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氏出牛人

长安梦已远,这个家族,似乎仍在诉说离觞。

佛系青年韦应物,作为安史之乱后诗坛吐露的新芽,继承了王维、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派,书写宦游生涯所见的大好河山,如这首《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丛,这位贤淑美丽的女子是元稹心中的“白月光”。元稹用他最美的诗句,悼念这位不幸早逝的爱妻: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唐末,半生颠沛流离的韦庄,亲眼目睹了长安城遭军队摧毁的惨状,留下失传千年的长篇叙事诗《秦妇吟》,其中写道:

昔时繁盛皆埋没,举目凄凉无故物。

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

这些历史名人,都出自同一个家族——京兆韦氏,一个在唐朝时达到顶峰,又在大唐帝国陨落后渐渐归于沉寂的传奇家族。

韦氏出牛人

▲大唐芙蓉园花灯 图源/摄图网

01 楚人后裔

01 楚人后裔

京兆韦氏家族本为楚人,再往上追溯,则出自商周时的韦国。

西汉初年,刘邦除掉功臣韩信,将其原来的封地楚国分为两部分,并把其中一块地封给了自己的弟弟刘交。刘交,即楚元王,是一位文艺的藩王,喜读书,多才多艺,他就封后聘请当地贤士、韦氏家族的韦孟为太傅。

韦孟有几分楚人的暴脾气,当年秦灭六国后,他反对秦朝统治,躬耕不仕,等到礼贤下士的刘交治楚,他才出山辅佐。韦孟追忆往事时,写道:“俾我小臣,惟傅是辅。矜矜元王,恭俭静一。惠此黎民,纳彼辅弼。”

如此一来,韦孟成为楚元王府的元老。

到了刘交的孙子楚王刘戊在位,韦孟心好累。这位楚王戊荒淫无道,还在汉景帝三年(前154年)与吴王刘濞联合发动了七国之乱,最后兵败自杀。

此前,韦孟对刘戊多次劝谏,可是这位楚王“匪思匪鉴,嗣其罔则。弥弥其逸,岌岌其国”,就是不听劝。这不,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韦叔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七国之乱前后,韦孟跑路了,带着一家老小向北迁徙到邹鲁,即今山东一带。古有孟母三迁,韦孟徙家孔孟之乡后,也为子孙带来勤奋好学的模范作用,一家人沐文学礼乐之教、弦歌雅诵之音。

一个集儒学、文学、军事、史学、医学与艺术于一身的全能家族,在齐鲁大地生根发芽。

西汉皇帝有一个惯例,光是给自己营建皇陵不够,还要将一些资产雄厚、位居高位的豪族迁去陵邑,守护陵园。

汉昭帝在位时(公元前87年—前74年)修建平陵,韦孟的五世孙韦贤在朝为光禄大夫,受命带领韦氏自邹鲁搬家到关中的平陵邑。韦贤是一个“股神”式的人物,在他的学生汉昭帝病逝后,押中了曾经流落民间的汉武帝曾孙刘询(即汉宣帝)。

汉宣帝即位后不忘韦氏的拥立之功,韦贤、韦玄成父子先后荣登相位。宣帝时营建杜陵,韦氏一族再次搬家,从平陵徙居长安城南的杜陵,这就是咱们今天讲的京兆杜陵韦氏

京兆韦氏早年受齐鲁文风洗礼,经历了新莽、东汉末年的动乱,仍以经学闻名,累世传承。

最迟于曹魏(220 —265年),京兆韦氏已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影响力,跻身“三辅冠族”之列。

汉末三国时期,京兆韦氏的韦端父子名扬一时。

韦端与当时的关东名儒孔融是老铁,为关中名士,曾为凉州刺史,被曹操拜为太仆,进入中央机构。

曹操的重要谋臣荀彧是有名的HR,以知人善任著称,举荐了韦端之子韦康继任凉州刺史。但韦康不太走运,凉州地处陇西,为马超、韩遂等军阀的根据地,后来马超起兵反曹,韦康孤立无援,城陷被杀。

韦康的弟弟韦诞是书法大家,擅长制墨,曹魏皇宫中的一切宝器铭文皆出自其手。有一次,魏明帝曹睿修了座凌云台,命韦诞以篆书题榜,可由于工匠疏忽,匾额还没题字,就被钉上去了。韦诞只好钻到一个筐子里,被吊到25丈高的台上书写,战战兢兢地把字题好,下来后一脸乌黑靓丽的胡须都被吓白了。

此时,京兆韦氏家族已是一个地位显赫的世家大族。曹魏时开始实行九品中正制,更是给士族地位带来质变,逐渐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但形势比人强,京兆韦氏在乱世之中难免遭受厄运。

