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近在咫尺,但中原王朝顶多让朝鲜半岛称臣,却无法纳入版图

自先秦时代起,朝鲜半岛就与中原王朝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并成为最先接受中原文明浸润、与中原王朝最“像”的地方。然而即便如此,历代中原王朝也不曾放弃对这块土地的渴望。

但无论是国力最强的雄汉盛唐还是幅员最辽阔的元朝,都不能完全将半岛纳入中原王朝的版图之内。即便唐高宗时期几乎将3/4个半岛并入唐土,但偏居一隅的新罗仍旧顽强地保持了独立——这可以说是中原王朝距离征服半岛最近的一次,可惜仍旧功败垂成。

那么,为什么历朝历代竟会对小小的半岛无可奈何?无法彻底征服这块土地的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玄机呢?我们知道,一般而言古人总喜欢从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方面来评说军事征伐的成败得失。那么今天我们也不妨学一下古人,从这三个角度来探析一番。

明明近在咫尺,但中原王朝顶多让朝鲜半岛称臣,却无法纳入版图

上图_ 朝鲜半岛地图

天时:短暂的“窗口期”很不友好

众所周知,天气因素往往能对军事行动产生重大影响。现代是这样,生产力水平和交通通信极不发达的古代就更是如此。有时候,下一场雨或一场雪,就足以左右一场战争的胜负、决定一个朝代的兴亡。

而在中原王朝对半岛的军事行动中,天气总是屡屡与中原大军为敌。例如唐太宗征高句丽之役中,唐军贞观十九年(645年)五月出兵,八月渡过鸭绿江,这期间一直都是凯歌高奏。但眼看就能攻占平壤、形势一片大好之际,九月十八日唐军却突然草草撤兵了。唐军为什么不坚持几天?打到十月、十一月不行吗?不行!因为再打下去,唐军可就撤不走了。

明明近在咫尺,但中原王朝顶多让朝鲜半岛称臣,却无法纳入版图

上图_ 1950年12月,长津湖湖面全冻住了

半岛北部的高山大林,年均温度只有2℃左右,且往往到每年九月就开始降温,十月气温就会降到0℃左右。十月下旬就会跌破-10℃。

要知道,在1950年11月的长津湖之战中,中美两军就因为极端寒冷的天气,在半岛北部的盖马高原上吃尽了苦头。当时志愿军的境况就不多说了,就算是号称拥有“蓝星最强补给”的美军,外有风雨登山服、带兜式防寒帽,内有羊绒衣,脚穿有两层毛毡垫的长筒靴,每天还有两餐高热量食物供应,结果呢?其最精锐的陆战第1师竟有多达7313人冻死冻伤,占该师参战人数的1/3!

明明近在咫尺,但中原王朝顶多让朝鲜半岛称臣,却无法纳入版图

上图_ 唐征高句丽百济之战

视线回到唐太宗征高句丽时,唐军上下不仅没有羊绒衣、登山服、长筒靴,连每天都能吃饱饭的条件都不具备,更别说摄入什么高热量食物了。一旦气温降到零摄氏度左右,那就根本没法打仗了。

在古代,中原王朝进攻半岛的“窗口期”极短,一般都以五、六月(农历)结束夏种开始,到当年九月为最后期限。一旦半岛政权坚壁清野、拼死顽抗,只要把时间拖到九月,那时气温一降,自己作为防守一方,还有城池可以用来抵御严寒;而作为进攻方的中原大军只能露宿野外,如果再下场雪,那就全冻成冰棍了。

所以,要想征服半岛,军事行动就必须快,而且容错率还很低,稍有失误导致战事拖延,那任凭你之前有多大优势,都会前功尽弃。

明明近在咫尺,但中原王朝顶多让朝鲜半岛称臣,却无法纳入版图

上图_ 朝鲜半岛地形

地利:山河都不太给力

半岛北部大半被广袤的山林覆盖,其间平均海拔约1340米,地势陡峭、极难行走。更有盖马高原、狼林山脉横贯东西,平均海拔达到2000米,山间终年积雪,气候寒冷、人迹罕至。这样的地形地势,在没有导航装置和远距离通讯设备的古代,那几乎就是不可逾越的“天堑”。所以这些高原高山,就成为阻挡中原王朝大军的一道坚实“屏障”。

不仅是半岛北部的地形不给力,即便在自己的国土上,中原大军要想顺利抵达鸭绿江边也可谓是困难重重。一般而言,辽东城,也就是今辽宁辽阳,是历代中原大军开赴半岛前的最后一个集结地。

