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远方有一场战争正在进行。
当它还未结束的时候,我们获知的信息看似很多,但多多少少都与战争双方的舆论宣传有关,而与真实性有所偏差。
因为,任何时候,信息战都是一场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在这些真真假假的信息背后,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秉持一些基本的理念与坚持:
永远站在正义的一边,不去鼓吹丛林法则。记住两次世界大战亲历者茨威格的一句话:“从未有过像我们这样一代人,道德会从如此高的精神文明堕落到如此低下的地步。”
永远站在和平的一边,不去进行暴力崇拜。记住鲁迅的一句话:“杀人者在毁坏世界,救人者在修补它,而炮灰资格的诸公,却总在恭维杀人者。”
永远站在弱者的一边,战争中的政客各有目的,受伤害的永远是平民。
千万不要美化战争,人类这么多年的努力,是为了走向文明与和平,而不是为了重回野蛮与暴力。
千万不要娱乐化战争,他人真实的悲苦,不是我们隔岸观火开玩笑、抖机灵的素材。
千万不要秀智商下限,以暴露内心的丑恶为荣,把战争中的女性当成口嗨意淫的对象。
罗马帝国哲学家皇帝马克·奥勒留在《沉思录》中说:“宇宙的本性,就是喜欢摧毁现有的事物,然后再创造一个类似的东西出来。”
把“宇宙”换成“战争”,这句话依然成立。
所以我们正在观看的一切,到底是历史的重复?退步?抑或进步?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进入东京的美国记者对两个采访对象表现出异常的兴趣。
一个是挑起太平洋战争的东条英机。
另一个是“东京玫瑰”。
东条英机已成战犯,找到他并不难。但“东京玫瑰”依旧神秘,这个有着纯正美国口音、时时在广播中挑起美军士兵思乡情绪的女人,到底是谁?
一个名叫克拉克·李的美国记者很快确定了他的采访对象——东京广播电台的户栗郁子。
1945年9月1日,克拉克约户栗郁子在东京帝国饭店见面。他带来一份合同,说只要接受采访并签名证实自己是“东京玫瑰”,就可以得到2000美元。
当户栗郁子签名后,克拉克却对她说,她是美国人眼中的叛国贼,报社不可能向叛国者付钱。
▲战后,户栗郁子在日本接受采访。
户栗郁子,1916年出生在美国的一个日本移民家庭。1941年,她从加利福尼亚大学毕业,然后代表她母亲到日本探望生病的姨妈。
未曾想在日本期间,珍珠港事件爆发了。美日开战阻断了户栗郁子的归国之路。她只得滞留日本,由于不懂日语,谋生困难。
为了生存,她找了一份在东京广播电台做打字员的工作。因为她英语地道,被选中成为播音员,听众正是在太平洋诸岛上作战的美国大兵。
当时,日本军方为瓦解美国军人斗志,利用广播宣传大打心理战。女播音员们必须使出浑身解数,勾起美国大兵的乡愁。
这些广播中,有一个普遍的主题,就是使那些士兵们对其留在后方的、孤独的妻子或女朋友们正在家里做什么产生怀疑。女播音员一般会暗示听众:你在外面战斗,而你老婆/女友也在跟隔壁老王战斗呢。
诸如此类,从而瓦解美军的斗志。
▲户栗郁子成为“东京玫瑰”的代言人。
户栗郁子的节目叫“零点时刻”。很明显是一个深夜撩人的节目。她温柔、机智、诙谐、幽默,结果极受美国大兵欢迎,成为他们YY的对象。
她的节目如此受追捧,以至于战后人们把她当成了唯一的“东京玫瑰”。
户栗郁子有艺名,不叫“东京玫瑰”,叫“孤儿安”(太平洋美军自称“孤儿”,指自己被抛弃)。她在节目中总是自报家门:“你最亲爱的敌人,孤儿安。”
