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的最后7年,连自由都丧失了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仓皇出逃,经过一个月的长途跋涉,终于通过蜀道,到达剑阁。

他回头看追兵已远,发布一道诏书,昭告天下。

这道诏书十分关键,此前一个月,朝野不知唐玄宗下落,唐朝陷入权力真空,一片混乱。

然而,一切为时已晚。曾经缔造开元盛世的大唐皇帝,如今落得个孤家寡人的境地。是他一手酿成了安史之乱,把整个帝国的国运搭上去,把自己的权力、自由、尊严和爱人也搭上去。

安史之乱爆发时,唐玄宗进入人生的倒数第七年。每当读史,不禁设问:如果少活7年,他是否就是千古一帝呢?后世对他的非议,是否就都平息了呢?也许是的,但可惜历史无法假设!

01

01

在那道诏书中,唐玄宗先是自责:“伊朕薄德,不能守厥位。贻祸海内,负兹苍生,是用罪己责躬。”这相当于罪己诏,说会有今日之祸,都是我的责任。

之后,这道诏书又宣布:“以太子亨充天下兵马元帅,领朔方、河东、河北、平卢节度使,南取长安、洛阳”,永王李璘、盛王李琦、丰王李珙等诸皇子也各领地方节度使,“应须士马、甲仗、粮赐等,并于当路自供。”

如此部署,实际上是由自己居中节制,避免大权旁落,也防止地方将领窃取皇室权力。

可是,为时已晚。就在唐玄宗下诏的三天前,太子李亨已得到朔方军拥护,在灵武(在今宁夏)擅自即位称帝,是为唐肃宗。他还遥尊玄宗为上皇天帝,即太上皇。

马嵬兵变后,太子李亨北上发兵平叛,唐玄宗南下避难保命。现在,当爹的要让儿子当天下兵马元帅,儿子却要让老爹当太上皇,唐朝同时出现了两个皇帝,如何是好?

从此前的诏书可看出,唐玄宗还不愿放弃皇位。他从年轻时就对权力充满欲望,在遭到姑姑太平公主掣肘后,抢先发动先天政变,夺回皇权,当了四十多年太平天子,一向骄傲自满,唯我独尊。对他而言,放下至高无上的皇权,就是放下最后一丝尊严。

可在得知李亨灵武登基的那一刻,唐玄宗似乎释然了。

到了成都,唐玄宗身边的跟随者只剩下一千多人,他颁布《命皇太子即皇帝位诏》,承认李亨为皇帝,一切军国大事听他调度,宣告自己的统治生涯结束,从此,唐肃宗成为名正言顺的皇帝。

这是一个明智的决定。唐朝之所以能在此后统一部署,平定叛乱,维持国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正是权力集中在一个皇帝手里,避免了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斗。这是唐玄宗在位做出的最后一大贡献。

唐玄宗的最后7年,连自由都丧失了

02

02

在蜀地,唐玄宗陷入深深的忏悔和思念。

他回想起入蜀路过斜谷栈道时,细雨霏微,连绵不断,马铃声在山谷间回音缭绕,凄切哀婉,遂作《雨霖铃》一曲,命乐师张野狐吹奏,以寄托对杨贵妃的哀思。后来他回到长安,看到杨贵妃曾经演奏的玉磬,更是睹物思人,只好命人将其藏起来。

他回想起当年辅佐他开创盛世的宰相姚崇,说:“若姚崇在,贼不足灭也!”这是说,要是姚崇还在,我也不至于落到如此下场,有几分推卸责任的意思。

他回想起专权固宠的宰相李林甫,懊悔不已,评价他:“妒贤嫉能,亦无敌也。”可当别人反问他:“既知,陛下何用之久耶?”唐玄宗默然不语。

他回想起开元最后一任贤相张九龄。当年安禄山违犯军令,唐玄宗不愿将他处死。张九龄断定安禄山必为后患,上奏“不宜免死”,玄宗不听。在流落蜀地的第二年,他专门遣使至曲江祭奠早已去世的张九龄。

经历长达两年的自我反省后,至德二载(757年),唐玄宗终于接到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唐军收复两京!

