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最热门的儿歌,据说是《孤勇者》。被称为“香港乐坛最后一位歌王”的陈奕迅对此很惊讶:听说我唱了首儿歌?
上一次产生这么大的“错位”,还是一百年前的中国流行音乐之父黎锦晖。
小兔子乖乖,把门儿开开,
快点儿开开,我要进来。
不开不开我不开,
妈妈没回来,谁来也不开。
这首《小兔子乖乖》,应该是大多数人被教育“不能给陌生人开门”时的童年回忆。简短易懂的歌词,配上欢快的曲调,朗朗上口,以至于若干年后,看到歌词仍能脱口唱出。
但你可能不知道,这首儿歌是百年前的作品。
1922年,黎锦晖(1891—1967)在杂志上连载儿童歌舞剧《神仙妹妹》,其中,有首唱曲叫《老虎叫门》,它就是《小兔子乖乖》的姊妹版。
现在看到的《老虎叫门》歌词里,有孩子、小羊、鸽子和螃蟹,就是没有小兔子。据说,是因为最早的剧本里有小兔子一角,所以有“小兔子乖乖”的唱词,但1928年出版的剧本单行本中,小兔子改成了小鸽子,唱词也随之更改。
▲黎锦晖。图源:网络
尽管如此,由于此前的版本过于深入人心,“小兔子乖乖”依旧在民间被一代又一代地传唱开来。在传唱过程中,歌曲被简化为两段,主要讲述大灰狼与小兔子的故事。
中国现代儿歌,正是从黎锦晖那儿起步的。
1
1915年,《青年杂志》(后更名为《新青年》)在上海创刊,中国掀起了一场影响深远的新文化运动。
参与其中的知识分子,频频在文章中表达他们的观点。
郁达夫说:“五四运动的最大的成功,第一要算‘个人’的发见(现)。”这群青年知识精英,除了意识到人的个性与独立的重要性,还意识到儿童思想的重要性,掀起了“儿童的发现”思潮。
1918年5月,鲁迅在《狂人日记》文末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呐喊。
同年12月,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一文,阐述人道主义观念,当中讲道:“至于世间无知的父母,将子女当作所有品,牛马一般养育,以为养大以后,可以随便唤他骑他,那便是退化的谬误思想。”已隐隐肯定了儿童的独立性。
▲更名后的《新青年》杂志。图源:图虫创意
1920年,周作人作《儿童的文学》演讲,指出:“儿童在生理心理上,虽然和大人有点不同,但他仍是完全的个人,有他自己的内外两面的生活。”真正确立了儿童本位的现代儿童观。
在这种思潮的推动下,人们开始注重儿童教育,叶圣陶、郑振铎和郭沫若等人都提出了新看法。而现代儿童文学也在这时兴起,儿歌便是其中一类重要作品。
1922年起,中国第一本现代儿童文学刊物《儿童世界》创刊,随后又出现了《小朋友》周刊。这两本儿童刊物,是早期儿歌发表的主要阵地。黎锦晖便是《小朋友》的首任主编。
除了至今仍耳熟能详的《小兔子乖乖》(《老虎叫门》),黎锦晖还创作过数十首优秀儿歌作品。
《可怜的秋香》,是那时候最让人难忘的歌谣之一。
暖和的太阳,太阳,太阳,
太阳他记得:
照过金姐的脸,
照过银姐的衣裳,
也照过幼年时候的秋香。
金姐,有爸爸爱;
银姐,有妈妈爱;
秋香你的爸爸呢?
你的妈妈呢?
她呀每天只在草场上,
牧羊,牧羊,牧羊,牧羊。
流畅的唱词叙述了牧羊女秋香可怜的一生,表达了对贫苦女子的关切和同情。这首歌自问世以来,引起共鸣,受到了广大儿童及大人的喜爱,传唱数十年,热度不减。
黎锦晖除了创办儿童刊物,还创办了明月歌舞团,发展流行乐。
明月歌舞团迎来了周璇、王人美、白虹等著名歌星,还迎来了一位重要的音乐才子,聂耳。
2
“申报,时报……今朝的新闻交关好,卖报,卖报!”
上海霞飞路、吕班路(今上海淮海路、重庆路)一带,不时传来稚嫩又洪亮的报纸叫卖声——来自一个约莫10岁的女孩。
1933年,聂耳在华联影业公司工作,每次走过街头都能听到小毛头的叫喊声,他总会停下买一份报纸。久而久之,两人成为了朋友。通过交谈得知,小毛头一家由于“一二八”轰炸逃到了附近居住,家境困苦。
一日,聂耳对小毛头说道:“我给你写了一首卖报歌,你一面唱一面卖报好吗?”
啦啦啦!啦啦啦!
