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4年,人才大爆炸

这个世上,并不存在绝对的公平。29岁那年,已经通过恩荫获得登仕郎官衔的陆游,前往临安参加“锁厅试”。

在宋朝,“锁厅试”是专为官宦子弟及在职官吏设置的科举考试。科目设置的初衷,就是为了防范官僚阶层借助自身资源侵害科举的公平性。

经过重重考核,陆游的答卷征服了一众考官,主考官陈之茂将他的试卷评作第一,递交朝廷复核。没想到,陈之茂此举却给陆游和他自己带来了仕途的沉痛打击。

按照惯常说法,当朝宰相秦桧的孙子秦埙与陆游同科参加“锁厅试”。秦桧在开考前曾命人提示陈之茂,无论如何也要让秦埙拿第一。可是,陈之茂不为秦桧左右,在读到陆游的卷子后,果断选了陆游为第一。

秦桧于是开始了他的报复。他知道陆游一向支持北伐,便命人暗中收集陆游的“黑历史”,递交给宋高宗。同时,他又向皇帝申请由自己的亲信汤思退、魏师逊等人主持来年,也就是绍兴二十四年(1154)由礼部举行的省试。

这下,秦埙终于夺得省试头名,准备向殿试状元发起冲锋。而陆游,则因犯了政治忌讳,名落孙山。尽管涉及考试黑幕,但这一年的科举,依然堪称南宋最出人才的一届,并影响了此后半个世纪的国家政治与文化走向。

01

01

秦桧的算盘打得相当如意,但他似乎忘了自己其实也不是这场科考的“话事人”。宋高宗亲自主持了绍兴二十四年的科举殿试。

与秦埙一起,进入殿试阶段的举子还有:日后“书生退敌”的虞允文,名列“中兴四大诗人”的范成大、杨万里,著名词人张孝祥,以及秦埙的座师曹冠等人。

1154年,人才大爆炸

除却陆游、秦埙,单看这全明星阵容,放眼古代科举史,如此人才济济,也是相当罕见。

宋高宗一改往日遵循解试和省试排名钦点状元的习惯,下场出题召对各位士子。当看到秦桧的孙子秦埙位列省试第一时,宋高宗的神情还是一下子阴郁了下来。

这些年,他的左右大臣、宦官乃至枕边人吴皇后,无一不被秦桧发展成眼线。若在此时将秦埙提上来,岂不是给自己制造麻烦?名次仅次于秦埙的曹冠,虽有才学,却长时间担任秦氏门客,又是秦埙的座师,如将其拔擢为第一,压制秦氏的目的仍然无法达成。对于状元人选,宋高宗未免有些头疼。

好在,他终于找到了心目中最完美的士子——省试第七名张孝祥

与诸位士子皆言师从程子理学不同,张孝祥独不以为然。而且,他的策论辞藻华丽,书法绝妙,瞬间便打动了宋高宗。反观秦埙,虽言师从程子,然策论文风基本沿袭秦氏家学,表达语句亦多有秦桧等家族长辈的指点,略显老气横秋。于是,宋高宗大笔一挥,将张孝祥擢为绍兴二十四科举状元,而秦埙则因秦丞相的面子位居第三。

对此,秦桧多少有些意难平。他不敢公开质疑宋高宗的决定,便私底下找来张孝祥,询问他师从何处?

张孝祥直言,诗歌学的杜甫,书法学的颜真卿。

秦桧也只能没好气地感叹道:“天下好事,君家都占断!”

