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三百年:从被灭门,到被灭国

赵氏家族的末日即将来临。

赵盾死后,儿子赵朔继承赵家产业。多年来,凭借着赵衰、赵盾父子辅佐晋君开创霸业之功,老赵家权势早已如日中天,功高盖主。

对此,晋景公十分担心,赵盾刚咽气,他就开始谋划如何打击赵家势力。

赵氏三百年:从被灭门,到被灭国

恰在此时,刚刚诞下一子、在宫里养身子的赵朔夫人——晋景公的姑姑庄姬因怨恨俩小叔子告发自己与人有染,向晋景公诬告他俩有不臣之心。

晋景公随即询问了身边两个备受宠信的大夫栾书、郤锜,结果两人都以“莫须有”为名,请晋景公早做准备。

于是,晋景公决定发动突然袭击,将赵括、赵同两家灭族。不过,令庄姬没想到的是,杀红了眼的晋景公顺手也灭了自己的老公赵朔,并下令族灭赵氏。危难时刻,追悔莫及的庄姬别无他法,只得求助于赵氏家臣程婴、杵臼,以保全赵氏最后一条血脉。

在程婴、杵臼俩人“偷梁换柱”下,赵家最后的种子、赵氏孤儿——赵武得以存活。史称“下宫之难”。

赵氏家族惨遭灭门之后,晋景公将原先封赠给赵家的封地要了回来,重新赏给了宗室,以壮大自家势力。

这时,有一个出身公族、目睹了惨案发生全过程的卿大夫韩厥(韩国先祖),跑出来说了一番公道话:“以赵衰的功勋、以赵盾的忠诚,在晋国竟然没有继承他们爵位的后人,今后为国家做好事的人谁不害怕?”

晋景公眼见“弱赵强晋”的目标达成后,便顺水推舟答应了韩厥的请求,以庄姬之子赵武奉朔赵氏,续嬴姓之嗣。

赵氏三百年:从被灭门,到被灭国

▲电影《赵氏孤儿》剧照。

赵氏三百年:从被灭门,到被灭国

晋景公薨后,其子晋厉公登基。

自赵氏被打趴了以后,晋国国政转由有公族背景的栾氏、郤氏相继把持。为了重夺当政大权,晋厉公有意扶植赵武,打击栾、郤。随后,赵武挟历代国君的信任,在晋国大展身手。

对内,他以温和、忠信、礼义、谨慎的态度对待晋国公卿,为自己以及赵氏家族博得好名声,并借此韬光养晦,积蓄实力。对外,他通过“弭兵之盟”让晋国继续维持着春秋霸主的地位。同时,他一手开创“客卿”制度,为晋国选贤举能、招贤纳士,充盈晋国人才库。后世的《韩非子》记载称,赵武一生为晋国推荐了40多位贤臣,且从没有以权谋私,从未将他们收作己用。

在他的治理下,晋国成了春秋时期诸国政客、名士的“避难所”。子产、季札等名士纷纷访晋,老子、孔子等百家争鸣,春秋时期迎来了相对和平的年代。

赵武死后,历赵景叔,至赵简子时,赵氏家族权势比起赵盾时期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史载,赵简子“名为大夫,实擅晋权”。

由于晋国自晋文公起实行“三军”制度,设上、中、下三军将、佐,以中军将为正卿,执政晋国,将、佐头衔可世袭,形成晋国政治体系内的“六卿”。“六卿”在自家封地内皆励精图治,致力改革,势力越来越强大。至赵简子当政时,晋国已形成以赵、魏、韩、范、中行、智六家相继把持朝政的局面,公族势弱。

利用手中的权力,赵简子开始扩张赵家势力,增强赵氏政治影响力。当年,他祖父赵武不拘一格降人才,为晋国收拢了一大批知识分子。这种方式,让赵简子发挥得淋漓尽致。据《吕氏春秋》记载,某次,其手下一名叫胥渠的臣子半夜叩门求见赵简子,称自己身患重病,需赵简子家里那两头白骡的肝才可救治。赵简子二话不说,牵出自己心爱的骡子,取肝做药。时人皆认为其被胥渠戏耍,然赵简子回应:“杀畜以活人,不亦仁乎?”