从该城往东,便是由胡仙堂山、大黑山、摩天岭等系列山峰组成千山山脉,再往东则与半岛北部的狼林山脉、盖马高原相连。而从该城往西,是由包括辽河在内的30多条河流冲击所形成的辽河平原。辽河,古称辽水,但更确切的说法应该是潦水。

潦,古汉语里就是发大水、闹水灾的意思。我们知道一旦大水退去,往往会在水灾波及地区形成大片的泥淖。好比黄河发大水后留下的黄泛区,潦水发大水后也会留下“潦泛区”,这便是史籍中记载的“辽泽”,其实就是“潦泽”。辽泽北至沈阳、南到渤海,西至医巫闾山、东到辽东城,覆盖了大半个辽河平原。所谓的辽东城,就是“辽泽以东”之意,而不是“辽河以东”。

明明近在咫尺,但中原王朝顶多让朝鲜半岛称臣,却无法纳入版图

上图_ 唐太宗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

这个辽泽有多可怕?据《旧唐书•阎立德传》记载为“东西二百余里泥淖,人马不通”。以至于唐太宗在征高句丽时,不得不“命长孙无忌将万余人剪草填道”(《资治通鉴》),结果大量军士陷入辽泽而殁。在隋炀帝三征高句丽时,也有相当多的兵卒、马匹、车辆等都陷没于辽泽中。这些人、物的尸骨及残骸,不少在唐高宗征高句丽时被唐军发现,以至于人人皆叹“此征之殊不易也”(《资治通鉴》)。

由此可见,半岛不但有北部山区作为天然屏障,更有辽泽这个大陷阱用以消耗中原军队,这在古代简直比百万大军还管用。

明明近在咫尺,但中原王朝顶多让朝鲜半岛称臣,却无法纳入版图

上图_ 曹魏将领毌丘俭领导的远征高句丽“记功碑”遗迹

人和:这块地真没啥太大价值

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有的只是永恒不变的利益。任何时候,要征伐某一地区,那一定得有利可图才行。倘若不能获得对国计民生来说至关重要的土地、人口、粮食、牛马等资源,或者不能有效维护国土安全、消除边防隐患,再退一步来说,假使连宣扬国威、震慑潜在对手这种“意识形态”建设也做不到,那么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去征服一个地区的必要性就不存在了,因为没有人愿意去做赔本的买卖。

而我们看,朝鲜半岛在古代,就恰好是这样一个“三无”地区:无资源、无隐患、无威胁。超过70%的土地为山地,使该地区在生产力水平落后的古代根本无法发展农业和牧业,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在半岛经济长期落后且人口稀少,到被西方列强强行打开国门的19世纪,也仅有不到2000万人,这就使得历代中原王朝没有足够的动力去彻底征服半岛。

汉武帝时期,派荀彘和杨仆领兵进攻半岛,占领了半岛北部大片地区,并设立了乐浪、真番、临屯、玄菟四郡,而对于当时人烟稀少的半岛南部,连好大喜功的汉武帝也觉得实在没有必要占领,遂命汉军班师。

明明近在咫尺,但中原王朝顶多让朝鲜半岛称臣,却无法纳入版图

上图_ 刘彻(公元前156年7月14日-公元前87年3月29日),即汉武帝

从此以后,半岛各政权大多对中原王朝恭敬有加,不仅称臣纳贡、奉正朔,而且除个别时期外,也都竭力避免与中原王朝发生冲突。再加上这里与中原王朝的统治中心长安-洛阳距离遥远,朝廷控制力不足,故而在魏晋时期渐渐丢失了四郡,后来更是被高句丽占据了辽东大片土地。

但在唐高宗灭高句丽后,半岛上的国家终于明白自己无论多么强大,其力量都不足和中原王朝抗衡,故而他们便选择了继续称臣的策略,不管中原政权如何变化,来的都是爷、我都小心侍奉。

甚至在明朝末年,还发生了李氏朝鲜共同向明朝及明朝的死对头后金称臣的情况。所谓抬手不打笑脸人,既然这个小弟这么听话,而且又没有什么资源,也不会对国防安全造成威胁,因此中原王朝也就彻底没有了征服半岛的动机。

作者:林森 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

〔1〕张士尊 《辽泽:影响东北南部历史的重要地理因素》

〔2〕屈德骞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事历史卷》

〔3〕谭其骧 《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历史大学堂的头像历史大学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