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桩被封神的婚姻,影响千年

贞观八年(634年),一队奇装异服的人马带着金银宝物,从青藏高原来到长安。

来者是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来向唐朝求婚的使节。

面对从雪域高原远道而来的客人,唐太宗却拒绝了松赞干布的请求。这可能是因为吐蕃此前“未通于中国”,唐太宗对发源于雅砻河谷的他们知之甚少。

学者林冠群用一个比喻来形容唐蕃之间最初的交往:吐蕃,好比是李唐摆出的一场盛宴中的不速之客,唐朝已经安排好了客人的座次,诸如突厥、回纥、于阗、高昌、契丹、奚、高句丽、新罗、百济、吐谷浑等,均已就坐,但陌生的吐蕃还没有被安排座次。

作为请客的主人,大唐该怎样安排这位不请自来的“客人”?

一桩被封神的婚姻,影响千年

01

01

贞观年间,吐蕃的赞普名叫松赞干布。“赞普”一词,是吐蕃人对其首领的称呼。

松赞干布所属的悉补野部,此前已经传了32任赞普,由于史料阙如,这一部族没有引起唐朝的关注。

悉补野部发源于雅鲁藏布江南岸的雅砻河谷(今西藏山南),这一带分布着大大小小、互不统属的部族和邦国。公元6世纪后,悉补野部异军突起,不断吞并周边部落。到7世纪初,松赞干布统治悉补野部,继承先人事业,基本完成了青藏高原的统一大业,吐蕃王朝由此建立。

史载,松赞干布弱冠嗣位,“性骁武,多英略,邻国皆宾伏之”。统一吐蕃各部后,松赞干布为巩固王位,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如惩治旧贵族、提拔禄东赞(噶尔·东赞)等贤臣,并将都城迁到地处拉萨河下游的逻些(今西藏拉萨),在红山上建起雄伟的宫殿。

吐蕃成为高原霸主后,松赞干布将目光投向了东方。

唐太宗在位时,以开放的民族政策和强大的军事实力处理与周边各族的关系,他有一句名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对于仇视敌对的部族,唐军虽远必诛,用攻伐使其臣属,而对于友好相处的各族,唐朝多进行羁縻、安抚,有时候,和亲也是一种方法,如突厥、吐谷浑都迎娶过唐朝的公主。

但是,唐太宗对和亲的对象比较挑剔。有一次,西突厥派人请求和亲,唐太宗以其部族内乱为由拒绝,说:“汝国方乱,君臣未定,何得言婚。”

贞观八年,松赞干布第一次求婚时,纵使他的使节将其敬仰之情表达得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唐太宗也表示拒绝。唐太宗像极了现在相亲市场上难搞定的老丈人,在他看来,松赞干布来路不明,无异于骑着摩托满街跑的“黄毛”。

一心想要做女婿的松赞干布,只好采取极端手段,在唐太宗面前刷一刷存在感。

02

02

吐蕃被拒婚的4年后,贞观十二年(638年),松赞干布继续推行武力扩张政策,将触手伸向位于吐谷浑盘踞的青海地区。

此时,吐谷浑的实力已经大不如前,而吐蕃“蚕食它国,土宇广大,胜兵数十万”。于是,吐蕃此次用兵十分顺利,在青海大败势力衰落的吐谷浑,“尽取其赀畜”,随后又转向东南,接连击败党项、白兰诸羌。

八月,松赞干布率领20万大军入寇唐朝西南边城松州(今四川松潘县),在甘松岭一带与唐军对峙。眼看吐蕃来势汹汹,此前归附唐朝的部分羌人豪酋带着部众投降了吐蕃。

两唐书和《资治通鉴》等史书认为,松赞干布之所以和唐朝撕破脸,是为了报复此前被拒婚之事。

行军时,松赞干布对左右说:“公主不至,我且深入。”

然而,唐太宗可不是吃素的。

听闻吐蕃大军压境,唐太宗立即派侯君集、执失思力、牛进达、刘兰率领步骑5万,分四路驰援松州。

猛将牛进达一马当先,率领先锋部队抵达松州城下。九月,牛进达率军对吐蕃军营发动夜袭,一战杀敌千余人。

经过短暂交锋,吐蕃人打不过就跑,松赞干布得知唐朝大军已至,遂下令退兵。此前,吐蕃内部已经出现了反战的声音,吐蕃大臣反对松赞干布的军事扩张政策,“谏不听而自缢者凡八辈”。