只不过,在收纳人才上,他不再像祖父那样大公无私,而是利用招贤纳士的机会,充实自家。

随着实力的上升,在范献子的支持下,公元前513年冬,赵简子命人铸造铁鼎,并在鼎上铸范宣子所作刑书,公之于众。这是中国法制史上的一大进步,它打破了统治阶级专断刑律,任意处置和剥夺百姓权利的不合理局面,在打破旧的政治格局、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意义不可低估。

不过,鼎毕竟乃国之重器,身为臣子的赵简子公然铸鼎,大有挑战君王宗法之意。因此,此事遭到了同时代孔子的严厉驳斥。孔子认为,此刑法打破了原先晋国实行的世卿世禄制度,强化了卿大夫家族的实力,颁布此法必将导致晋国灭亡。

果不其然,依靠刑鼎的加持,六卿势力越来越大。为了早日独吞晋国,六卿之间斗争加剧,中行氏、范氏甚至采取联姻的方式,结成同盟,共同进退。

公元前497年,因为在对卫国进贡的500户平民的安置问题上有分歧,赵简子杀了自己的同族、邯郸大夫赵午,而赵午是中行家族族长的外甥。于是中行氏、范氏和赵午的家人一同发兵晋阳(今山西太原)攻打赵简子,企图吞并赵氏封地。

但六卿之一的智氏想让自己的爱臣梁婴父为卿取代中行寅,再加上魏氏、韩氏也和中行氏、范氏不和,于是这三家在未得到国君命令之前,即擅自率兵加入了战斗。

中行氏和范氏最终战败,只得逃到齐国。赵、韩、魏、智四家趁机瓜分了中行氏、范氏的地盘。自此,晋国六卿变成了四卿。

四卿局面形成后,获益最大的无疑是半路杀出的智氏。在四家分地盘时,智氏封地扩张得尤为迅猛。原先四卿实力对等的局面,很快变成了“一超三强”。

赵氏三百年:从被灭门,到被灭国

▲春秋晋国版图。图源/中国历史地图集

赵氏三百年:从被灭门,到被灭国

赵简子去世后,赵襄子继承了赵氏家主之位,四卿争霸局面变得更加不好收拾。

彼时,晋国主政大夫为四卿中的智瑤。眼看自家地盘越来越大,智瑤野心逐渐膨胀。他的代晋之心越发不得安宁。

当时,晋国内部因为卿大夫世家连年内斗,实力严重受损。而一直被视为蛮夷的越国勾践,凭借吴越之战的胜利,成为新一代“春秋霸主”。智瑤决定以此为借口,伸手向其他三家要钱要土地,振兴晋国。但三家大夫都担心失去土地后,自家的实力会下降,万一被智氏趁机吞并了,得不偿失。因此,赵、韩、魏三家从心理上都抗拒献出封邑,但是三家各有各的算盘,韩氏和魏氏最终还是惧怕智氏打击报复,乖乖献出了自家土地和人丁。

只有赵襄子拒不受命。

智瑤大怒,点齐自家兵马,叫上韩、魏两家准备一起去赵家“抢地盘”。然而,由于智瑤一直看不起韩、魏两家,且时刻想着分完赵氏领地后,转头收拾韩、魏两家。因此,当韩、魏两家被赵襄子派出的谋士张孟谈以“唇亡齿寒”的道理说服之后,随即阵前倒戈,帮助赵氏击败智氏,反过来瓜分了智氏的全部土地。

经此大变,已经很久没有插手政务的晋国公族终于忍无可忍。晋出公大怒,但碍于自己大权旁落,只好请齐、鲁两国出兵讨伐赵、韩、魏三家,企图博回一城。

但以赵氏为首的三家动手更快,直接发兵攻破晋国都城绛都(今山西临汾),晋出公被迫走上流亡之路。随后,“三卿”另立新的晋侯,是为晋哀公。自此,晋国名存实亡。

公元前403年,赵、韩、魏三家向周天子求封诸侯。此时,周天子的权威就跟晋国的哀公差不多,尽管他同情晋哀公,但还是很识相地将三家册封为诸侯,默认赵、韩、魏瓜分晋国全部领土,只让晋国国君统治绛都和曲沃。