此时,一个问题摆在唐玄宗面前——是否要回长安与儿子团聚?

长安、洛阳光复后,唐肃宗立即派人给唐玄宗送去一封信,态度还算诚恳,大致意思是,请太上皇东归主持大局,我还是回去东宫当太子,以尽臣子之道。

唐肃宗的心腹重臣李泌得知此事,进宫问皇帝:“此表可追回来吗?”

唐肃宗说,早就送去,追不回来了。

李泌说,陛下这样写信,太上皇肯定不愿回京,不如让我以群臣名义另写一表,说陛下想请太上皇还京,以尽孝养之责了,这样说就可以了。

于是,李泌另写一个贺表,这次是用群臣的名义写的,只有27个字:

自马嵬请留,灵武劝进,及今成功,圣上思恋晨昏,请速还京以就孝养。

一切果然如李泌所料,唐玄宗看到儿子的信后,彷徨不安,饮食难进,担心到长安后被害,说:“你们让皇帝把剑南道(今四川一带)割给我,我不东归了,就在这儿养老。”

但接到李泌代写的群臣贺表后,唐玄宗看到唐肃宗以儿子孝敬父亲的口吻发来邀请,立马就高兴起来,决定启程返京。

于是,太上皇与陈玄礼、高力士、部分皇亲国戚及禁军600余人,沿着原来的路线返回长安。

唐肃宗知道后,对一旁的李泌说:“这都是卿的功劳啊。”

父子俩相互猜忌,藏了不少心机,唐玄宗回去长安,还能过安稳日子吗?

历史告诉我们,被迫放弃皇权的帝王,日子终究不会好过。

唐玄宗的最后7年,连自由都丧失了

03

03

唐玄宗一行人刚到扶风(今陕西宝鸡),唐肃宗就给了他们一个下马威,派出3000精兵迎驾,而此时唐玄宗身边不过才600禁军。

唐肃宗的3000精兵一到,将唐玄宗的600人全部缴械,命他们就地解散。意思是,弟兄们辛苦啦,接下来送太上皇回家的工作就交给我们了。要不是说接驾,还以为是绑架。

到了咸阳望贤宫,这里是唐玄宗当年逃离长安后途径的第一站,唐肃宗早已在此等候。

唐肃宗为父亲安排了盛大的欢迎仪式,为天下人演了一场父慈子孝的好戏。他让人请唐玄宗登上望贤宫南楼,自己脱下黄袍,换上臣子的紫袍,一路小跑到楼下,对着楼上的唐玄宗行“拜舞”的朝拜礼节,一阵手舞足蹈。

唐玄宗一看儿子来了,赶紧下楼,父子俩抱在一起大哭一场。接着,唐肃宗跪下来,捧着唐玄宗的脚,痛哭流涕,这是胡人的旧习俗,表示对他父亲的尊敬。

这时,唐玄宗要亲自为儿子披上黄袍,唐肃宗跪地不起,反复推辞。唐玄宗说:“天数、人心皆归于汝,使朕得保养余齿,汝之孝也。”唐肃宗做出一副左右为难的样子,穿上黄袍,左右山呼万岁,响彻云霄。一些大臣感动地说:“臣等今日复睹二圣相见,死无恨矣!”

