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魏大臣杨忠,人到中年还没有儿子。
对于一个有爵位的权贵来说,没有子嗣,也就没有继承人,这很让人头疼。
杨忠35岁那年,他的妻子吕苦桃终于在冯翊般若寺诞下了一名男婴。这个孩子出生后,有个叫智仙的尼姑对杨忠夫人说,这位公子不能像常人那样养育,应该留在寺院中的别馆抚养。
杨忠夫妇中年得子,自然对这个儿子万分疼惜,而北朝佛教兴盛,他们也相信智仙的话,认为孩子托身寺庙,更有可能健康成长。
于是,杨忠的儿子在寺院中度过了童年时光。师父智仙为他起了个威风凛凛的小名,叫“那罗延”,并告诉他:“儿当大贵,从东国来;佛法当灭,由儿兴之。”
那罗延,意为佛教中的金刚力士,一般是手持法器、具有神力的护法神形象。智仙知道,这个将门出身的虎子终将走出寺庙,到广阔的天地建立不世之业。
这个小名“那罗延”的孩子,后来成为终结南北朝乱世、开创“中华第二帝国”的传奇皇帝,他在史书中有另一个响亮的名字——杨坚。
1
杨坚早年不仅有一个叫“那罗延”的小名,还有个鲜卑姓,叫“普六茹”。其父杨忠凭借追随宇文氏的功绩被赐姓普六茹,到北周时官至大司空、柱国大将军,受封为随国公。
杨坚出生于一个鲜卑化的汉人家庭,其出身将在他日后的成长经历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要从杨忠的奋斗史说起。
杨忠本为北魏武川镇军人,《周书》《隋书》等官修正史一般称其为关中大族弘农杨氏的后裔,这个说法是否靠谱有待商榷,但自打杨忠出生时,他们一家就是武川镇的军户。
北魏为抵御柔然等少数民族,依靠阴山屏障,在平城(今山西大同)以北设立六个军镇,其中,武川镇位于今内蒙古武川县西。北魏后期,六镇起义冲击了鲜卑元氏的统治,也让像杨忠这样的武川镇军人卷入到中原的纷争。
杨忠相貌魁梧,武艺超群,身长七尺八寸,在战场上格外勇猛,是一员横刀立马的猛将。史载,有一次,杨忠随宇文泰出外狩猎,遇到一只猛兽,杨忠丝毫不惧,挺身上前,用左臂挟持兽腰,伸出右手拔出兽舌,将猛兽当场制服,其勇武深得宇文泰的赏识。
宇文泰也是武川镇军人出身,他在六镇起义后的乱局中崛起,割据关中,成为西魏权臣,也是后来北周政权的实际奠基人。
当时,宇文泰的帐下聚集了李唐先祖李虎、杨坚老丈人独孤信等六镇出身的猛人。
宇文泰建立由八柱国十二大将军执掌军政的制度,形成以武川镇军人为中心的政治势力,这些家族又通过婚姻关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其中,大司马独孤信的长女是周明帝宇文毓的皇后,而李虎之子李昺(即唐高祖李渊之父)迎娶了独孤信的四女儿。
史学家陈寅恪将这个从西魏、北周一直绵延到隋唐时期的政治集团,称为“关陇集团”。
转眼间,杨坚到了娶妻的年纪。
杨忠的老上司独孤信看中了相貌非常、气度不凡的杨坚(“见高祖有奇表”),于是将第七女独孤伽罗嫁给杨坚为妻。
《隋书》记载,杨坚大婚时,时年14岁的独孤伽罗要他发誓,从此只与她一人相爱,“誓无异生之子”,也就是不能跟其他女人生孩子。杨坚从小在寺庙长大,形成了老成持重的性格,遇到刁蛮的独孤家七小姐,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至少,直到独孤氏去世时,杨坚都信守承诺,甚至不敢轻易地接触其他女子。
但是,小夫妻的恩爱日子很快被朝中激烈的政治斗争打破了。
杨坚结婚后不久,他的老丈人独孤信就遭到北周权臣宇文护的排挤,被逼自尽,独孤家族从朝廷勋贵变成了罪臣之家。
专权跋扈的宇文护带给杨坚一种莫名的危机感。
论关系,宇文护是宇文泰的侄子;论地位,他也是北周的创业功臣。宇文护在西魏、北周建立的过程中屡立大功,宇文泰去世后,他又以大冢宰(总领百官,相当于宰相)的身份,接连辅佐宇文泰的两个儿子周孝闵帝宇文觉、周明帝宇文毓,但没过多久就把这两个堂弟干掉了。
随着宇文护逐渐威胁到北周皇权,他想拉拢关陇集团的其他成员给自己撑腰,于是向杨坚抛出了橄榄枝,有意给杨坚一个美差。宇文护的意思是,小杨啊,你不要不识抬举,跟着我有肉吃。
年轻的杨坚拿不定主意,不知道是否该跟着宇文护站队,就去找他爹杨忠商量。父亲杨忠给他出主意,说:“两姑之间难为妇,汝其勿往!”
