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书桌上的紫禁城:单霁翔卸任前的最后一次“上新”
4月8日,执掌故宫博物院多年的院长单霁翔退休了。继任者为原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甘肃人,现任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兰州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北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单院长退休前最后一个大项目是与人民日报正式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围绕“文化+”开展多元化合作,其中故宫文创合作是此次合作的重要内容,故宫博物院将授权人民日报社旗下《国家人文历史》杂志社独家使用“故宫文具”商标,这个项目也被双方寄予厚望。
单霁翔生于1954年,在北京长大,从小就十分喜欢北京的四合院这种传统建筑,用他的话来说,四合院“能望星空,能接地气”。在国家文物局局长任上10年后,单霁翔在快要退休的年龄又接任了故宫博物院院长的职务,提到刚上任的事情,单霁翔回忆道:“八年前接到任命的时候非常高兴,因为可以去北京最大的四合院看看了。当时我到了故宫之后发现,还是有很多可以提升的地方。比如一个问题就是70%的范围都没有开放,还没能迎接我们的游客;第二个问题就是故宫博物院有99%藏品没有对外展示,能够展出的不到1%;第三个就是我们的游客很多,但参观的感受并不完整,他们并不能看到一个真正有魅力的故宫。所以我们要改。”
“我是故宫第六任院长,每一任院长都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单霁翔曾说,因为故宫太复杂,安全问题至关重要,“平常说做一件事要’万无一失’,我们是‘一失万无’。”
单霁翔说,自己刚到故宫当院长的时候,办公室给了他一份故宫博物院的介绍,其中写了故宫诸多的“世界之最”。但单霁翔觉得,当自己真正走到观众中间,这些“世界之最”都没有了。换句话说,这些“世界之最”当时和游人存在着不小的距离。
“你说馆舍宏大,但70%的区域都立一个牌子——非开放区域,观众止步;你说藏品多,但99%的藏品沉睡在库房里;你说你的观众多,但80%的观众进故宫后目不斜视地往前走,先去看皇帝坐在哪,再去看皇帝躺在哪,看皇帝在哪结婚,最后穿过御花园走出去了,根本没把你当成博物馆,只是到此一游。”
为了让故宫走出“深宫”,让博物馆更贴近生活,让游客不止是走马观花,单霁翔带领故宫的工作人员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他曾在采访中回忆道:“我们加大了古建筑修缮的力度。一座座古建筑今天被修好了,纠正了很多历史的遗憾。比如80年前被烧掉的古建筑群,今天把它们都恢复起来了,成为我们教学和研究的场地。我们开始整治环境,用了三年的时间,终于拆除了135栋在故宫院里的临时建筑,改变了环境,今天到故宫看到的,所有的都是古代建筑,没有任何一栋影响安全影响环境的现代建筑。除此之外,我们还进行了环境的修补,比如过去我们的道路都铺的是沥青,广场铺的都是用水泥做的砖,绿地都被用铁栏杆和绿篱围住,还有1700个高高低低的井盖,那些灯杆跟环境也都不协调,我们把它们都改善了,今天故宫所有的地面铺的都是传统建材,灯杆用的都是宫灯,白天也是一处景观。
文物的修复也加大了力度,让这些文物真正能够展示出来,进入人们的生活,让他们活起来,所以我们建立了强大的故宫文物医院,用科学技术的方法每一件文物都要科学检测出分析检测报告,出治疗方案以后才可以进行修复。故宫是全世界最复杂的地形地貌的博物馆,1200栋古建筑,无数个庭院,无数个巷道,我们建立了强大的安防系统,65面大屏幕,3500个摄像头监视着我们各个地方,同时我们加大了世界遗产的监测以及我们库房的安防系统,在我们的地下正在延伸的一个就是离开古建筑的一条共通沟,现在已经1.5公里,贯通了地下12~18米,我们再也不用挖开我们的地面,再也不用穿过我们的古建筑,把市政管道都安全地布置好,同时加大了我们的防火的训练。在这基础上我们可以扩大开放了”。