事实上,“东京玫瑰”作为具体的人并不存在。它是美军士兵对这些敌国女播音员的“昵称”。这些“昵称”还包括“东京南希”“无线玫瑰”“东条夫人”等。
据说,至少有8名(一说12名)女播音员在东京对美军进行播音。
在战后的审判中,户栗郁子说,她十分珍视和爱护自己的美国籍,对美军播音纯粹迫于日本军部的压力。她说她采取滑稽的播音风格,也是为了尽量降低对美军士兵的心理伤害。
▲户栗郁子(左)。
1949年10月,她还是以叛国罪被判刑,并被剥夺了美国国籍。
然而,有学者指出,户栗郁子真正的罪行是从种族上来说她是一个日本人,而关键问题是战后美国人要对日本复仇。
到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美国人仇日情绪的减弱,户栗郁子的案子被重新定论。1977年,美国总统卡特宣布对她实行无条件特赦,恢复她的美国国籍。
二战期间,轴心国把无线电广播当成了最好的“心战”武器,纷纷开辟广播战场,打造王牌栏目,推出特色播音员。
这里有一个经济背景。二战爆发前夕,美国90%以上的城市家庭和大约70%的乡村家庭都拥有收音机。在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收音机的普及率也非常高。法西斯德国政府为了提高收听率,通过给予收音机生产商补贴的方式生产了大量的廉价收音机,供其宣传之用。
收音机的普及,俨然已成家庭中不可或缺的家当。收听无线广播,则是西方家庭最重要的娱乐消遣活动。这种普及流行程度,就跟我们现在迷恋智能手机一样。
德意日轴心国最早从这一流行现象看到了战争宣传的机会。
在太平洋战场,有“东京玫瑰”。在欧洲战场,则有“哈哈勋爵”。
纳粹德国宣传部长戈培尔根据不同特点,把世界分为6个广播区,进行有针对性的广播,广泛实施宣传心理战。其中,“哈哈勋爵”堪称其得意之作。
▲戈培尔。
跟“东京玫瑰”一样,“哈哈勋爵”也是一个绰号,是对德国电台英语新闻节目中几名播音员的统称。
最著名的“哈哈勋爵”是威廉·乔伊斯(William Joyce)。乔伊斯1939年9月应聘为德国汉堡电台的新闻播音员,之后带着他特殊的浓重鼻音,在名为《德国来电》的英语新闻节目中担任主播长达六年之久。许多英国人认为,“哈哈勋爵”就是乔伊斯。
《德国来电》是纳粹德国宣传部在战争时期重点推出的大型宣传节目,用近30种语言对外广播,内容以新闻播报和爵士乐为主。该节目先是播报新闻,接着是谈话,后来又增加了评论,目的是用真假莫辩的消息和带有威胁意味的各种评论,瓦解美、澳、英和加拿大部队的斗志,扰乱后方听众的心情。这个节目到1945年4月30日英军进入柏林后才停止播音。
根据英国信息部对“哈哈勋爵”听众情况的调查,截至1940年1月,英国有六分之一的成人听众,也就是约600万人是乔伊斯的定期老听众;有一半或者说1800万人是他的不定期听众;只有三分之一的人口从未听过他的节目。而当时英国广播公司(BBC)的固定听众也不过2300万人。
▲在1924年的一场斗殴中,乔伊斯右侧脸颊被剃刀割伤,留下一道醒目的疤痕。
跟户栗郁子不一样,乔伊斯是主动靠拢,成为纳粹德国的洗脑工具。
早在青少年时期,乔伊斯就是法西斯主义的拥趸。1932年,他加入英国法西斯联盟。那一年,他26岁,是两个孩子的父亲,还是伦敦大学的在读博士生。
次年,乔伊斯离开学校,理由是需要在英国法西斯联盟全职上班。
他毫不掩饰自己对希特勒的赞美,以及对犹太人的厌恶。1939年8月,他潜往柏林,随后开始服务于纳粹德国对外广播部。