于是,松州之战后,松赞干布不得不向唐朝求和,派遣使者前往长安请罪,并再次请求迎娶公主。唐太宗同意停战,也记住了松赞干布这个名字。

一桩被封神的婚姻,影响千年

03

03

贞观十四年(640年)十月,松赞干布派“大论”(即宰相)禄东赞为“定婚使”,携带五千两金和数百件珍宝为聘礼,来到长安朝见唐太宗。

这是松赞干布第二次向唐朝请婚。

为了促成婚事,禄东赞自愿留在长安当人质,表明吐蕃请婚的诚意。唐太宗一看这个吐蕃人很有才干,就给他封了个右卫大将军的职衔。

唐太宗十分赏识禄东赞,想把琅邪公主的外孙女段氏嫁给他。禄东赞表示婉拒,说:“臣在吐蕃已经有妻子,父母所聘,不可抛弃,况且我家赞普还未娶到公主,陪臣怎么敢先娶。”看来,禄东赞到长安帮自家主子求婚,还差点儿让自己相亲成功。

传说,禄东赞来朝时,吐谷浑、契丹、回纥、突厥各部的使者也在长安,纷纷向唐朝请婚。唐太宗便给各部族使者出了4个难题,谁能全部答对,就将公主嫁给他们的首领。

第一关,唐太宗命人取出一块玉佩,玉上有一个细孔,谁能用细线穿起玉佩,就算过关。边疆各族的使臣平时以骑马射猎为生,没干过针线活,对这个毫发丝粟也难穿过的细孔一筹莫展。

这时,禄东赞想到一个办法,他把细线缠在一只蚂蚁上,并在玉上涂点儿糖,然后放蚂蚁在玉上爬。少顷,蚂蚁闻着糖,牵着细线从玉佩上的细孔穿过,禄东赞见状抓起玉佩,给细线打了个结,呈给唐太宗。

第二关,唐太宗命人牵出500匹牝马、500匹幼马,他提出的难题是,将这1000匹马的母子关系分清楚。

禄东赞的解答方式是,先将500匹牝马牵去马槽中喂草,把500匹小马驹关在门外,让它们饿上一阵子,等到栅栏一打开,500匹幼马立刻奔到马槽里,分别到每匹牝马处吃马乳,这样就可以分清了。

第三关,唐太宗让人拿出了一捆看似光滑圆溜的木头,让众人分辨每一根木棍,哪边是头部,哪边是尾部。

这是个科学问题。很多使臣急得焦头烂额,将木棍上下倒置,只有禄东赞提出,要把木头投入水里。结果,木头丢到水中,重的那头下沉,轻的那头浮出水面,如此一来,就能分辨出头尾。

最后一关,唐太宗终于让此次和亲的女主角文成公主亮相,但与她一同出现在使节面前的,还有从民间选拔的300个美女。第四关的难题是,唐太宗要求使者从这些盛装打扮的女子中找出真正的公主。

相传,禄东赞在长安下榻的旅舍刚好有个主妇当过公主的佣人,知道公主平时的妆容、服饰,于是偷偷告诉了禄东赞。禄东赞照着这些特点一一挑选,才从眼前的诸多美女中认出文成公主,从而促成了唐、蕃之间的这门婚事。

唐太宗用四个难题考验禄东赞的故事,可能只是传说,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吐蕃求婚过程的曲折。

一桩被封神的婚姻,影响千年

04

04

《资治通鉴》记载,贞观十四年,“吐蕃赞普遣其相禄东赞献金五千两及珍玩数百,以请婚,上许以文成公主妻之”

在后世口耳相传的文成公主故事中,公主总是以和平使者的形象,毅然踏上和亲之路。

实际上,这位李唐宗室之女,也曾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女。

《西藏王统记》记载,当唐太宗决定将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时,公主哭诉道:“藏地无有佛法,土地贫瘠,道路遥远,难与父母兄弟相见,儿不欲往。”

文成公主可能是一个佛教信徒,起初不愿嫁去尚未盛行佛教的吐蕃,也放不下家乡的土地和亲人。

唐太宗只好劝说公主以国家为重,并为她准备了一份丰厚的嫁妆,有“经史典籍三百六”,大量的绸缎、金、银、玉器,以及中原的饮食、营造、工技、医药、历法、星象著作。

其中,最贵重的宝物,是一尊从印度传过来的释迦牟尼等身像。

《西藏王臣记》说,这是文成公主请求唐太宗赐予的嫁妆。同一时期,松赞干布还迎娶了泥婆罗(今尼泊尔)的尺尊公主,她也从尼婆罗带去了一尊佛像。从此,佛教在藏地生根发芽。

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十五,本该是一家团聚、满城欢腾的上元佳节,身负重任的文成公主却放下对家乡的眷恋,接过历史的使命,从西出长安的安远门出发,踏上漫长的唐蕃古道。这一年,她才17岁。