公元前376年,赵、韩、魏三家最终还是选择吞并了晋国余下领土,结束晋国统治。一个新的争霸时代——战国,开始了。

分晋之后,三家最先进入改革的是魏国。在魏文侯的全力支持下,李悝率先实行新政,鼓励农民精耕细作,废除贵族特权,颁布成文法典,使得魏国脱颖而出,成为三家中最早崛起的国家。

而东方大国齐国,邹忌借讲琴谈治国方法,说服了齐威王,得到重用。在齐国广招人才,发展生产,操练兵马,齐国逐渐富强起来。随后,军事家孙膑率领齐国精锐部队一举击败了庞涓率领的魏武卒,称霸东方。

哪怕是一向被各国瞧不起、偏安西陲的秦国,也在秦献公、秦孝公的治理之下,击败长期侵扰自己的西戎部落,形成强大的国力。

而三家分晋后的赵国,却一直处于继承人矛盾的问题上,内耗国力。赵襄子死后,赵家当主的位置赵襄子并没有留给自己的儿子,而是遵照其父赵简子以“能者居之”为原则,选择了更有才能的侄孙赵浣为自己的继承人。但此举遭到了家族内部的反对,从赵襄子的弟弟赵桓子起,赵氏内部至少因为国君之位,出现过四次的流血政变。

直到赵雍的出现,赵国才意识到自己落后诸国许久,是时候崛起了。

赵氏三百年:从被灭门,到被灭国

▲赵武灵王剧照。图源/纪录片截屏

赵氏三百年:从被灭门,到被灭国

赵雍即赵武灵王,是赵国的第六代君主。公元前326年,时年15岁的赵雍即位。

彼时赵国经过五代君主的经营,留给他的是一个内忧外患的国家。在各国均致力改革图强的背景下,赵雍手里的赵国,北有匈奴虎视眈眈,东边与日后拿下齐国七十余座城池的燕国接壤,面前还有一个“国中国”中山——作为牵制赵国势力扩张的中山国,在齐、燕两国的资助下,时不时骚扰一下赵国。

危机面前,要么灭国,要么改革。但很显然,赵国所占地盘并不具备经济改革的先天优势,当时赵国的国土范围大致位于今天的内蒙古、山西、河北一带。而魏国的都城大梁,即是今天的河南开封,妥妥的中原腹地。魏国要先农后军,逐步富强,那自然是没问题的。

既然发展农业的先天优势不足,那就进行军事改革。拳头硬了,还怕他国不服吗?

仔细研究后,赵武灵王发现匈奴骑兵强大是有一定道理的。匈奴人并不像中原各国贵族那样穿着宽袍大袖的华丽衣裳,而是选择易于骑射的束服(类似于今天的束脚裤),少了宽袍大袖的阻碍,匈奴骑兵机动性增强,动作更加流畅,战斗力自然非同一般。地处匈奴和华夏文明交界处的赵国,既有农耕文化的基础,也能频繁接触游牧习俗,深刻体会到了赵国当时对战匈奴的短板。

于是,早就憋着一股气想让赵国改头换面的赵武灵王,终于喊出了那句积压在心里很久的话:“吾欲胡服!”

说干就干,赵武灵王开始推行“胡服骑射”,致力军事改革,意图强大赵国。

那个时候,赵国军队还是像其他国家那样发展战车兵、步兵,以马拉战车作为进攻主力。但这种战斗方式仅适宜于平原上大规模作战,并不适合作为快速反应部队加入战斗。如果离开了平原,笨重的战车根本无法跨越复杂的山地丘陵,而众多的步兵仅靠手攀脚蹬,别说打仗了,估计都得累死。只有发展骑兵部队,轻装上阵,改战车兵为骑兵,方能灵活应对战场变化。

不过,改革往往意味着部分人的利益即将受损。本来就势弱的赵国,更加耗不起,如何面对阻力?当然只能尽量减少对立面,争取各方支持。赵武灵王毕竟是国君,在改革中遇到意见相左的情况,相对秦国的商鞅、魏国的李悝而言,要好处理一些。