西晋永嘉之乱后,北方士族南下避乱者十有六七,来不及走的,有些在两京陷落后遭受无情的打击与羞辱。十六国时期,留在北方的韦氏家族人数急剧减少。

后赵石虎称帝后,京兆韦氏与皇甫、杜、辛等十七家望族一同被强徙外地,沦为戍卒。

冉闵杀胡时,京兆韦氏的韦謏[xiǎo]因为劝谏其不要大肆杀戮而惨遭杀害,株连子孙。

北方的十六国统一于北魏,之后又经历西魏与东魏、北周与北齐的演变。南方的东晋在灭亡后更迭为宋、齐、梁、陈四朝。这段南北分裂的大乱世,史称南北朝

那些不能杀死你的,终将使你更强大。

在长达近300年的战乱中,分散于南北方的京兆韦氏逐渐转变,不仅能治经求学,还能上马治军,从一个弱不禁风的经学世家变成战功赫赫的军功世家,地位更上一层楼。

韦氏出牛人

▲魏晋九品中正制,成就了世家大族 图源/影视剧照

02 血与火

02 血与火

东晋南北朝时,长江中游襄阳一带的流民多于土著,是关中流民的聚居地( “胡亡氏乱,秦雍流民多南出樊、沔” ),也是南渡韦氏家族的大本营。

京兆韦氏迁徙南方,主要是在刘宋代晋之际。

东晋安帝年间(405-418年),日后建立刘宋的猛人刘裕发兵北伐,一举收复了洛阳、关中,但不久后南撤。京兆韦氏的部分成员不愿继续身陷异族统治,跟随刘裕军队南下。这一支子孙中,功名最显的是南梁名臣韦睿

南朝齐代宋后,仅仅过了几年太平日子,萧齐皇室内部倾轧,国家政局混乱。韦睿在乱局中,看中了当时掌管侨置雍州事务(治湖北襄樊)的萧齐远房亲戚萧衍。等到萧衍起兵后,韦睿带着2000士卒前来投靠。

萧衍与韦睿早有交情,见到这支雪中送炭的军队后大为感动,说:“他日见君之面,今日见君之心,吾事就矣!”

在萧衍东进建康(今江苏南京)、建立南梁的过程中,韦睿多建奇策,之后受命镇守一方,防御北魏,因素有威名,被鲜卑人称为“韦虎”

南梁天监五年(506年),北魏派兵大举围攻钟离城(今安徽凤阳东北),号称百万之众。

梁武帝萧衍派曹景宗与韦睿带兵20万北面拒敌。65岁的韦睿老当益壮,先行一步在曹景宗营前二十里连夜开掘长堑,于沙洲中建起一座军营,让北魏军大惊失色。

适逢淮河暴涨,韦睿组织水军,以装备较好的斗舰冲向北魏军,同时用小船装载油料和柴草,纵火烧毁魏军用来连接各军的桥梁。顷刻间,桥梁尽毁,北魏军大乱,梁军乘势攻杀。魏军主将、中山王元英自知难以取胜,带兵遁去,钟离之围遂解。

这一战,韦睿火攻退敌,以少胜多,北魏军死伤十余万,多为投水而死。史学家吕思勉为此感叹:“此为南北交战以来南朝所未有之一大捷,洵足寒鲜卑之胆已!”

钟离之战数年后,韦睿以79岁高龄病逝家中,萧衍闻之恸哭。

韦氏出牛人

▲韦睿画像

经过韦睿等名臣良将的经营,南梁国力强盛,在北魏东西分裂后,一度成为当时最有希望一统南北的政权。可韦睿的好老板萧衍,晚年犯糊涂了,酿成侯景之乱,自己还被活活饿死。

韦睿的孙子韦粲带兵与侯景军殊死搏斗,战败牺牲,首级被割下来,悬挂于建康城楼上。

刚即位的梁简文帝听闻后痛哭流涕,说:“社稷所寄,惟在韦公,如何不幸,先死行阵。”

史载,侯景之乱中,包括韦粲的兄弟、子侄在内,韦氏一族亲属数百人为南梁奋战至死。

在韦睿子孙为南梁尽忠的同时,留在北方的韦氏家族也出了一位改变家族命运的名将,韦孝宽

东西魏分立,韦孝宽跟随宇文泰力保西魏,而西魏的玉璧镇(今山西稷山)为军事重镇,在东西魏战争中首当其冲。韦孝宽镇守此地十余年,东魏多次西犯,都无功而返。

西魏大统十二年(546年),东魏实际掌权者高欢亲自带兵攻打玉璧,采取了多种攻城方式(“尽其攻击之术”),都没有啃下这根硬骨头,可见韦孝宽的防御无懈可击。

当时,玉璧城孤悬于外,宇文泰对韦孝宽信任有加,一点儿都不慌。高欢遣使对韦孝宽说:“你们没有援军,即使坚守也非长久之策。”