我是卖报的小行家,
不等天明去等派报,
一面走,一面叫,
今天的新闻真正好,
七个铜板就买两份报。
耐饥耐寒地满街跑,
吃不饱,睡不好,
痛苦的生活向谁告,
总有一天光明会来到。
1934年,在歌剧《扬子江暴风雨》的首次公演中,小毛头登上舞台,本色出演卖报童,为观众演唱了这首《卖报歌》。
像小毛头这样的小报童,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街头,很是常见。战时生活艰难,不少孩童只能走出家门,批发一些报纸,通过街头卖报帮补家用。那段吃不饱、睡不好的日子,有苦难言。
聂耳用音乐替他们唱出来。
▲聂耳。图源:网络
小毛头唱《卖报歌》,是被聂耳一字一句地教会的。
次年,聂耳与小毛头告别说要去日本,还答应她回来时给她再写一首歌。只是,小毛头再也没有等到第二首《卖报歌》。
1935年7月,聂耳在日本游泳时不幸遇难。
短短23年的人生,这位天才音乐家却给中国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音乐作品,包括日后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
3
聂耳遇难仅仅两年后,苦难的中华大地拉开了全面抗战的序幕。
1942年,晋察冀抗日根据地里有一位词作家,名叫方冰。他有一个好朋友,叫李劫夫,恰好是一位曲作家。两人曾一起在华北敌后战场打过反“扫荡”游击战。
那段日子里,两人睡一个炕,吃一个锅,有空时一人作词,一人谱曲,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一日,俩人坐在台阶上,回忆起了反“扫荡”时的经历。
方冰对李劫夫说:“咱们打游击这一带的几个村庄里,出现了不少可爱的孩子。他们整天吃不饱、穿不暖,饿着肚子给部队和老百姓送信带路做了许多工作,有的甚至牺牲了生命,都是一些抗日小英雄。我们应该写首歌歌颂他们,让人们传颂他们,永远记住他们。”
李劫夫连声赞同。
不到两小时,一首完整的歌谣就出来了。
敌人把二小挑在枪尖,
摔死在大石头的上面,
我们那十三岁的王二小,
英勇的牺牲在山间。
干部和老乡得到了安全,
他却睡在冰的山间,
他的脸上含着微笑,
他的血染红蓝蓝的天。
秋风告别了这个村庄,
它把这动人的故事传扬,
每一个老乡都含着眼泪,
歌唱着二小放牛郎。
这首《歌唱二小放牛郎》拿到军区文工团去试唱,一下子就传开了。
从此,“王二小”的英勇形象被牢牢地镌刻在人们的心里。但是,“王二小”并非一个确定的人物。
▲讲述王二小英雄事迹的书籍封面。图源:网络
抗日战争时期,在根据地里,少年英雄“王二小”比比皆是。当时,老百姓为了防御日寇的侵袭,常常在山坡上设一棵“消息树”。山坡乃根据地的制高点,能够及时观察是否有敌情。当矗立在山头的消息树被放倒时,意思就是通知山下的居民要赶紧转移,而这项工作,常常由那些看起来“没有攻击性”的牧童来完成。
他们只是个孩子,却有着超越年龄的成熟与智慧,在特殊的年代承担着不一般的重任。
很多牺牲的孩童,姓名早已散佚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法考证。但,他们都是了不起的“王二小”。
1944年年末,湘桂黔一带与日军进行最后的决战。日军在占领湘桂大片土地后,向贵州进攻,数十万居民不得不转移到汪家山(位于贵州省安顺市)。
由周恩来领导的抗敌演剧队第四队也在转移的队伍中。其中有一位年轻人,叫宋扬。
汪家山一带住的大多是苗族居民。
宋扬常到苗寨中与居民交流,为文艺创作采风。一日,他听到了些不一样的东西。一位苗族歌手为大家演唱了一首芦笙音调的山歌,他听到后,灵感大发,连夜将歌词进行改写。
小嘛小儿郎,
背着那书包上学堂,
不是为做官,
也不是为面子光,
只为读书求学问呀,
不受人欺负呀,
不做牛和羊。
宋扬将这首改写后的《读书郎》教给当地的学生,随后又在安顺县城的一场文艺晚会上进行了表演。《读书郎》由此传遍大街小巷,直至今日。
4
时间来到了1955年,新中国第一部儿童影片《祖国的花朵》上映。
让我们荡起双桨,
小船儿推开波浪,
水中倒映着美丽的白塔,
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
做完了一天的功课,
我们来尽情欢乐,
我问你亲爱的伙伴,
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的生活?