为了让大臣们支持自己的改革,赵武灵王首先找到了军中的将领进行试验。毕竟胡服改革之后,最早受益的就是赵国军队。为此,赵武灵王找到了父亲留给自己的托孤大臣肥义和将军楼缓进行首度推广。

肥义是赵武灵王的父亲赵肃侯的托孤大臣,有戎狄血统,自然很赞成赵武灵王这套军事改革方案。而具有丰富对外作战经验的楼缓将军一听,也明白这项军事改革将让赵国军队“少流血”,故对赵武灵王的意见大加赞赏,并增加了很多具体的实施步骤。

然而,在朝中获得大力支持的军事改革方案,关起门后,在赵氏宗族内部讨论中,更多的人却抱反对态度,认为胡服骑射乃“易古之道,逆人之心”。赵武灵王决心改革的意愿相当大,对于宗族内的质疑,他说:“势与俗化,而礼与变俱,圣人之道也。”要想国强,必须改革旧俗。最终,为了强国,赵氏宗族统一意见,支持赵武灵王军事改革。

随即,赵武灵王命朝中大臣皆穿貂皮大衣上朝,以表明改革决心,同时,将“胡服骑射”改革方案下发全国、全军学习。不过,即便统治集团意见已经统一,在地方上仍有顶风作案的人,坚决不改旧日军制。为此,赵武灵王呵斥道:“今子以官府之籍,乱寡人之事,非子所知。”

赵武灵王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将都城门楼上的一块枕木用箭射穿,放言道:“还有谁敢违背胡服骑射宗旨的,寡人就让他跟这枕木一个样!”从此,全国上下再也不敢多说半个不字。

凭借“胡服骑射”的优势,赵国军队实力迅速增强。不到一年时间,赵国就培养出了1万多名骑射兼优的骑兵。

赵武灵王随即拿常常侵扰赵国的中山国开刀,与中山国一战,成了赵国骑兵的开山大作。在赵国骑兵疯狂的进攻下,中山国部队丢盔弃甲,国家旋即被打得一蹶不振。接着,赵胡骑兵又对赵国北境的林胡、娄烦、匈奴等部落发动进攻,开辟了赵国北境上千里的土地,占领河套地区,设置云中、雁门、代三郡,从此,赵国跻身“战国七雄”。

赵氏三百年:从被灭门,到被灭国

▲邯郸胡服骑射塑像。图源/摄图网

赵氏三百年:从被灭门,到被灭国

随着赵国国家地位的提升,赵武灵王开始放飞自己。

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退位,称“主父”,立幼子赵何为国君,史称赵惠文王。赵武灵王的本意是在赵国构建二元政治,自己和儿子都是国中的君主,只是自己不再使用王的称号,而是使用有太上皇意思的主父称号。赵武灵王让赵何提前即位的另一个考虑是,自己带兵作战,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遭到不测,万一身死,到时候赵国也不致大乱。

理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二元政治体系天然就存在各自为政、缺乏统筹的弊端,当赵何长大后,这种矛盾变得愈发明显。善于打天下的赵武灵王却没有想那么多,他心中还有一套更大的设想——他希望将长子赵章封到代地,代替自己管理被征服的北方领土,而赵惠文王则负责国中内政,他本人负责统筹管理两者。

这种天才式的设计,看起来很合理,直接解决了先祖们一直头疼的继承人问题。但这种分而治之的方式,却加重了执政者本身想要吞并对方的欲望,就跟百年前晋国六卿内斗一样。终于,赵武灵王长子赵章率先对弟弟展开攻势,同时率军至沙丘包围了主父的宫殿。闻知此讯的赵惠文王派出部队前来平叛。最终,赵章叛乱被平息。但以宗室公子赵成为首的军队却不愿离去,借口保护主父,兵围沙丘王宫。

因为断粮日久,赵武灵王活活饿死在宫城之内。

赵氏三百年:从被灭门,到被灭国

▲赵武灵王墓。图源/摄图网

赵国从此进入赵惠文王时代。

经历了赵武灵王改革,赵国朝堂文有平原君,武有廉颇、李牧、赵奢。此时的赵国可谓是除强秦以外,六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因此,早有东出意愿的秦昭襄王抬出了15座城池的厚礼,准备引诱赵惠文王以和氏璧交换。面对如此“厚礼”,赵惠文王岂会上当?他派出蔺相如携带和氏璧到秦国洽谈,最终揭穿秦国归还15座城池的阴谋,同时,完璧归赵。

