感动了凯雷,从此以后,他一路苦读。

穷也要追求品质,黑人“诺贝尔奖”建筑师的“泥巴”家乡

凯雷家乡过去的小学

1985年,凯雷利用奖学金前往德国柏林勤工俭学:白天学习如何搭建屋顶和制作家具,晚间攻读中学课程。1995年,凯雷进入欧洲久负盛名的柏林工业大学学习建筑,2004年毕业,获得了建筑学高级学位,此时他已将近40岁了。

在柏林求学期间,凯雷听说家乡的小学快塌了,在学校筹集了5万美金,赶回家乡,建造他的第一个建筑——甘多小学。凯雷说,“这所学校有一个简单的概念,就是让教室成为一个舒适的地方。我想让教室适合教学和学习。”

穷也要追求品质,黑人“诺贝尔奖”建筑师的“泥巴”家乡

甘多小学

现在,已57岁的凯雷在丹麦、德国、意大利、瑞士、英国和美国等地,都有他优秀的设计作品,如伦敦的蛇形回廊,科切拉音乐节装置艺术,美国的Xylem展亭,马里国家公园,肯尼亚的“狮子”初创园区,等等。

穷也要追求品质,黑人“诺贝尔奖”建筑师的“泥巴”家乡

蛇形画廊

穷也要追求品质,黑人“诺贝尔奖”建筑师的“泥巴”家乡

狮子初创园区,以当地白蚁群所建造的高耸土丘为灵感。高耸的通风塔将热气向上抽离工作空间,以保证凉爽度与舒适性。从当地采石场选用了带有石膏饰面的建材,并综合考量了生态可持续性、造价以及实用性对材料和建造技术的影响。

但最让人感动的还是凯雷为家乡的建筑设计,因为这或许在解释,在资源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建筑将会以怎样的方式呈现?凯雷认为,最好的建筑材料并不是最高级现代的东西,而是土生土长的粘土和稻草,因为它们才是最适合当地气候的材质。用它们修建的建筑,才是最适合当地气候条件、文化和生活的好设计。有学者认为,凯雷的这些设计是基于非洲的资源和发展状况的解决办法,并在此过程中尊重当地传统生活的智慧。

穷也要追求品质,黑人“诺贝尔奖”建筑师的“泥巴”家乡

凯雷将家乡的瓦罐置入墙体中,使房屋具备散热功能。

穷也要追求品质,黑人“诺贝尔奖”建筑师的“泥巴”家乡

甘多小学图书馆用当地的瓦罐制成屋顶。

今天的建筑,多以西方建筑风格为标杆,但世界上还有很多国家和地区并不具备现代化的建筑条件,还保留着原有的纯朴民风。而凯雷用设计告诉大家,从各个国家当地的物质条件出发,可以有更多的包容、融合和多元化。凯雷说,在非洲,如果我对人们说全部使用传统的技艺,他们会认为这是我想阻止这里的发展、我在拒绝现代化。但我觉得这么想是不对的,因为如果回去看看真正住在乡村里的人,就会发现他们是以和自然很亲近的方式生活。凯雷还说,家乡虽然贫困,但不能因为贫困,就不去尝试追求品质,每个人都理应享受品质、舒适和“奢华”。

凯雷的建筑思想,意味着真正的创新,需要回溯传统、尊重自然,同时又能让现代化实现的路径就是,多看看之前的人是怎么做的,以及为什么我们不能激活这些传统的技艺。而 凯雷的这些 思想和设计理念,对中国新农村建设也将会是一种很好的启示。

END

编辑丨果然

部分图片丨普利兹克奖官网

东方财经杂志 东方文化杂志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东方文化杂志(ID:dfwh_hk)

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东方文化杂志的头像东方文化杂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