1154年,人才大爆炸

为了拉拢张孝祥,秦桧放下身段,去找了姻亲曹泳。宋朝一向以文治国,每次金榜题名时,便是达官贵人榜下捉婿最欢的时刻。此时,曹泳家的千金还待字闺中。秦桧正是想让曹泳出面把张孝祥纳为女婿。

张孝祥中状元时只有23岁,风度翩翩。曹泳自然急不可耐地派人邀请张孝祥过府一叙,直言要对方做自己的女婿,有什么条件随便提。

在常人看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是人生难得的两大喜事,张孝祥一夕之间全占了。但他对秦桧好感不足,曹泳最终攀附不成,反倒成了坊间笑料。

02

02

张孝祥接连拒绝秦桧、曹泳,虽是遵从内心,但朝廷派系斗争向来严重,在诸多主和派大臣眼中,新科状元的举动无疑是想与他们划清界限。

正在这个节骨眼上,张孝祥感念宋高宗恩德,认为南宋朝廷日益偏安不是好事,遂向皇帝提出,为岳飞平反!在奏折中,他说道:“岳飞忠勇,天下共闻,一朝被谤,不旬日而亡。敌国庆幸,而将士解体,非国家之福也。”

以张孝祥当时的身份,作出此番言行无异于在戳秦桧、宋高宗等人的脊梁骨。即便他此前甚得宋高宗欢心,此刻也难保前程乃至身家性命。还没等宋高宗动手,秦桧便主动出击了。

1154年,人才大爆炸

秦桧知道,张孝祥的父亲张祁、伯父张邵皆是“主战派”。张邵当年出使金国时还曾见过秦桧的“真面目”,可以说,秦氏与张氏有世仇。

为了彻底整倒张孝祥,秦桧借张邵妻子突然亡故之事,告发张祁“杀嫂,与胡寅谋反”。虽然这两件事并不存在什么因果关系,可在秦桧的操办下,张祁还是被定罪,打入了大牢。随后,主和派又在秦桧的带动下,向张孝祥发起了进攻。

人生第一次为国尽忠执言,就遭此打击,张孝祥并没有退缩。他做好了牺牲一切的准备,继续就秦桧一手遮天之事大胆进言。

就在张祁下狱后不久,一代奸相秦桧一命呜呼。所有针对张孝祥的打击,也随着秦桧的倒台,戛然而止。就连一向与秦桧立场一致的宋高宗,也松了一口气说:“朕终于不用在靴子里藏刀了。”主和派的落败,自然为朝中主战派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伴随张孝祥正式授官中书舍人,另一位来自蜀地的同年进士也获得了宋高宗的召对,返回临安,入朝为官。

他叫虞允文,与张孝祥系属同科进士。只不过,殿试时,他的文才并不出众,殿试结束后唱名仅为一介进士,名次并不靠前。但这并不影响他日后的超常发挥。

1154年,人才大爆炸

与陆游类似,虞允文早年间也凭父荫早早入仕为官。中进士对他而言,更多只是一种类似加冕的象征性意义。凭借进士功名加持,甫一中举,他便获得升职加薪的机会,历任彭州通判、渠州知州,正儿八经地成为同届士子中最早官升五品的地方大员。

可是,与年轻成名的张孝祥相比,虞允文中举时已经45岁。他被宋高宗召回朝,虽说是一次可能获得重用的机会,但若把握不好,也许就蹉跎一生。

故而,在应答宋高宗召对时,虞允文几乎倾注了毕生所学。

他告诉宋高宗,身为人君首先应该敬畏上天、安抚百姓、遵效祖宗成法。其次在朝廷用人选才上,理应以文章、言谈、政事三个维度为考核标准,裁汰出那些轻浮、虚伪、苛刻者,如此选中的官员才能担得起责任,做得了大事。

虞允文滔滔不绝,深得宋高宗欢心。不久,他被除授为秘书丞,随后晋升为工部尚书,长期待在中枢,以备皇帝策用。

03

03

尽管自绍兴和议后,宋高宗“直把杭州作汴州”,但金朝始终蠢蠢欲动,南宋只能盯得比任何时候都要紧。

绍兴二十八年(1158),金朝海陵王完颜亮下令“营都汴京”,被金军打怕了的宋高宗立马遣使访问金国,准备打探敌方的最新动向。也不知是人太老实好骗还是金朝给的甜头太足,首次出使金国的使者王纶回来告诉宋高宗,完颜亮修汴京只是为了尊崇宋朝,他对咱们一向恭顺,不必过于担心。