韦孝宽回信道:“我的城池坚固,兵粮充足,你们不断进攻,只会让自己疲劳,我则是以逸待劳,故有战必胜,而你们兵久于外,劳师动众,就不怕士兵造反吗?我乃关西男儿,是绝对不会投降的。”

高欢只好改变策略,射书于城中,说:“能战城主降者,拜太尉,封开国郡公,邑万户,赏帛万匹。” 这封信石沉大海,西魏军不为所动。

高欢久攻不下,又想到一计,得知韦孝宽之弟韦子迁尚在东魏,就将他当做人质,押到玉璧城下,威胁韦孝宽说,你不投降,我就杀你弟弟。

韦孝宽依旧宁死不降,城中将士见主将如此坚定,非但没有军心涣散,反而大受鼓舞,坚持与东魏军苦战。高欢围攻玉璧城六十天,将士伤亡过半,还染上瘟疫,不得不解围而走。

高欢撤军途中,韦孝宽打起了心理战,四处谣传西魏军以大弩射杀东魏高丞相,还命士兵四处高喊:“劲弩一发,凶身自殒。”高欢忧愤不已,在东魏将士所唱《敕勒歌》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的悠扬乐声中一病不起,不久后就病死了。

可以说,高欢是被韦孝宽活活逼死的。

从西魏到北周,韦孝宽凭借累累战功,位列丞相,食邑万户,节度十一州、十五镇诸军事。在历经西晋末年以来的离乱后,京兆韦氏重归顶级家族的行列。

公元581年,杨坚篡周建立隋朝,逍遥公韦夐[xiòng]之子、韦孝宽的侄子韦世康得到重用。

由于韦世康是北周宇文家族的女婿,与前朝关系密切,担心受到诛杀,到隋朝时多次请求退休。隋文帝却说,你就是躺着,也得帮我再干几年。(“纵令筋骨衰谢,犹屈公卧治一隅”)

隋朝统一南方后,南迁韦氏后裔、韦睿之孙韦鼎入仕长安。在隋文帝的干预下,韦世康请韦鼎率领子孙迁回杜陵。

至此,南迁的京兆韦氏也结束了侨寓江左的200多年历史。

韦氏出牛人

▲汉唐长安城与韦曲位置图 图源/《长安韦杜家族》

03 韦氏的野心

03 韦氏的野心

隋唐时期是京兆韦氏的鼎盛阶段。

这一时期,京兆韦氏家族人口繁庶,分为西眷、东眷、逍遥公房、郧公房、南皮公房、驸马房、龙门公房、小逍遥公房、京兆诸房韦氏等九大公房。

韦氏地位之崇高可从隋唐韦氏的出仕率与宰辅人数可见一斑。

有学者统计,京兆韦氏家族成员见于两《唐书》记载的人物有900余位,出任地方最高行政长官的人数有百余名,而出任宰相者则高达17名,在唐代的宰相世家中仅次于崔氏。

汉唐时有一句谚语:“城南韦杜,去天尺五。”韦氏世代居住的杜陵在长安城南,其居地称为韦曲,而与韦氏同样居于城南的另一大豪族京兆杜氏,居住的地方叫做杜曲。

从另一方面来看,京兆韦氏与隋唐皇室的姻亲关系也是其地位的体现。

隋炀帝时,韦氏有过“一门三王妃”的佳话。

杨广让嫡长子杨昭娶韦孝宽的孙女为妻。杨昭英年早逝,错失皇位,但这位韦妃为他生下的儿子代王杨侑,在多年后成为李渊扶立的傀儡皇帝,并于公元618年禅位于李渊。另外,隋豫章王、长宁王都娶韦氏女为王妃。

隋末枭雄王世充在割占洛阳立国后,也迫不及待地与韦氏结为亲家,让长子王玄应娶京兆韦氏的韦匡伯之女。韦匡伯是韦孝宽之孙,从他的墓志来看,这位富家子弟与隋朝皇室关系紧密,贵为国戚,食邑万户,无比尊荣。

王世充与韦氏联姻,应该是为了拉拢关中士族,稳固新建政权。

实际上,与王世充打着同样算盘的,还有李世民

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攻入洛阳后,心心念念的却是一个女人。她是韦匡伯的侄女韦珪,即日后有名的韦贵妃