截至2018年,故宫开放面积由2014年的52%,达到现今的80%以上,8%的文物将向公众展出。“今年是建院94年。94年来我们有6任院长,我是第6任院长,我知道我们的责任是非常大的,过去因为责任大,我们就会想要把文物看管好,那时我们认为开放越少的区域就越安全,拿出来展示的文物越少就越安全,其实可能该出事还出事,该着火还着火,我们今天知道了,我们没有这个能力,那么怎么才能承担这个责任呢?就是要把责任和权力交给我们社会的每一个民众——每个人都有保护文物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受益权,只有全民共同的保护、呵护文物,文物才最安全,所以我们选择了让文物活起来并扩大开放”。
单霁翔谈到此事时表示,“故宫有一万零两百件各个时期不同材质的雕塑,但是过去没有雕塑展厅,(它们)全部都在库房睡觉,这些高大的库房一直在墙根底下站着,那时候我说你瞧咱们的雕塑脸色都不好,表情都不好,现在那脸色表情都好了。我第一次进我们库房吓我一跳,我说谁躺在台阶底下呢?他们说那是周恩来总理特别批准的一套秦始皇兵马俑,交给故宫管理,我说那这么好的文物怎么这个待遇啊,躺在这儿。文物得不到呵护,得不到保护的时候他们是没有尊严的,是蓬头垢面的。当他们得到保护,得到了展示,也就光彩照人了,所以我们全院动员,全体员工下定决心,一定让紫禁城600年之时,要叫我们收藏的文物每一件都必须要光彩照人。这是我们今天的责任。”
“宣传不是太多,是永远不够”,在单霁翔看来,在现如今,只有让故宫搭上互联网的“快车”,才能让更多的人看到故宫,看到故宫的种种变化。在此后的时间里,故宫更新了官方网站,开发诸多APP,其文创产品也不断成为“网红爆款”。板着脸的故宫变得亲切可爱了起来,以往遥远的博物馆融入了生活,以一种更平等的姿态与游客交流着历史与传统文化。
2017年,故宫网站访问量达到8.91亿,把186万多件藏品的全部信息放到网上。同年,故宫文创产品销售达到15亿元人民币。单霁翔说:“作为博物馆,我们不躺在财政上面,我们要通过我们的自律,通过我们的文化创意,为我们今天扶贫空间也能作出贡献。”
单霁翔一直自称自己为故宫看门人,而非掌门人。如今卸下看门人职位,单霁翔将去哪里?单霁翔曾说,他自称是一名故宫讲解员,在故宫前6年进行了近2000场讲解,时间约2000小时。他说过,一辈子都不想离开故宫。也曾不止一次设计过自己退休后的生活:想去故宫研究院搞搞研究。或者,来故宫当一名志愿者,“到时候希望面试官手下留情。”
“故宫文创”、“故宫过大年”、“上元灯会”等活动令故宫走出深宫,其中“故宫文创”更是令故宫这一IP以各种形式融入了现代的生活,成为了一种时尚。
2019年4月2日,在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楼演播大厅内,人民日报社与故宫博物院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未来将依托各自的资源优势,围绕“文化+”开展多元化合作——这成为单霁翔退休前的最后一个大项目。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在签约仪式上
故宫文创合作是此次合作的重要内容,故宫博物院将授权《国家人文历史》杂志社独家使用“故宫文具”商标,并通过组建专业团队,全面负责“故宫文具”的设计研发、生产、销售及售后服务,打造全产业链的业务生态模式,将故宫以及故宫收藏文物珍品所承载的文化用特色文具的形式向外传播。
“故宫文具”将以故宫文化基因为核心,推出基于故宫文化元素的全品类文具。通过大家日常使用频率很高的文具,“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使历史与传统更具生命力。
谈到故宫文具,单霁翔院长对这个项目寄予厚望,他曾表示:
“故宫文具”项目应该研究人们的生活,尤其是学习生活的需求,要了解孩子们需要什么,深入挖掘故宫历史文化,在文字、图案、包装等方面要运用故宫的知识元素,让更多的文物活起来,重新回到当代、回到生活,因为它们曾来自生活。
单霁翔在采访中曾说道,“不是宣传太多,是宣传永远不够”。故宫文具作为故宫文化的一部分,将继续发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使故宫变得“触手可及”。
除了拥有文化内涵外,“故宫文具”在设计上兼具高实用性和趣味巧思,充分表达以故宫为代表的文化与美学;在品质上力求安全环保和制作精良,以尽可能严格的安全标准生产文具,期望让每一个用户通过使用高品质、高性价比、高美感的故宫文化原创文具,提升学习和工作中的审美感受。
“故宫文具”品牌的第一批产品预计将在近期面世,届时,将在故宫博物院举办产品发布仪式,在线上同步发售。这一次的故宫文创,会以什么样子出现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