弱国向来无外交,宋、金僵持的态势下,南宋一直处于劣势。完颜亮此时却一反常态尊奉宋朝,虞允文认为,此事并不简单。于是,在虞允文的再三请求下,宋高宗任命他再度出使金国。

对于虞允文的出使,金国高层一开始是不屑一顾的。因为在他们的印象中,宋朝的书生基本都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无能之辈。为了吓唬虞允文,完颜亮霸气地邀请对方比试箭法。没想到,虞允文看着文弱,搭弓射箭却是一等一的好。完颜亮见状,只能陪着笑脸说,尊使好箭法,本王打算明年去洛阳看牡丹,到时再请您过来一叙。

完颜亮的“无心之语”,倒是给了虞允文一个莫大的提醒。洛阳地处中原,完颜亮南下洛阳,似乎暴露了进占南宋之心。

完颜亮还专门带虞允文前去观看他收藏的精美屏风。屏风上仅有一首诗:“万里车书一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

洛阳看花、出兵江南,不用问都知道完颜亮想干什么了。

对此,虞允文只能不动声色地完成出使任务,并快马加鞭地返回宋朝,给宋高宗报信。

04

04

就在虞允文还朝后半年,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二月,完颜亮带着60万大军开始了南下赏花之旅。

其实,当初完颜亮告知虞允文他打算去洛阳看牡丹时,还留了半句话。那便是,看完洛阳牡丹,他打算接着到西湖观赏睡莲。

果不其然,路过洛阳后,完颜亮并没有停住脚步,而是御驾亲征,督大军渡淮河,出庐州(今合肥),旨在南下。

完颜亮大举入侵的消息传来,宋高宗下意识又想逃跑。但执政的宰相陈康伯是“主战派”,史载“上欲航海,陈康伯力赞亲征”。如此,宋高宗只能让枢臣叶义问督江淮军,虞允文前去参赞军事并慰问大军。

没想到,虞允文人还没到前线,奉命镇守两淮的将士们却先撤了。宋军的退缩,致使金兵在扫荡了两淮平原后,全数汇聚在采石矶以北的长江沿岸。

1154年,人才大爆炸

战场形势瞬息万变,虞允文明白,若等金兵过岸,宋军将无力回天。虽然自己所带将士数量有限,他还是号召死守前线,采石之战由此拉开帷幕。

从未打过仗的虞允文,在逆境中竟然发挥出超常水平。

史载,仅一日,虞允文指挥的宋军“歼敌四千余人、万户二人,俘生女真五百人、千户五人”。次日,他再挫金军,烧毁敌军全数战船300余艘,逼得完颜亮下令撤兵。

虞允文的成功反击,极大地激励了其余几路宋军。完颜亮的水、陆联合部队随后被吴璘、李宝等彻底粉碎,就连完颜亮本人也被部下割了人头,金军仓皇北归。

采石矶一战,打出了宋军的士气,也让远在江西抚州做官的张孝祥内心振奋。

这些年,张孝祥虽历任地方,却始终不能亲上前线为国效力。因此,当喜报传至江西,张孝祥一大早便起床,写下了一阕《水调歌头·闻采石战胜》:

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剩喜燃犀处,骇浪与天浮。
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跟张孝祥同样开心的,还有宋高宗。偏安多年,面对金兵的屡次挑衅,他只能一躲再躲。如今,采石矶一雪前耻,他也终于有了可以交待的功绩,安心退位了。

05

05

宋高宗无子,继承皇位的赵昚(宋孝宗)是他从宋太祖一脉的后裔中挑选出的人选。

宋孝宗不是孬种,即位的第一件事就是为岳飞平反。作为主战派最大的后台,他在当太子的时候,就多次向宋高宗表示自己愿领兵北伐。

1154年,人才大爆炸

如今,自己当了皇帝,尘封已久的北伐计划自然要尽早提上日程。

宋孝宗将北伐的希望,全数交托给一位老臣——张浚。此人在高宗年间,曾因主张抗金被秦桧诬告谋反。

朝廷风向的突变,也让一些曾与张孝祥、虞允文同榜的士子们看到了人生希望。这其中,心情极度高涨者,当属当年落榜的陆游。

秦桧身死后不久,陆游就得以回归仕途,并在宋孝宗登基后,获赐进士身份,一偿落榜之憾。听闻朝廷打算重新起用张浚,陆游连夜上书,请求宋孝宗先整饬吏治军纪,再固守江淮、徐图中原。