秦国见一计不成,再生一计,邀请赵惠文王渑池会谈。

赵惠文王担心自己去了回不来,但又担心秦国撕破脸,两国交战,遂命令廉颇率十万大军在边境接应自己,由蔺相如陪同前往渑池。渑池之会上,在赵惠文王被迫鼓瑟的情况下,蔺相如挺身而出,据理力争,为赵王赢得了秦王击缶的待遇。

但渑池之会上,赵惠文王的表现却让实施这两次阴谋的秦王大大的放心——赵国是秦国东出攻灭六国的第一道障碍,如今看到赵惠文王尽管家大业大,却缺少赵武灵王的魄力,秦国明白,赵国必将越来越弱。

不过,赵惠文王虽然没有开疆拓土的雄心,对内搞经济建设却是把好手。史载,赵国名将赵奢在成名前,只是负责收税的一个小官吏。当年赵奢在依法收租时,曾遇赵惠文王弟弟、平原君赵胜的家臣阻挠,赵奢依照赵国律法,杀了平原君家九个当权管事的人,惹怒了平原君。面对平原君的质询,赵奢淡定地回答:“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

平原君一听,好像理是这么个理,毕竟大家都是为了赵国好,自己要是拖了赵国的后腿,那不就成千古罪人了。于是,平原君向赵王推荐了赵奢,得到重用后的赵奢在赵国开启了全面依法收租工作。至此,赵“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

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驾崩,继位称王的是赵孝成王丹。相比赵武灵王留下的赵国盛世,赵惠文王虽然没有扩张领土的意愿,执政魄力和理想都不如其父,但好歹给儿子留了廉颇、蔺相如等名臣,算得上是一代守成之君。

赵氏三百年:从被灭门,到被灭国

▲蔺相如完璧归赵。图源/电视剧照

赵氏三百年:从被灭门,到被灭国

然而,即位的赵孝成王,却连守住先王江山的魄力也不足。

比起守成的父亲、善战的祖父,赵孝成王可谓是缺乏战略眼光,且用人失当。当时,秦昭襄王派王龁攻打韩国,占领野王(今河南沁阳),使得韩国上党郡(今山西长治)成了“飞地”一块。韩国上党郡守冯亭担心自己被吃掉,于是派使者面见赵王,指明自己有17座城的价值,希望赵王能收留自己。赵孝成王一看,能够“免费”获得17座城池,天底下还有这样的好事?赶紧找来自己的叔叔平原君赵胜商议,后者也以为这17座城池人家白送,不能不要。最终上党归赵国所有。

此举导致秦国直接将矛头对准赵国,发动长平之战。而趁机吞并韩国领土的赵国,则失去了盟国的支持。于是,长平之战,赵国只能独抗强秦。

在长平之战中,赵孝成王将擅长守城的老将廉颇替换成只善于“纸上谈兵”的赵括,最终在赵括的指挥下,连同赵括自己,40万大军通通被坑杀了。经此一战,赵国辛辛苦苦积累下来的家底,基本全部耗光。秦国东出,再无后顾之忧。

自赵孝成王之后,赵国国君一代不如一代。

公元前228年,赵国都城邯郸被秦军攻破,赵国公子嘉率领残部逃入代郡(今河北蔚县代王城)。

公元前222年,秦灭燕后,随即调转枪头,直指代郡,扫除赵国残余势力,代亡。

从此天下再无赵国。

参考文献: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06年

[汉]刘向等:《战国策》,齐鲁书社,2005年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岳麓书社,2009年

秋原:《三家分晋:战国初年的社会大变革》,《文史天地》,2020年第10期

张焕君、高敏:《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看战国时期社会思潮》,《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李绍健、张建华:《赵国兴衰管见》,《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赵氏三百年:从被灭门,到被灭国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1)
最爱历史的头像最爱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