时隔两年,父子重逢。

唐肃宗把戏做足了。之后,唐肃宗在正殿大摆筵席,御膳呈上来,都要先尝一口,再献给唐玄宗。回长安的路上,肃宗为玄宗牵马,然后作前导引路。

唐玄宗看着此番场景,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吾为天子五十年,未为贵;今为天子父,乃贵耳!”有人说,唐玄宗经此大难竟然不好好悔过,还如此沾沾自喜。

可这句话似乎也可理解为,唐玄宗有意对儿子示好。曾经不可一世的雄主说出这种违心的话,不免有些晚景凄凉。

唐玄宗的最后7年,连自由都丧失了

04

04

回到长安后,往日的繁华景象已经一去不复返。

唐玄宗更加思念旧人旧事,尤其是杨贵妃。

他本要将杨贵妃迁葬,但这涉及到为贵妃平反昭雪的问题。当初禁军将士诛杀杨国忠,是将杨氏一家当做罪人。

唐肃宗起初同意父亲迁葬杨贵妃的要求,但很快遭到礼部官员反对。为杨贵妃迁葬,此举无异于否定马嵬兵变,也是在否定当时默许此事的唐肃宗李亨。

此事因此作罢。

唐玄宗只好派人去寻找杨贵妃的遗体,那人将杨贵妃秘密改葬他处,并带回一个香囊,对玄宗说:“肌肤已坏,而香囊仍在。”唐玄宗看了更加哀伤,让人画杨贵妃的画像置于殿上,朝思暮想,哀恸断肠。

唐玄宗的最后7年,连自由都丧失了

唐玄宗重新住进长安的兴庆宫,唐肃宗经常从大明官前往探望,有时父子还会在夹城相遇。

太上皇生活优裕,地位崇高,看似享尽天伦之乐,实则危机重重,免不了唐肃宗的猜疑。

除了杨贵妃改葬问题暴露父子间的矛盾,安史叛军的动向也让唐肃宗备感焦虑。

唐玄宗回京第二年,假意归顺的史思明再次叛乱,第二次攻陷东都,唐肃宗的处境与他父亲三年前的处境何其相似,他怕太上皇也会乘机夺权。

太上皇居住的兴庆宫,由唐玄宗原来当藩王的旧宅改建,位于坊市之中,最南面的长庆楼就紧挨着大道。唐玄宗闲来无事登上长庆楼,全城街景历历在目,楼下过往的士民常在楼下高呼万岁。唐玄宗一听心里高兴,也会挥手致意,甚至摆下酒席,请老百姓到宫中一聚。

平时到兴庆宫走动的人,除了公主、内侍、宫女和梨园子弟,就是唐玄宗的亲信陈玄礼与高力士。唐玄宗还曾设宴招待将军郭英乂、王铣等人,并予丰厚的赏赐。剑南道的官员过去两年曾与玄宗共度患难,每次进京奏事,也会到兴庆宫看望玄宗。

唐玄宗整日与外人来往,实际上已对唐肃宗形成威胁。你都退休了,还和朝中官员交往甚密,意欲何为啊?

唐肃宗看在眼里,嘴上不说,心里肯定不放心。这时,宦官李辅国就对肃宗进言,太上皇结交外人,陈玄礼、高力士更是日夜图谋不轨,对陛下不利,不可不防啊。

言外之意,就是要提防唐玄宗复辟。

李辅国向唐肃宗建议,兴庆宫建在市井之中,宫墙低矮,不适合太上皇居住,不如请他老人家到太极宫居住,那里深宫大院,戒备森严,又可杜绝小人蛊惑,岂不两全其美。

太极宫与兴庆宫的情况可谓天壤之别。太极宫位于大内之中,北面是禁苑,南面是朝廷办公场所,东面是太子的东宫,西面是宫女住的掖庭宫,几乎与世隔绝,唐玄宗到那儿表面上备受优待,实际上如同软禁。

唐肃宗什么反应呢?史书说,“上不听”,也就是犹豫不决。

李辅国在宫中多年,知道领导不明说,不代表不同意。他先出手试探唐肃宗的真实意图,假托敕令,命人从兴庆宫取走290匹马。

马是战略物资,打仗必备,当然不能放心交给唐玄宗。兴庆宫本来有300匹马,一下子就剩下10匹,唐玄宗看着空荡荡的马厩,无可奈何地对高力士说:“吾儿为辅国所惑,不得终孝矣。”

