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有言:“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南京的城墙是这座城市的标志和名片,无论你行走在南京城的东南西北,都可以看到巍峨城墙的影子,都能感受到明朝在这座城市留下的印迹。而当你漫步在城墙上,会让你有居高临下的感觉,就像站在小小的山头上一样,可以俯瞰四下里的风光,城里人烟辐辏,街巷纵横,城外湖光山色,田园阡陌一览无余,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来的神秘感。如今,用规制统一的城砖砌就的城墙,早已写满沧桑,显得斑驳而古老,这一块块城砖背后离不开古代南京人优秀的创造精神,离不开现代南京人的保护意识。南京明城墙的发展史犹如一组凝固的乐章,奏响在南京城市的发展中。
穿越风雨:
600余年,无法冲刷的历史奇迹
南京明城墙在经历了600年的风雨冲刷后,如今依然有着三分之二残破的老迈身躯挺立在山水林壑之间。历经十朝都会,有二十多位帝王曾经深情地眷顾这块龙脉虎地,在时间上和空间里,一代一代地在它的土地上做建筑的层垒,修复再重建,周而复始,成就了古都南京城墙的建筑实体。
清代有个作家叫吴敬梓,他曾在南京的秦淮河畔生活过多年,对南京的人文历史十分熟悉,他在《儒林外史》中这样写道:“这南京乃是太祖皇帝建都的所在,里城门十三,外城门十八,穿城四十里,沿城一转足有一百二十多里”,很清楚地记述了南京城墙的来历和规模。
南京明城墙是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的产物,东连石头城,南贯秦淮河,北带玄武湖,并将历代修筑的城垣都囊括在其中,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建造在江南的统一全国的都城城墙,可谓是继中国秦长城之后的又一历史奇观。公元1368年,朱元璋采纳了学士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耗时21年之久,修筑了蜿蜒盘桓达35.3公里,南京历史上最具规模的城墙,史称明城墙。
岁月之痕:
融山水城林的美丽过往
城墙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的发展。当我们的前人为着生存发展的需要,在自己生聚养息地域的边缘,堆起第一抔黄土,耸起第一道高墙的时候,有意无意中他们就落下了华夏人类社会文明进程极其重要的一笔,那就是自此勾勒凸现出人类社会结构的两大范畴——城市和乡村的轮廓以及分野。城墙之内是城市,城墙之外是乡村。以当年南京明城墙所括的城市看,南京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座城市,因此明城墙当然成为世界上最大、最长的一座古代城垣。
城走国,墙走方。中国历代城墙都呈“国”字状,方方正正。这个传统却在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这儿走成了“自由化”。有道是“得山川之利,空江湖之势”,南京明城墙的总体布局一举摈弃了方正规矩的古代都城型制,而大胆地利用丘岗筑城墙,利用河湖为城河,融山水城林为“墙”所用,成为一座极具创新意义和美学价值的城墙精品。
情感走廊:
永不“老去”的关注目光
“再坚固的城墙也经不起人为的破坏,数百年的沧桑,南京城的宫城、皇城、外廓三圈城墙已毁坏殆尽,惟有剩下内城墙30余公里。尽管千疮百孔,大体依然屹立。”一处遗产能否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周围环境氛围很重要。尤其是明城墙这样的个体,明城墙作为老城的外围景观,其地位的提升不能仅依靠保护墙体,规划明城墙风光带,还需要整个城市风貌的和谐统一。
城门定义着街道,街道规定着城市的布局。历经漫长历史,南京城门、街道旁的很多古建筑都被现代高楼所取代,但好在它的走向从没改变,非常难得。我们研究城墙,申报文化遗产,树立更好的城市和旅游形象,都不应该是最终的目的,而是为了保护城墙,守住这份历史遗存,和在岁月的见证中不会褪去的那种情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