他在节目中吹捧德国的战绩,攻击丘吉尔和犹太人。
吊诡的是,他带有浓重鼻音的播音风格受到了英国人的欢迎,成为当时的“网红”。
德国战败后,乔伊斯被捕。伦敦中央刑事法院在1945年9月以叛国罪判处他死刑。
同盟国也意识到了舆论宣传在战争中的能量。艾森豪威尔说过:“在宣传上花费1美元,可以达到国防上花费5美元的效果。”
但盟军方面更加注重对内宣传。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以及戴高乐,个个都是广播演讲冠军,调动国民的战争热情,效果杠杠的。
法国沦陷两天后,戴高乐两次通过BBC号召法国人民起来抵抗。此后,他基本上每周都要到BBC演讲,通过电波激发法国人的斗志。可以说,没有广播,就没有他领导的自由法国抵抗运动。
▲戴高乐在BBC做广播演讲。
但在对敌宣传方面,盟军则乏善可陈。
珍珠港事件后,日本广播对菲律宾展开了一连串的宣传。麦克阿瑟于是紧急要求美国的广播节目与东京电台对抗。位于旧金山的一家电台试图播出节目,很快被日本电台干扰。显然,美国还没有设备可以胜任此项工作。最后,美国政府借了三台位于西海岸的曾用于电话通讯的发射机,才顺利实现了对菲律宾的广播。
此前,英国也是如此。BBC虽然也庞大的国内听众,但面对“哈哈勋爵”的走红,他们一开始的反应是懵圈的。他们的反击就是开辟专门的节目,用于调侃和批判“哈哈勋爵”。
苏联凭借技术优势,在对外广播上才算有了一些意想不到的亮点。他们的做法是切入敌台“搞舆论破坏”,混淆视听。苏联人将大功率电台的频率与德国电台的频率调为一致,相当于设置了可以同时广播的分台。这样就可以在德国人进行广播的时候,随时插播自己的广播。
当柏林的法西斯电台播音员读到“苏联军队已经向第聂伯河以东慌忙败退”时,忽然出现一个声音:“撒谎!无耻之极的撒谎!”
当播音员读到“德军已经取得新的胜利”时,这个声音再次浮现:“哈哈,是在坟墓里吧!”
盟军后来如法炮制轴心国的广播宣传手法,将对敌广播当作一种心理战。
盟军曾用大功率电台向意大利进行了长达17个月的“电波轰炸”,广播的内容有真有假,但主要是宣传意大利军队如何受德军利用,如何被德军当成炮灰等内容,通过这种方式加深德意两国合作的裂痕,据说效果还不错。
英国执行一个叫“黑色宣传”的计划,创建多个假冒的德国电台,播音内容将色情、反纳粹以及关于战争和后方生活的真实情况混合在一起,让听众欲罢不能,从而消解德国人的意志。
美国在太平洋战场学习“东京玫瑰”的做法,专门录制了大量日本民歌和童谣,每天不间断地对日军士兵播放靡靡之音,激起他们的思乡之情,进而逐步瓦解他们的斗志。
从某种意义上说,二战是在电波中达到交战高峰,也是在电波中落下帷幕的。
▲日本裕仁天皇通过广播宣读投降诏书。
1945年8月15日中午,裕仁天皇向日本全国广播了接受波茨坦公告、实行无条件投降的“终战诏书”,电波第一时间传到了海外。扬声器一遍遍地播放着这个被日本国民奉为天照大神后裔的命令:放下武器,接受投降。
历史在这里对日本人开了个玩笑:擅长广播宣传战、建有“东京玫瑰”播音员队伍的日本,最终在广播中宣告了他们的失败。
而70多年后的现在,我们在俄乌的战争中,同样看到了一场隐蔽的舆论宣传战。只是阵地由广播电台换成了触达性更强的互联网。难怪有人说:按照乌克兰的消息,现在应该已经反攻到莫斯科了;按照俄罗斯的消息,现在应该已经在维持基辅的秩序了。
读史明智,此刻,在纷繁复杂的战报信息中,历史更值得回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