影片中不时响起插曲《让我们荡起双桨》。
当年,应长春电影制片厂邀请,乔羽要为这部影片写一首歌。一天,他来到北海公园坐船。四处张望,看到孩子们泛舟湖上,欢声笑语,好一幅快乐的画面。突然,他灵感来临,马上拉着女友要上岸。来到草地上,急忙掏出个小本子,写了起来。
这首传唱了半个多世纪的儿歌就这样诞生了。
▲《祖国的花朵》剧照。图源:网络
2009年,乔羽接受了一个采访。
主持人:有人说这首歌的立意全部在“我问你亲爱的伙伴,是谁为我们创造下这么幸福的生活”,您认同这种评论吗?
乔羽:这是后来研究者写的,说主题思想在这里。写的时候当然也没想到这个,是非常幸福,非常愉快,就写新中国。那个时候写新中国的歌不多。你们大概不了解,50年代初期,当时整个社会都是这么种情绪,都高兴……
儿童的欢笑声,是最真实的快乐。
1961年,取材于厦门何厝乡第四中心小学八名少年英雄支援前线、打击敌人模范事迹的影片《英雄小八路》上映。
里边有一首歌,《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
爱祖国,爱人民,
鲜艳的红领巾飘扬在前胸。
不怕困难,不怕敌人,
顽强学习,坚决斗争;
向着胜利勇敢前进,
向着胜利勇敢前进前进,
向着胜利勇敢前进,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这首歌,后来陪伴了大多数孩子的红领巾岁月。因为,1978年,它被确定为中国少年先锋队(简称“少先队”)队歌。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吼出了中国儿童的精气神。
1963年3月5日,《解放军报》头版用大半个版面刊登着一句题词:
“向雷锋同志学习”——毛泽东
▲1963年3月5日《解放军报》头版。图源:网络
从这一年开始,每年的3月5日,我们都在纪念雷锋。
1954年,14岁的少年雷锋成为一名少先队队员。自此,他跟随党的脚步,积极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他在一篇篇日记、文章里面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雷锋日记》1958年10月25日)
▲雷锋。图源:网络
1962年,这名年轻的战士永远地离开了。他应该没有想到,有一天,他也会同那些年他崇敬过的英雄一般,成为了亿万青年的榜样。《学习雷锋好榜样》奏响在每个校园里。
学习雷锋好榜样,
忠于革命忠于党;
爱憎分明不忘本,
立场坚定斗志强。
学习雷锋好榜样,
艰苦朴素永不忘;
愿做革命的螺丝钉,
集体主义思想放光芒。
远大理想,就这么不经意地从孩子的口中轻轻唱出。
饮冰十年,难凉热血。
5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中国和世界,发生了很多大事。
1973年前后,迪士尼乐园准备在香港发展,希望把《It’s A Small World》主题曲做出一个粤语版本。于是,他们找到了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的黄霑。
最初,这首歌的主题就是和平与友谊。
才子一出手,便知有没有。黄霑写出了《世界真细小》。
人人常欢笑,不要眼泪掉;
时时怀希望,不必心里跳;
在那人世,相助共济,
应知人间小得俏。
世界真细小小小,
小得真奇妙妙妙,
实在真系细世界,
娇小而妙俏。
又有阳光照,兼有朗月耀;
良朋同欢聚,相依相对笑;
万里难隔阻,心里情长照,
应知人间小得俏。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首歌成为了城市洒水车的背景音乐。在街道上,象征爱与和平的儿歌,如同喷洒在路上的水,降温,洁净,舒缓人心。
世界和平,应是人类的共同愿望。
1979年元旦日,发生了两件大事。
尼克松访华的七年后,中美正式建交。
同一天,《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布了另一则重磅新闻——《告台湾同胞书》。
▲1979年1月1日《人民日报》头版。图源:网络
“昔人有言:‘每逢佳节倍思亲’。在这欢度新年的时刻,我们更加想念自己的亲骨肉——台湾的父老兄弟姐妹。我们知道,你们也无限怀念祖国和大陆上的亲人。这种绵延了多少岁月的相互思念之情与日俱增。”
“我们伟大祖国的美好前途,既属于我们,也属于你们……”
这一天,中国国防部部长徐向前发表了停止炮击大、小金门等岛屿的声明。海峡两岸实现正式停火。
晚风轻拂澎湖湾,白浪逐沙滩;
没有椰林醉斜阳,只是一片海蓝蓝;
坐在门前的矮墙上,一遍遍怀想;
也是黄昏的沙滩上,有着脚印两对半。
澎湖湾,澎湖湾 ,外婆的澎湖湾。
有我许多的童年幻想,
阳光 沙滩 海浪仙人掌,