韦珪当时是一个守寡的少妇,在见到李世民之前已经嫁过人,但入秦王府后仍十分得宠,贞观年间地位仅次于长孙皇后,并在长孙氏去世后代行皇后之职,统领后宫。

李世民一向擅长渔色猎艳,而韦贵妃确实是个大美人。她的墓志铭如此写道:“天情简素,禀性矜庄……忧勤絺紘,肃事言容……春椒起咏,艳夺巫岫之莲;秋扃腾文,丽掩蜀江之锦。”

但李世民并非只是贪图韦贵妃的美色,他纳韦珪入秦王府,存在提升储君竞争力的可能,这是一场关陇集团与关中士族之间的门第婚姻。

为争夺皇位,李世民要寻求京兆韦氏的支持,甚至是关中士族的支持。当时,太子李建成久居长安,关中士族多倒向太子。京兆韦氏家族作为关中首望,自然是李世民极力争取的对象。

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夺取了他梦寐以求的储君之位,韦氏抱对了大腿。韦珪于唐高宗年间被册封为纪国太妃,跟随儿子纪王李慎出藩,以69岁高龄寿终正寝,陪葬昭陵,是唐代后宫中一个为人称羡的成功范例。

韦氏出牛人

▲韦贵妃在贞观一朝地位仅次于长孙皇后 图源/影视剧照

在韦贵妃之后,京兆韦氏凭借着与李唐皇室的联姻,一步步走向权力之巅。

陈寅恪先生认为,自高宗后期至玄宗时期,在武则天的主导下,形成一个李、武、韦、杨四大家族的婚姻集团,宰制百年之世局

唐代,出自京兆韦氏家族的皇后有一人,即唐中宗皇后韦氏。

这位韦皇后深受婆婆武则天的影响,登上后位之后野心急剧膨胀,最终却身败名裂。

早年的韦皇后也曾与唐中宗李显同甘共苦。李显第一次即位后被武则天废黜,贬为庐陵王,在偏远的房州(今湖北房县)度过了长达十四年的贬谪生活,整日提心吊胆。

李显与韦氏的女儿安乐公主就出生在前往房州的路上。女儿出生时,李显脱下自己的衣服包住她,安乐公主才有了一个小名“裹儿”。

武则天可是连自己的儿子都能痛下杀手,李显在贬谪地每次听说朝廷派人来,就怀疑是母后派来赐死自己的特使,吓得全身颤抖。

每当这时候,都是韦氏对丈夫劝解道:“祸福倚伏,何常之有,岂失一死,何遽如是也!”

患难夫妻相依为命,更加情深意笃。李显对妻子韦氏说:“一朝见天日,誓不相禁忌。”

这句话,却成了无法兑现的承诺,他们夫妻二人的结局无比残酷。

圣历元年(698年),李显一家终于等到重回神都洛阳的诏书。七年后,武则天病笃,宰相张柬之等人火速发动政变,逼武则天临死前传位于太子李显,李唐王朝得以复辟,李显再次登基为帝。

有一个彪悍的婆婆作为榜样,韦氏第二次成为皇后之后愈发骄横。她处处效法武则天,把手伸向了朝政大权,以歌谣瑞符做宣传炒作,参与陪祭天地,还要立女儿安乐公主为“皇太女”。

为了尽早实现独揽大权的野心,韦皇后竟然丧心病狂地毒死了丈夫唐中宗。夫妻俩在生死边缘的逆境之中相互扶持,可在权倾天下的皇位面前,却迅速走向破裂。

李唐皇室刚刚摆脱武周的桎梏,对急于夺权的韦皇后果断地进行了反击。时为临淄王的唐睿宗之子李隆基与姑姑太平公主联合发动政变,铲除韦后一党,韦皇后及安乐公主皆被杀。

韦皇后为她的性急与贪欲付出了代价,其效法武后的美梦就此破产。

韦氏出牛人

▲韦皇后出自京兆韦氏 图源/影视剧照

韦皇后为何敢拥有如此大的野心?其中一个原因,是唐高宗、武则天都在维护着李武韦等家族联合执政的模式。

武则天在位时,尽管看不惯韦氏这个儿媳妇,对朝中的韦皇后亲属多有贬谪,却重用京兆韦氏的人才为宰相。

比如一代诤臣韦安石,四次拜相,整天怼武则天,也没惹上什么事。

武则天晚年宠爱张易之兄弟,满朝大臣没几个敢惹怒这两个男宠。

有一次,武则天赐宴群臣,张易之叫来了蜀商宋霸子等人前来赴宴。韦安石立即上奏说:“蜀商等贱类,不合预登此筵。”当时,商人地位低下,这么说也没毛病,但韦安石其实是不给张易之面子。在座大臣听后,大为震惊。