俗话说得好,媳妇夹在婆婆和小姑之间,总是不好处理关系,你就让宇文家这两帮人自己折腾,别去凑热闹了。杨坚听从父亲的建议,不参与宇文护的夺权之争,但也因此不受重用,只能当个清闲的小官。
杨忠不愧是在政坛摸爬滚打多年,就在宇文护连杀两个北周皇帝后,北周第三位皇帝周武帝宇文邕即位,不愿再任人宰割,历经多年的蛰伏,宇文邕对堂哥宇文护发起了反击。
宇文邕先是装作老实人的样子,使宇文护麻痹大意,之后,周武帝找机会在宫中设下埋伏,趁宇文护不备,举起玉笏将其击倒,皇帝的亲信们再一拥而上,将这个权臣当场刺死。
这一年,是北周建德元年(572年),宇文护倒台了,北周皇室的天亮了,32岁的杨坚也等来了建功立业的机会。
2
北周武帝宇文邕是个颇有作为的皇帝。
他在位期间,向东攻灭北齐,使中国北方重归一统,向北制衡突厥,解除腹背受敌的隐患,即便是那场利用权力干涉宗教信仰的“灭佛”运动,也是为了振兴北周的国力,所谓“求兵于僧众之间,取地于塔庙之下”。
周武帝“灭佛”时,有个僧人指责他说,陛下依靠皇权来消灭佛家,就不怕下阿鼻地狱吗?
周武帝却坚定地说:“百姓若有人间之福,朕也不辞地狱之苦。”
在进行军事、文化等一系列整顿改革后,北周大有一统天下之势。
然而,命运给了周武帝一个夙愿未尽的结局。北周宣政元年(578年),36岁的周武帝病倒了,他在遗诏中说道:“将欲包举六合,混同文轨。今遘疾大渐,力气稍微,有志不申,以此叹息。”此时,距离隋文帝杨坚统一天下,只有大约十年的时间。
宇文邕与杨坚是同类人,他们都懂得韬光养晦,也都很会玩弄权力。周武帝英年早逝,他留下的政治遗产最终被杨坚继承,而这一过程,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夺权。
由于杨坚此前没有盲目站队宇文护,周武帝亲政后,便决定重用杨坚。
杨忠病逝后,杨坚袭爵为随国公。北周灭齐时,杨坚被委任为右三军总管,之后率领军队平定北齐残余势力,稳定了河北的局势。周武帝还让太子宇文赟(即北周宣帝)纳杨坚和独孤伽罗的长女杨丽华为太子妃,杨坚跟周武帝成了亲家,后来跃居柱国大将军的高位。
有道是,高处不胜寒。杨坚风光后,北周宗室可不爽了。
周武帝的弟弟齐王宇文宪有一次对武帝说:“我看普六茹坚相貌非常,臣每次见到他,总是不自觉地失态。此人恐怕不会久居人下,应该尽早除掉他!”
周武帝对杨坚的印象倒是很不错,不愿以貌取人,对于宇文宪的进言,他只是满不在乎地说了句:“此人只能当一员大将,不必多虑。”
史书说,杨坚面对来自各方的猜疑,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从此更加谨慎小心(“高祖甚惧,深自晦匿”)。
3
在周武帝去世之后即位的是杨坚的女婿,北周宣帝宇文赟。
周宣帝宇文赟从小就在父亲的严厉教导下成长,他还是太子时,只要稍有过失,就会遭到父亲周武帝的鞭打。周武帝要求宇文赟必须学习群臣百官的行为举止,无论寒冬酷暑都不得休息,还让东宫官员注意记录太子的言行举止,每个月汇报一次。听说太子喜欢饮酒,武帝便严禁东宫存放酒浆。
有一次,周武帝语重心长地对宇文赟说:“自古以来,有多少废太子,你以为我就不会另立太子吗?”