还有一位老船长
在这一年创作的《外婆的澎湖湾》,原本是台湾歌手纪念自己与外婆故事的作品,但歌曲里表现出来的极其真挚的骨肉亲情,可以说是两岸同胞血脉相连、不可分割的映照。
发布后,歌曲“阴差阳错”地红遍两岸。
1980年的电视机里,中央电视台正在播放一部画风精致的黑白动画:一个小朋友脚踩火箭筒,上天入地。
他不是哪吒,而是一个叫阿童木的日本男孩。
中国的孩子通过电视机看到了日本动画《铁臂阿童木》。这是中国引进的第一部国外动画片。
越过辽阔天空,
啦啦啦飞向遥远群星,
来吧阿童木,
爱科学的好少年,
善良勇敢的,
啦啦啦铁臂阿童木。
十万马力,七大神力,
无私无畏的阿童木。
80后的孩子们很幸福,放学后,总能守在电视机前,看各式各样精彩的动画片。
他们可以看蓝精灵四处蹦跶。
在那山的那边海的那边,
有一群蓝精灵,
他们活泼又聪明,
他们调皮又灵敏,
他们自由自在生活在那
绿色的大森林,
他们善良勇敢相互都关心。
也可以看聪明的一休小和尚化解难题。
格叽格叽格叽格叽格叽格叽,
我们爱你。
格叽格叽格叽格叽格叽格叽,
聪明伶俐。
机智啊
哪个也比不过小机灵。
与此同时,国内的原创动画片,也迎来了第二次创作高潮。
《黑猫警长》《葫芦兄弟》等,都是80后儿童的难忘回忆。
6
千禧年前,有一首诗歌跨越了数十年,击中了国人的心。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掠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
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啊,母亲!
我要回来,
母亲!母亲!
▲容韵琳
这首闻一多创作于1925年的《七子之歌》,在1999年澳门回归之时,再次感动了每一个中国人。
稚嫩的童声唱着一声声“母亲”,让人心疼不已。
不过好在,你们终于都回家了。
跨过千禧年,身边的一切似乎都很“魔幻”。
计算机和互联网一拍即合,只需要一根网线,眼前就是大千世界。
再见了妈妈,
今晚我就要远航。
别为我担心,
我有快乐和智慧的桨。
当你醒来千万别告诉别人,
我正摇着月亮船在银河上远航。
2004年,中国首部科幻少儿电视剧《快乐星球》开播,应该没有多少人能拒绝丁凯乐的美貌……不,应该是不能拒绝那个通过电脑就能穿越到的“快乐星球”。
▲《快乐星球》剧照。图源:网络
如今,让你唱两首当代儿歌,你会想起什么?
或许是《听我说谢谢你》。
或许是《孤勇者》……
这些歌曲在短视频时代,火速蹿红,通过高频率的重复抓住人们的海马体。
现在的小朋友通过智能手机所接触到的世界,比以前任何时代都要丰富得多。
2020年年初,何冰在《后浪》演讲里说:“人类积攒了几千年的财富,所有的知识、见识、智慧和艺术,像是专门为你们准备的礼物。”似乎确实如此。很多原本我们认为是大人才能接触的事物,因为科技的便捷,有不少孩子已经提早接触和接受到了。
有人提出,他们是不是太早熟了,这样是不是不好。
但每个时代,都有属于每个时代的养料,脆弱不堪的树苗也终究会长成林荫大树。
百年前,在《青年杂志》(《新青年》)创刊号上,有这么一句话:“少时之思想,足以卜人之将来。”而事实证明,那些曾经被认为“垮掉”的80后、90后,如今已在各个领域独当一面。
每个时代的年轻人,都用自己的方式回答着世界的问题。
世事变迁,或许,唯有儿歌永恒。
参考文献:
王立平主编:《百年乐府:中国近现代歌词编年选》,上海音乐出版社,2018年
尤静波主编:《中国儿童歌曲百年经典》,上海音乐出版社,2018年
居其宏:《中国歌剧音乐剧创作历史与现状研究》,安徽文艺出版社,2014年
李文彦,申来寿:《聂耳资料专辑——纪念聂耳逝世五十周年》,玉溪地方志办公室,1985年
雷锋:《雷锋日记》,中国青年出版社,2019年
华东方:《方冰与“王二小”》,《党史纵横》2005年第9期
徐德瑞:《<读书郎>:周恩来称赞的儿歌》,《文史博览》2017年第5期
王黎君:《儿童的发现与中国现代文学》,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刘汝兰:《尘埃下的似锦繁花——中国现代儿童诗史论》,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
《共和国文本》系列访谈:《乔羽:<让我们荡起双桨>体现时代乐观精神》,2009年
采访:《听乔羽讲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诞生记》,http://www.wenming.cn/specials/hot/wmkd/201906/t20190602_5136130.shtml,2019年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