唐肃宗对李辅国越权的举措,没有任何表示,基本上已是默许。李辅国见状,更加胆大妄为。

有皇帝撑腰,这事儿就好办了。

上元元年(760年),李辅国派人到兴庆宫传话,说肃宗请玄宗到太极宫游玩。唐玄宗不敢拒绝,随李辅国走到睿武门,突然出现500名持刀的骑手,拦住去路。

唐玄宗大惊失色,李辅国这才傲慢地说:“皇帝认为兴庆宫地势低洼狭窄,请太上皇迁居太极宫。”经过马嵬坡之变,玄宗对兵变都有心理阴影了,吓得差点儿从马上摔下来。

太上皇竟被如此欺凌,危急关头,一旁的高力士赶紧上前扶住玄宗,痛斥道:“五十年太平天子在上,李辅国何得无礼!”之后又以太上皇的名义发布诰命,对眼前500名骑兵表示宣慰:“诸将士各好在!”

众将士这才以为太上皇余威尚在,不敢轻易得罪,纷纷收刀叩拜。高力士知道事情无法挽回,眼下只能先保唐玄宗安全,于是命令李辅国与他一起为太上皇牵马。李辅国虽不情愿,但也不敢太过放肆,只好和高力士拉起缰绳,护送唐玄宗进入太极宫。

等到李辅国带兵退出后,唐玄宗对高力士感激地说:“若不是将军,我就要成刀下鬼了。”

从此,唐玄宗被软禁到太极宫,彻底与外面的世界失去联系,多年来陪伴在身边的旧臣,也被唐肃宗尽数清退。曾经的禁军首领陈玄礼被勒令退休,多年随侍在侧的高力士被贬巫州(今湖南怀化市)。

太极宫中,只有肃宗安排的百余名宫女负责洒扫,几十名老弱残兵负责护卫。

一向仗义执言的颜真卿代表百官上表,问候唐玄宗的起居情况,立马被撤去刑部侍郎的职务,贬为蓬州长史。

晚年孤独的唐玄宗,没有权力,没有爱情,没有尊严,甚至,没有自由,只剩下虚弱不堪的身体,一如风前残烛。

唐玄宗的最后7年,连自由都丧失了

05

05

端午节到了,唐肃宗与子孙相聚,大明宫中其乐融融,唯独缺了年迈的唐玄宗。此时的唐肃宗身体欠佳,已许久未去太极宫向父亲问安。

唐肃宗怀抱年幼的小公主,怕人笑他只好与儿女嬉闹,对奉诏进宫的名士说:“朕深爱此女,卿不要见怪。”

那人接过唐肃宗的话,说:“太上皇想见陛下,就像陛下怜爱公主一样啊。”

唐肃宗听了,若有所思,半晌说不出一句话来。

宝应元年(762年)四月初五日,在被软禁在太极宫一年零十个月后,78岁的唐玄宗含恨去世。在临终前的一段时间里,他沉迷于道教的“辟谷”,不食五谷,坚持绝食。

这位前明后暗的盛唐天子,自从七年前安史之乱爆发后就一蹶不振,在失去权力后更是迅速衰老,走向人生的终点。

唐玄宗的最后7年,连自由都丧失了

就在唐玄宗去世13天后,唐肃宗也一病不起,不久便撒手人寰。

唐玄宗的孙子唐代宗遵照祖父遗愿,将他安葬于泰陵。当年与唐玄宗一同开创盛世的文臣武将早已随风消逝,最终陪葬泰陵的只有一人,那就是高力士。

唐玄宗去世那年,被流放巫州的高力士正好遇赦而归。他走到半路,听闻唐玄宗已死,面朝北方,嚎啕大哭,呕血而死。

第二年,安史之乱平定。

盛唐,却已恍如隔世。

参考文献:

[唐]郑处诲:《明皇杂录》,中华书局,1994年

[后晋]刘昫:《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2009年

(英)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赵剑敏:《大唐玄宗时代》,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蒙曼:《蒙曼说唐·唐玄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最爱历史的头像最爱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