在这样的高压环境下,宇文赟也许养成了叛逆的性格,即位后更加肆无忌惮,他爹下葬时,宇文赟不仅没有一丝悲伤的神色,还当众说:“死得太晚了!”之后就去跟后宫的嫔妃们寻欢作乐了。
更奇葩的是,周宣帝竟然连皇帝都不干了,他21岁时就禅位于年幼的长子宇文阐(周静帝),自称为天元皇帝,之后一边作为太上皇继续掌控朝政,一边在全国海选美女充实后宫,活得跟爽文男主似的。
周宣帝为人多疑,群臣之中谁惹怒了他,就有性命之忧,连他素有名望的叔父齐王宇文宪都不能幸免。宇文宪在宗室中辈分高、权势重,周宣帝的亲信便罗织了宇文宪“谋反”的罪名,随后将他骗入宫中,活活勒死。
在周宣帝屡屡诛杀朝臣的恐怖统治下,贵为国丈的杨坚也难免身处险境。
当时,宇文赟仿照胡人的旧俗,册立了五位皇后,其中就包括杨坚的女儿杨丽华。杨丽华性情柔顺,在后宫深得人心,但喜怒无常的周宣帝竟然嫌弃这位贤妻,还说要将她赐死。
杨丽华的母亲独孤伽罗得知此事,赶紧入宫面见皇帝,叩头请求宽恕。周宣帝看到丈母娘磕得头破血流,才让杨皇后免于一死,但是之后每次有一点儿不满,就会威胁杨皇后说,我非把你们家杀尽不可。
周宣帝嘴上放狠话,但还是不得不重用功勋卓著的国丈杨坚。北周仿照古制,设立了“四辅官”,杨坚就是其中之一。后来,周宣帝听从大臣建议,又让杨坚出任扬州总管。
北周灭齐后,割据江东的南陈已然成为其统一天下道路上的首要目标,周宣帝让杨坚离开中央,去当扬州总管,既是为平定南陈做准备,可能也是出于架空杨坚的考虑。
杨坚此番若远离京城,不知要熬到何时才能回来。不料,历史在这一刻发生了惊人的巧合。
大象二年(580年),杨坚被任命为扬州总管,还没来得及走马上任,突然患上了足疾,滞留在京城。不到几日,自称天元皇帝的宇文赟就突发疾病去世。
他临死前口不能言,想要向身边两个近臣刘昉、颜之仪嘱托后事,却说不出话来,这大概是脑溢血之类的疾病。
周宣帝病死前是失语状态,这就给了杨坚可乘之机。
刘昉与其他几名大臣跟杨坚走得很近,他们几个人凑在一块密谋,推举杨坚出来辅佐时年8岁的周静帝主持朝政。周静帝宇文阐是周宣帝宇文赟与另一个皇后朱满月所生,但杨丽华是周宣帝的天元大皇后,从某种意义上说,周静帝也算是杨坚的外孙。
之前逃过一死的杨丽华也在此次政治事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刘昉要矫诏让杨坚辅政时,另一个大臣颜之仪本来不愿意签字,刘昉就让杨丽华出来做主。谁都知道杨丽华肯定支持他爹杨坚,而且人家是皇太后,有她的懿旨在,遗诏就更有权威。
刘昉拟定周宣帝“遗诏”后,杨坚起初还装作“傻白甜”,声称不敢上台辅政,反复推辞。
刘昉急了,说,您想要掌管朝政就立即上任,不要我就自己上了啊!
于是,杨坚凭借刘昉等人拟定的遗诏,为大丞相、假黄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当上了北周的辅政大臣,并设置丞相府,独揽大权。
史书记载,杨坚刚当上大丞相时,还不敢图谋篡位。他找到天文学家庾季才,问他:“我如此平庸弱小,却接受了先帝的顾命嘱托,以现在的天时来看,你觉得该如何是好啊?”
庾季才是个聪明人,他对杨坚说,天道精深微妙,难以用人意观察,何况您怎么能像尧时的贤者许由一样,跑到箕山之下、颍水之阳隐居呢?
杨坚沉默良久。
这时候,夫人独孤伽罗对举棋不定的杨坚说:“大势已定,犹如骑虎难下,你就好自为之吧!”