陆游的建议很好,唯独上书的时间掐得不准。据说,陆游的奏折送到宋孝宗跟前时,皇帝正在后宫取乐,未加搭理。陆游根本耐不住那一时三刻的等待,愣是跑进皇宫,劝陛下以国事为重。如此一来,还未与张浚谋面的陆游,便先一步被贬去镇江做了通判。

1154年,人才大爆炸

镇江地处长江沿线,对一心想上战场的陆游而言,这种贬谪反而成了巨大的福利。作为主战派,他一到镇江便登上北固山的甘露寺,作了一阕《水调歌头·多景楼》,表达自己对北伐的憧憬与期待:

江左占形胜,最数古徐州。连山如画,佳处缥渺著危楼。鼓角临风悲壮,烽火连空明灭,往事忆孙刘。千里曜戈甲,万灶宿貔貅。
露沾草,风落木,岁方秋。使君宏放,谈笑洗尽古今愁。不见襄阳登览,磨灭游人无数,遗恨黯难收。叔子独千载,名与汉江流。

相比陆游的振奋,同样参加了绍兴二十四年科举并荣登进士的杨万里,则没有这么好的心情。他是张浚的学生,本来老师升官之日,他便收到了来自临安的调令。可是,刚出门,家中就传来了父亲大病的消息。

杨万里只能辞别恩师,返乡照料父亲。

他不知道,与张浚这一别,竟成了永别。

06

06

张浚急于求成的北伐思路,很对新君宋孝宗的胃口。但包括虞允文、陆游在内的部分主战派,以及主和派们均认为,此时北伐,为时尚早。

宋孝宗没听,他心中似乎已被重振江山的喜悦填满了。隆兴元年(1163)四月,那场令他悔恨半生的北伐开始了。

宋军初期打得很猛,可惜内部将帅不和,这导致了此次北伐有如一场百米冲刺,爆发力足,却后劲不足。最终,因宋朝内部派系扯皮严重,隆兴北伐被生生打成了“隆兴和议”。

作为战争的首要责任人,张浚从出将入相、捐躯许国的大宋国士,瞬间沦为了人人叫骂的误国大盗。在被贬斥出朝后不久,郁闷的他随即病逝。

1154年,人才大爆炸

而对北伐极度热衷的陆游,下场比张浚更为悲哀。本来他是不支持张浚贸然发兵攻打金国的,可由于北伐复土的愿望太强烈,他多次建议张浚调整用兵策略,致使到头来被扣上“交结台谏,鼓吹是非,为说张浚用兵”的罪名,被罚回家犁地。

北伐败了,但宋孝宗的北伐希望不能灭。他亲自找到虞允文,并与之约好:“靖康之耻,当与圣相共雪之。”不过,这一切看起来更像是皇帝的一厢情愿。

因为在这句豪言之下,宋、金早已达成协议,双方约定宋朝“许金四郡”,而金朝则以减免宋朝“岁币”的方式,换取对方与自己执叔侄之礼。和平的年代,就这样在宋、金订立的第二款屈辱条约中,缓慢到来。

07

07

但新的问题又来了。

宋孝宗发现,隆兴和议依旧沿用此前的绍兴和议,要求每当金使来宋,宋帝必须“降榻受书”。这一点,令始终无法接受失败的宋孝宗内心极度不爽。他夜不能寐,终日想派使者出使金国,提出修改和议内容,以维护大宋皇权尊严。

宋孝宗的迫切,虞允文看在眼里。他向皇帝提出,不能光派使者索求受书礼仪的更改,免得让对方觉得咱们大宋“小气”。最好的办法是,找到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比如要求金国退还北宋诸帝陵寝所在的河洛地区。至于受书仪式的更改,只能由使者自行提出。

可是,朝中大臣谁有胆量接此重任呢?