当时,从长安到逻些的路程共5000多里,往返一趟通常需要8-10个月。

唐太宗诏令同族兄弟、江夏王李道宗持节护送。李道宗不仅在宗室中地位高,还是唐初名将,数年前曾奉命追击吐谷浑,深入河源之地,对这条日后被称为“唐蕃古道”的道路记忆犹新,他将成为这场婚姻的主婚人。此外,送亲的还有一支卫队和一支乐队,以及奶妈、侍女、工匠等。

文成公主一行将会经过青海。行前,唐太宗已经下诏命吐谷浑王在今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大河坝附近为公主修建了一座可供休息的行馆,并在沿途准备车马和食物。

一路上,文成公主留下了很多动人的传说。

相传,唐太宗赐给她一面黄金铸的日月宝镜,从此青海湖东部的赤岭改名日月山;她在青海湖畔流下思念家乡的泪水,化作倒淌河。

据说,藏地的百姓为了欢迎公主,为她创作了一首流传至今的民歌《唉马林儿》,鼓舞她勇敢地往前走,其中一段的歌词大意为:“……不要怕过宽大的草原,那里有一百匹好马欢迎你。不要怕过高大的雪山,有一百头驯良的牦牛欢迎你。不要怕涉深深的大河,有一百只马头船来欢迎你。”

文成公主一行穿过河湟地区连绵的草原后,可以远远地看到,松赞干布在柏海(今鄂陵湖)之畔等待新娘的到来。史载,松赞干布以女婿之礼拜见江夏王李道宗,随后走向衣着华丽的文成公主。大唐公主的服饰礼仪之美,让松赞干布惊叹不已,甚至“俯仰有愧沮之色”。

之后,松赞干布迎接文成公主到逻些,举行隆重的婚礼,总算是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婚后,松赞干布发布命令,说:“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当为公主筑一城,以夸示后代。”

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修建的这座宫室,属于布达拉宫前身的一部分。据《西藏王臣记》记载,松赞干布时,逻些“诸宫堡皆严饰以铃铎佛尘、珍珠宝鬘、缨络流苏,极为华丽,堪与帝释宫殿媲美。王与王妃宫室之间,有银桥、铜桥作为联系。诸宫顶上,竖立锋利刀枪,约一千支,上系风幡,随风飘动”。后来,宫殿遭受雷击、火灾、战乱,仅存一处观世音堂,其余建筑在毁坏的遗迹上重建。

一桩被封神的婚姻,影响千年

05

05

文成公主入蕃后,松赞干布接受了唐朝驸马都尉、西海郡王的封号,并在给唐朝的信中自称为“臣”,又请中原儒生帮他掌管文书、奏章,派遣贵族子弟入朝学《诗》《书》等典籍。

在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影响下,吐蕃“渐慕华风”

结束藏地诸部分立的混乱局面后,松赞干布在吐蕃推行改革,亦时常仿照唐朝制度。

松赞干布将官员分为6等12级,设立“大论”“小论”为宰相,总管政治事务,在《唐蕃会盟碑》中,可以看到吐蕃的宰相都加以“同平章事”的称号,意为参与诏令。有学者认为,“吐蕃政治组织,完全与中国同,试观《唐蕃会盟碑》之吐蕃官号,悉仿中国,可以知之”。

此外,在法律上,松赞干布还制定了“十善法戒”和“十六条作人的法规”,维护统治秩序;在经济上,学习唐朝的均田制,分配公田,设立户口册,管理民户和牲畜,而且派人向唐朝“请蚕种”,学汉地养蚕、缫丝、纺织;在文化上,创制吐蕃文字,使吐蕃走出“结绳齿木”的蒙昧时代。

史载,经过松赞干布的统治后,“西戎之地,吐蕃是强”

松赞干布时时挂念唐朝老丈人,多次遣使入贡,并以强大的兵力为唐朝提供军事支援。

当时,龟兹王对唐朝无礼,且侵凌邻国。唐朝派兵讨伐,并征召吐蕃、铁勒、突厥、吐谷浑等兵一同进军。松赞干布服从调遣,派兵参战。

还有一次,唐朝使者王玄策出使天竺(今印度),恰逢天竺内乱,王玄策仅以30人与乱军周旋,随后退至吐蕃西境,向松赞干布求援,得到吐蕃、泥婆罗的军队协助,攻到中天竺的茶镈和罗城,取得大胜。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唐太宗发兵征高句丽。班师后,松赞干布再次派禄东赞入朝,献给唐太宗一只7尺的“金鹅”,奉上贺表,写道:“圣天子平定四方,日月所照之国,并为臣妾,而高丽恃远,阙于臣礼。天子自领百万,度辽致讨,隳城陷阵,指日凯旋。夷狄才闻陛下发驾,少进之间,已闻归国。雁飞迅越,不及陛下速疾……”