实际上,这些说杨坚犹豫谦让的记载都未必可信。他历经多年经营,从一个“官二代”走到权力之巅,如今距离帝位只有一步之遥,而此时北方王朝的皇冠,极有可能为一统天下的君主加冕。
杨坚绝对不会放弃这个机会。
此前,正值壮年的周武帝大业未成,中道崩殂。而今,年轻的周宣帝竟也撒手人寰,而且就偏偏死在杨坚即将要离京的前夕,这究竟是酒色伤身,还是另有隐情?历史的真相早已被掩埋,后世只知道,北周宇文氏多年来的经营,最终都是给杨坚做嫁衣。
4
杨坚掌握北周的军政大权后,逐渐露出了攀登皇位的利爪,在他看似仁德的表面下,藏着比女婿周宣帝更加严酷的手段。
杨坚以顾命大臣的身份,对朝廷内外发号施令,不断窃取皇权。
首先,杨坚通过屠杀宗室,削弱北周宇文氏的力量。
在外的赵、陈、越、代、滕等五个藩王,都收到朝廷发来的诏令,来到都城长安。这些藩王大都是周武帝的兄弟,在宗室中很有影响力。
杨坚派人去征召陈王宇文纯时,使者命令陈王左右随从退下,然后大声宣布:“陈王有罪,诏令入朝,左右不可轻举妄动!”陈王的随从都惊呆了,就没有见过这么嚣张的人,都不敢上前营救。
赵、陈、越、代、滕等五个藩王入京不久后,便被杨坚以谋反的罪名处死,其子孙也一同被杀,受牵连者不计其数。
杨坚辅政期间,杀害了许多宇文皇室的成员,以至于杨坚本人都对长安产生心理阴影,总以为“宫内多妖异”。作为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杨坚还是深信因果报应的说法,他后来下令营建新都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想要淡忘这段血腥的历史,远离这座沾满鲜血的宫殿。
之后,杨坚对反对他的地方大员进行镇压,于是有了平定三方之战。
当时,北周任命尉迟迥为相州总管(治所在今河北临漳县),管辖北齐故地,拥有兵众数十万。
尉迟迥的先祖本为北魏贵族,而他本人还是宇文泰的外甥,现在杨坚要对舅舅家的江山图谋不轨,尉迟迥肯定不答应。杨坚上位后,本来想派另一个老臣韦孝宽到邺城,取代尉迟迥为相州总管,把尉迟迥拉下马。尉迟迥也不傻,立马举兵叛变,幸好提前得知消息的韦孝宽没有急匆匆赶往相州,不然这位北周名将就要遭老罪了。
尉迟迥起兵后,郧州(在今湖北省)总管司马消难、益州(在今四川省)总管王谦先后起兵响应尉迟迥,反对杨坚专政。
三方之乱来势汹汹,打着勤王的旗号,兵力加起来比朝廷军队还多,且对关中形成包围之势,如果联合进军,完全有可能攻破中央军的防线,但三方前期准备不足,起兵后各自为战,终究难成大事。
原本要去相州赴任的老将韦孝宽摇身一变,成了平叛功臣,率领大军东征尉迟迥。两军对峙时,韦孝宽的手下暗中向杨坚报告说,军中有三名将领私下接受了尉迟迥馈赠的黄金,军中人心不安。
杨坚对此深为忧虑,其他大臣也建议他临阵换将,只有谋臣李德林进言道:“大丞相与诸位将军都是国家官员,没有上下服从的君臣关系,您现在挟天子以令诸侯,才能控驭他们。若派其他将领去前线,难以知道他们的腹心;收取尉迟迥贿赂一事,也真假难辨。如今一旦撤换他们,他们或许会畏罪潜逃,如果要逮捕他们,郧国公(韦孝宽)以下诸将必定人人自危。这会重蹈当年燕国以骑劫替换乐毅、赵国以赵括代替廉颇的覆辙。依我之见,不如派一个信得过的人到前线探明虚实,稳住军心。”
于是,杨坚沉住气,没有彻查军中贪腐的事情,而是派亲信高颎前去监督诸军,一举稳定了局势。此后,韦孝宽的军队成功攻破尉迟迥的大本营邺城。
不到两个月,三方的武装反抗就被杨坚及其手下将领各个击破。尉迟迥走投无路,被迫自杀,司马消难失败后逃到南朝,王谦兵败被处死。至此,杨坚已经牢牢掌控北周政局,拥有了代周自立的一切条件,此时距离周宣帝去世还不到一年。
公元581年,激烈的反抗归于沉寂,新的统治者已经摩拳擦掌。杨坚命人为周静帝起草退位诏书,举行禅位仪式,正式登上帝位。
杨坚根据自己在北周时的爵位确定国号,但觉得“随”字带个走字旁,有种溜走的意思,不太吉利,便改随为隋。同时,杨坚也没有放下对宇文皇室的追杀,周静帝宇文阐禅位后不久,就被杨坚派人暗杀,终年仅九岁。