武则天没法怪罪韦安石,只好夸他为人耿直,值得鼓励。

其他大臣对韦安石深深佩服,说:“此真宰相,非吾等所及也。”

这就是京兆韦氏,他们连一代女皇都不怕。

历经唐玄宗李隆基晚年的安史之乱,李、武、韦、杨联合执政模式才彻底破灭。

韦氏出牛人

▲鸟瞰大明宫 图源/摄图网

04 韦曲再无韦氏

04 韦曲再无韦氏

中晚唐,京兆韦氏依旧备受尊崇,李唐皇室对韦氏也是百般礼遇。

唐宣宗在位时(846年-859年),京兆韦氏有个后人叫韦廑[jǐn]。这个公子哥比较迷信,为求夏州节度使一职,听信术士的话,做厌胜之术(一种巫术),在纸上写所求官职,设醮告天。

有人以此为证据,诬告说韦廑怀有异志,要谋反。

唐宣宗知道韦廑不过是被术士蛊惑。在当面斥责韦廑后,皇帝不忘顾及韦氏的体面,对宰相说:“韦廑城南甲族,为奸人所诬,勿使狱吏辱之。”

权势终究只是过眼云烟,京兆韦氏在野心勃勃的韦皇后之后,再没能登上权力巅峰。

他们之所以被历史铭记,是因为回归到了最初勤奋好学的家风。

韦氏出牛人

▲[宋]李公麟:《临韦偃牧放图》

有唐一代,京兆韦氏人才辈出,是一个学术与诸艺样样精通的全能家族。

史学家有韦述

韦述在玄宗年间为史官,修成《国史》一百一十三卷。安史之乱爆发,他抱着《国史》藏入南山之中,这些唐代的珍贵史料因他而得以保存,为后世修唐史留下宝贵资料。

为了保护史书,韦述不得已接受安史叛军的伪职。安史之乱后,他不堪同僚羞辱,绝食而死。

文艺界有韦青

韦青精通音律,与当时的女艺人许和子张红红皆有来往。

张红红出身贫贱,在乱世中居无定所,与其父沿路乞食,被韦青发掘。韦青发现她的音乐天赋后,亲自传授其技艺,帮助张红红走红乐坛,她成名后被选入宫,宫中号为“记曲娘子”。韦青去世后,张红红对皇帝直言,自己所得的一切皆来自韦青,不忍忘其恩,不久后就悲恸而死。

唐诗有韦应物韦庄

韦应物15岁时为唐玄宗近侍,早年放荡不羁,名声不佳。安史之乱中,玄宗逃到蜀地,韦应物丢了饭碗,于是痛改前非,立志读书,之后在各地为官,其诗在中唐诗人中自成一家,堪称一位低调的“大神”。

韦应物一生两袖清风,走到哪儿都要登临山水,晚年为苏州刺史,没留下资产,死后也就葬在苏州。今苏杭一带韦氏,有一支就是韦应物的后裔。

白居易对这位前辈的评价是:“高雅闲谈,自成一家,今之秉笔者,谁能及之?”

韦应物的四世孙韦庄,上承唐诗,下启宋词,一生仕途坎坷。

他晚年讳言其名作《秦妇吟》。这首描写黄巢起义、庚子乱离(880年)的现实主义叙事诗,成为韦庄一生的痛,这是他与大唐王朝的告别,也代表着京兆韦氏盛极而衰的背景。

韦氏出牛人

▲西安大雁塔雪景 图源/摄图网

“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旧贵族在无情战火与王朝衰落之下备受摧残,京兆韦氏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

唐代以后,京兆韦氏四散飘零,韦曲再无韦氏。

如今的西安市,为了纪念京兆韦氏,设有韦曲街道,分为东韦与西韦两村,东韦村多姓田或姓孙,西韦村多姓张、刘。有学者发现,今韦曲附近,很难找到一户韦姓人家。

汉唐关中大族京兆韦氏,在又一次乱世到来时,离开了这片留下无数光荣与悲伤记忆的土地。

参考文献:

[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2007

[唐]魏徵:《隋书》,中华书局,1997

[后晋]刘昫:《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

[宋]李昉:《太平御览》,中华书局,2000

[宋]欧阳修、宋祁 :《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2009

陈寅恪著 ,陈美延编:《金明馆丛稿初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毛汉光:《中国中古社会史论》,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吕卓民:《古都西安:长安韦杜家族》,西安出版社,2005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最爱历史的头像最爱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