吐蕃的贺表中还说,“奴忝预子胥,喜百常夷”,意思是,我作为唐朝的女婿,庆祝您取得的胜利,比其他各族更加喜出望外。

两年后,唐太宗驾崩,松赞干布作为唐朝女婿,献金银珠宝十五种祭昭陵。他还写信给新君唐高宗的舅舅长孙无忌,说:“天子初即位,如果有不忠之臣,我可以带兵讨伐他们。”

同年(一说650年),仰慕大唐、以“子婿”自居的松赞干布,走到生命的终点。一说死于从泥婆罗传播而来的瘟疫,一说是被仇视佛教的吐蕃本土教派苯教暗杀。

06

06

松赞干布去世时,文成公主只有26岁,她没有淹没在浩如烟海的史册之中,而是留在吐蕃,与跟随她的侍女、工匠,一同将唐朝的冶金、农耕、纺织、建筑、制陶、酿酒、造纸、历法、音乐等技术传入吐蕃。

《吐蕃王朝世系明鉴》说,文成公主在藏地,“使乳变奶酪,从乳取酥油,制成甜食品。以丝工织,以草制绳索,以土作陶器。”现在,西藏山南的农民还会说,“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是公主传授的。

从文成公主入蕃,到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年),唐、蕃无战事。

《新唐书》记载,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近40年,薨于永隆元年(680年)。

近几十年来,随着吐蕃历史文献的发现,有学者从中找到了公主的死因。

据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记载,文成公主在吐蕃时,西域佛国于阗的一批僧人辗转来到此地,由于当时佛教刚刚在吐蕃兴起,僧人们在藏地难以生存,有的被迫还俗,有的饿毙于道中。文成公主得知此事后,请吐蕃赞普修建一座寺庙,来安置这些僧侣。

此后十余年,于阗僧人和周边民户和谐相处,直到有一年,黑痘之症盛行,文成公主不幸感染痘症,因此病逝。吐蕃百姓为文成公主感到悲伤,又对于阗僧人顿起疑心,认为是他们带来了疾病,于是把这些僧人赶跑了。

这是一则记载文成公主死因的史料,从中也可看出文成公主在吐蕃的地位。

正如《文成公主入藏记》对文成公主的评价,她“赢得了汉、藏两个民族的敬仰,成为了不可亵渎的光的女神”

一桩被封神的婚姻,影响千年

07

07

文成公主是唐朝第一位和亲吐蕃的公主,在她去世30年后,唐中宗在位时,又将雍王李守礼之女金城公主远嫁吐蕃第36任赞普尺带珠丹(赤德祖赞)。

金城公主名为李奴奴,一些史书认为,她是吐蕃第37任赞普赤松德赞的生母。

《旧唐书》说:“我衰则彼盛,我盛则彼衰,盛则侵我郊圻,衰则服我声教。”金城公主出嫁之前,吐蕃朝政一度掌握在禄东赞之子论钦陵手中,唐、蕃再度开战,争夺安西等地。权臣论钦陵死后,吐蕃赞普重掌大权,在几次败给唐朝后,就像当年的松赞干布一样,遣使向唐朝求和,献马匹、黄金请婚。

景云元年(710年),金城公主告别长安,沿着当年文成公主的足迹,走上和亲之路,之后在吐蕃生活了30多年,继续推动唐朝与吐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在她的影响下,唐、蕃边境安定了一段时间。吐蕃赞普尺带珠丹在给唐朝皇帝的书信中写道:“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金城公主进藏后,资助僧人入蕃,建寺译经,进一步发展藏地佛教,并向朝廷求得了《礼记》《左传》《文选》等汉文典籍,翻译成吐蕃语。迄今传世的《礼记》《战国策》等敦煌古藏文译本,就是这段历史的有力见证。

开元二十七年(739年),金城公主去世的消息传到长安,唐玄宗为之举哀,辍朝三日。

一桩被封神的婚姻,影响千年

和平发展是唐蕃关系的一个侧面,但唐蕃之间的军事对抗同样不容忽视。

和亲之后,吐蕃也曾多次违背舅甥之盟,与唐军交战,又数次息战言和。安史之乱后,唐朝元气大伤,吐蕃不顾“和同为一家”的甥舅情谊,乘机扩张势力范围,极盛时期一度向南进至喜马拉雅山以南的恒河北岸。

然而,吐蕃连年征战,疲于奔命,在武力扩张的同时也对自身形成反噬。到了公元9世纪,吐蕃内部矛盾激化,分崩离析,跟“舅舅”一样走向衰落。

参考文献:

[唐]吴兢:《贞观政要》,中华书局,2022

[后晋]刘昫:《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2011

张安福:《唐蕃古道:重走文成公主西行路》,广东人民出版社,2020

王启龙:《松赞干布之前的吐蕃历史及其文化》,《西北民族论丛》第十辑,2014

何耀华:《论文成公主入藏》,《云南社会科学》,1998年第1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最爱历史的头像最爱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