这一年,杨坚改元“开皇”,宣布大赦天下,迎来一个被称为“开皇之治”的盛世。
隋文帝杨坚为新政权颁布了施政方针:“易周氏(北周)官仪,依汉魏之旧。”
北周实行的“六官之制”等制度虽说是仿照周礼,实际上也带有少数民族政权分权施政的遗留。杨坚要建立的“汉魏之旧”,并非恢复南北朝之前的制度,而是结合此前北周、北齐,乃至南朝的政治体制,恢复中华传统的皇帝制度。
为此,杨坚锐意改革,改“六官之制”为三省六部制,更有利于中央集权;看到“天下州郡过多”的弊端,他又精简地方行政机构,整顿官场风气;为了改革北周“刑政苛酷”的旧制,杨坚命大臣修订《开皇律》,奠定了隋唐法典的基础;杨坚还对其家族赖以兴盛的府兵制进行改革,使府兵实现从六镇鲜卑、关陇豪右的部曲到兵农合一的转变,与均田制相辅相成。
隋朝建立,使魏晋南北朝三四百年来“汉胡互化,以汉为主”的民族融合走向圆满。
新生的隋朝,与之后的唐朝,并称为“隋唐帝国”,也被一些学者称为“中华第二帝国”,与此前的秦汉帝国相提并论。
5
南北统一,势在必行。
杨坚先从夹在南北之间的后梁政权着手。后梁,又称西梁,是南梁侯景之乱后,萧梁后代在西魏扶持下,于长江中游的江陵建立的小朝廷,当时已成隋朝的附庸。
开皇七年(587年),杨坚命后梁国主萧琮北上,随后命大臣出兵南下占领后梁的土地。
后梁主萧琮自知不是隋朝的对手,早早认怂,但他的叔父萧岩是个硬茬,宁死不愿投降隋朝,于是等后梁主北上后,萧岩前往投奔南陈,后梁的臣民担心隋朝接管地盘后会实行苛政,也吓坏了,于是,后梁文武百官及百姓10万人跟着萧岩跑到南陈,留给隋朝一座空城。
这让隋朝大军有了南下的借口。
杨坚对大臣高颎说:“我身为天下百姓的父母,难道会因为一水之隔就束缚手脚,不去拯救江南的黎民百姓吗?”出色的演帝,就连发兵都要演场戏。
开皇八年(588年),隋文帝杨坚下令隋军兵分三路,大举南征,以晋王杨广、秦王杨俊、清河公杨素分别为三路行军元帅。这三个人,前两位是杨坚的儿子,当时都十分年轻,代表隋朝皇室树立威信,而杨素是隋朝的新贵,多次向杨坚献伐陈之策。
在这场战争中,还有两个猛人不得不提,那就是贺若弼与韩擒虎。
贺若弼出身武将世家,对自己的本领十分自信。晋王杨广有次问贺若弼,隋军名将杨素、韩擒虎、史万岁三人,谁才是真正的大将。贺若弼说,他们仨都不是,我才是殿下要选择的那个人。
贺若弼的父亲贺若敦生前多次与南陈交战,最大的遗愿就是灭南陈,曾留下遗言:“吾必欲平江南,然此心不果,汝当成吾志。”这个愿望后来果然由贺若弼实现了。
韩擒虎也是个猛将,据说他本名韩擒豹,因为年少时生擒过一头猛虎,就给自己改名叫韩擒虎。韩擒虎在战场上勇猛粗犷,平时却喜欢读经史百家之书,有种“反差萌”,堪称文武双全。
在这样一帮能臣猛将的率领下,隋朝大军浩浩荡荡地越过长江。
自汉末以来的四百年大乱世,在一幕滑稽剧中落下帷幕。
开皇九年(589年)正月,当贺若弼、韩擒虎的先锋部队横渡长江时,南陈后主陈叔宝还沉醉于声色之中。史载,那日天降大雾,目光所至都是一片朦胧,让人昏昏欲睡,仿佛末日来临前的景象。
听闻韩擒虎攻破建康(今江苏南京)的朱雀门,陈后主已经来不及逃走。他与心爱的张贵妃、孔贵嫔抱在一起,躲在了井里。
反而是太子陈深保留了南朝皇室的尊严,15岁的他端坐在座位上,等隋军杀到面前,神色自若地说:“诸位远道而来,不会疲惫吗?”
四百年乱世,风水几番轮转,多少能人辈出,多少生灵涂炭。对于这个衰败的时局,当时的天下百姓,也累了、倦了。
隋军攻入宫中,从井里拉起了陈后主和他的爱妃们。
一个混乱的旧时代宣告终结,一个华丽的新时代即将到来。
参考文献:
[唐]令狐德棻:《周书》,中华书局,1971年
[唐]魏徵:《隋书》,中华书局,1997年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2011年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