还是虞允文,他向宋孝宗推荐了两个人选:李焘范成大

史载,退朝后,虞允文将此事告诉李焘,李焘听说后吓得脸都白了:“今往,金必不从,不从必以死争之,是丞相杀焘也。”李焘强烈要求改派别人去担任这项要命的差事,他还要留着小命写他的《续资治通鉴长编》呢。如此一来,任命最终落到了范成大身上。

1154年,人才大爆炸

作为与虞允文同年中举的文官,范成大的胆气有口皆碑。出发之前,他在宋孝宗和虞允文面前立誓:“臣已立后,为不还计!”我已经交代了后事,没打算活着回来。宋孝宗一听,只能心虚地安慰道,我们又不是撕毁和约,金人不至于害你,不过,像苏武一样风餐露宿、吞毡饮雪倒是有可能。

当范成大在金国见到金世宗时,史料中留下这样一幕:在金世宗准备接过范成大的国书时,画风一转,范成大从怀里掏出另一份文件,要求金世宗废止绍兴和议时订立的“受书仪”,改执叔侄之礼。金世宗大吃一惊,一把将国书扔在地上,拒不接受。范成大则“屹不动,必欲书达”。双方僵持之际,金世宗甚至对这个倨傲的使臣起了杀心。

面对来自金国君臣的威胁 ,范成大只留下了一首绝命诗《会同馆》:

万里孤臣致命秋,此身何止一沤浮。

提携汉节同生死,休问羝羊解乳不。

范成大的意思,是要以汉朝的苏武为榜样。当年,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坚不投降。放逐北海牧羊,吞毡饮雪。匈奴人扬言:待公羊产乳,才会放了他。但苏武手持汉节,历尽艰辛18年,终不屈志。而范成大此次也做好了必死的准备,生命无非是一个小小的气泡,很轻很轻,无论生死我都要像苏武一样不辱使命,管它公羊产不产乳。

正是这股不畏死的精神,无意间救了范成大一命。

金人向来注重英雄,范成大宁死不降,正是这种英雄情结的体现。史载,范成大“竟得全节而归”——出乎意料捡回了一条命,回到南宋。

08

08

大英雄范成大活着回来了,可有的人却死了。

乾道六年(1170),当范成大从金国载誉而归时,张孝祥却在芜湖无声病逝。据说,张孝祥的死纯属意外,死前,他还曾与虞允文在湖中泛舟喝酒,畅谈北伐蓝图。

然而,在英雄沉沦的时代,南宋的北伐不过是大梦一场。

张孝祥死后,宋孝宗任命虞允文启程前往蜀地整顿军备,以图他日再战。奈何英雄迟暮,虞允文还未替宋孝宗出师,便已累死在整军后方。

虞允文病逝后,整军备战的任务就落到了范成大和陆游的身上。这反倒成全了二人以文会友、互称莫逆的交情。可是,在一个民心皆主和的时代,即使范成大、陆游等人以“塞上长城”自居,他们的主张也注定是不合时宜的。

于是,在南宋主和势力的介入下,陆游再度被以“不拘礼法”“燕饮颓放”之名,贬斥回家。而范成大,这位曾经的大宋英雄,辗转多地,最终选择归乡,做一位只关注民生的田园诗人。

1154年,人才大爆炸

范成大放下了,陆游却没有,他一直固执等待北伐之梦的实现。可惜,北伐事业除了给他更大的失望外,永远也无法让他亲眼看到“王师北定中原日”。

嘉定三年(1210),随着陆游的离世,那群曾在绍兴二十四年叱咤一时的政坛新秀,至此已所剩无几。没了这群老人的支持,北伐终究淡化为王朝的背影,一个时代落幕了。

参考文献: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97

[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中华书局,2015

叶吉:《虞允文》,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于北山:《陆游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孔凡礼:《范成大年谱》,齐鲁书社,1985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最爱历史的头像最爱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