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头制的古罗马何以成功改革

公元前183年,迦太基英雄汉尼拔在回天无力的情况下饮鸩酒自尽,为持续一个世纪的布匿战争画上了句号,也标志着罗马建国近600年来的开疆拓土达到了顶峰,罗马成为地中海的霸主。

恺撒大帝(公元前102年7月12日~公元前44年3月15日),罗马共和国末期杰出的军事统帅、政治家。
恺撒大帝(公元前102年7月12日~公元前44年3月15日),罗马共和国末期杰出的军事统帅、政治家。

  或许是因为汉代就有的交流往来,或许是出于西方古典历史的热情,国人对于罗马历史的关注向来不减其热。

  在民国时期,就有史学大家钱穆在《国史大纲引论》中对比过汉帝国与罗马帝国的异同。现在市面上更是有大量罗马古典作家作品翻译出版,如塔西佗的《历史》、《编年史》,恺撒的《高卢战记》、《内战记》,李维的《罗马史选》,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传》,马基雅维利的《论李维〈罗马史〉》,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蒙森《罗马史》,科瓦略夫《古代罗马史》。这些名著当然能够帮助我们了解罗马历史,但由于作品庞杂,或过于艰深,或偏重一隅,对普通读者来说,还不能算恰到好处。因此,一部简明但又不失趣味的作品来帮助国人了解罗马历史是非常必要的。

  《罗马人》就是这样一部简明但不简单的罗马史作品,作者罗伯特·B·柯布里克(Robert B. Kebric)教授执教于路易斯维尔大学,主要从事希腊史、罗马史、奥运会史及人文学的教学与研究。柯布里克有着过人的写作技艺,他一方面刻画罗马英雄对于历史的作用,另一方面又用细腻的笔锋,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每章中还不断穿插专栏故事以讲述细节,使我们的认识更加丰满真实。

  对于不同的读者来说,阅读《罗马人》可能会得到各种不同的感受,有人会饶有兴趣地关注庞培古城,遥想罗马繁盛时期人民生活的场景;有人则会如同吉本一样,在宏伟的竞技场等建筑面前,凭吊帝国昔日的辉煌!而笔者关注更多的,却是真实得不甚美好的历史。

  公元前183年,迦太基英雄汉尼拔在回天无力的情况下饮鸩酒自尽,为持续一个世纪的布匿战争画上了句号,也标志着罗马建国近600年来的开疆拓土达到了顶峰,罗马成为地中海的霸主。

  然而,人类历史总是盛极而衰,罗马自然不能例外。

  之后的罗马,很快陷入个人野心驱使下的内战之中,最终,腐朽的罗马共和政体的逐步瓦解,代之以个人统治。这个过程,现代学者普遍称之为“罗马革命”,参与其中的,便是我们所熟悉的罗马英雄——恺撒和屋大维。

  公元前48年,恺撒在法萨卢击败庞培和共和派后成为罗马的实际统治者。在此之前,罗马上层集团早已分化为两个对立的政治派别,即“贵族派”与“平民派”。保守贵族和他们的追随者希望古老而传统的共和政体能得到延续,并反对任何形式的改革。恺撒所属的“平民派”则摒弃了或者说从未赞同过古老传统,并意识到变革的必要性。他们认为,借助普通民众和对均平运动的支持,改革可以成功实现。贵族与平民日益激烈的斗争,最终以元老院的逃离和恺撒的胜利结束,恺撒就任“终身独裁官”,企图终结罗马共和国的统治。

  恺撒昔日的友人如西塞罗和布鲁图斯,在听到这个消息后,双双加入反抗恺撒的队伍中来。西塞罗用自己的笔撰写《论共和国》来讴歌共和理想,而布鲁图斯则直接参与到刺杀恺撒的阴谋之中。

  公元前44年3月15日,恺撒并没有带卫队,只身一人来到庞培剧场旁的大回廊参加元老院议会。在会场上,暗携利刃的刺客,渐渐走近恺撒,试图将其按住。恺撒见势不妙,想要转身离开。这时候刺客们纷纷用匕首刺向恺撒,而布鲁图斯也凭借恺撒对他的信任,用匕首刺伤了恺撒的下体。恺撒看到布鲁图斯之后,便放弃了反抗,只是在临死前对他说了一句:“也有你吗,我的孩子?”

  恺撒是英雄还是独夫,一直以来,似乎并没有定论。而布鲁图斯却因为那句“我爱恺撒,但我更爱罗马”而广受褒奖。莎翁曾经这样刻画恺撒回城时,布鲁图斯的心理:“难道罗马将要处于独夫的威严之下?他们请求我仗义执言,挥戈除暴吗?罗马!我布鲁图斯一定会全力把你拯救,只有一个叫他死这一个办法;我自己对他并没有私怨,只是为了大众的利益!”一个在亲情与正义之间挣扎的青年跃然纸上。甚至,政敌安东尼都评价这个青年“是一个最高贵的罗马人;除了他一个人以外,所有的叛徒们都是因为嫉妒恺撒而下毒手的;只有他才是基于正义的思想;为了大众的利益,而去参加他们的阵线。他一生善良交织在他身上的各种美德,可以使造物主肃然起立,向全世界宣告,这是一个汉子。”所有这一切,都集中表现了布鲁图斯公正、廉明、宽怀、正义等高贵品质。

  然而,作者笔下的真实历史却让我们的英雄走下了神坛。正是布鲁图斯,曾通过某法案使他在贷给塞浦路斯一座城镇的贷款中收取48%的利息,而元老院规定的合法利率则是12%。他常常自诩自己是一个有道德者,但他的明抢强夺却并不符合罗马传统的道德准则,更违背了一个对美德著书立说者的哲学信仰。布鲁图斯虽然在大力宣扬“贵族派”的共和制,但却并不是因为信仰。事实上,他这样做很明显是因为保持共和制对于贵族来说更为有利,能够最大限度保证自身的经济与政治利益。

  正如恺撒所说:“人不管是谁都无法看清现实中的一切,大多数人只希望看到自己想看到的和想要的现实而已。”元老院的贵族只看到自身的利益,而忽视了民众和国家的利益,这才是恺撒能够顺利进入罗马的原因。而试图通过损害贵族们利益的改革改变罗马的恺撒,被贵族们视作敌人,并最终遭到暗杀。

  相比较恺撒,其继承人屋大维明显迂回曲折得多,他先从元老院进行突破,使元老院渐渐在掌控之中。然后,他宣布恢复共和国,并甘愿放弃手中大权,再次成为一名平民。但这明显只是一个幌子,贵族元老院按计划“拒绝”批准他辞职,进而授予他半神性的称号“�W古斯都”。这样,屋大维的权力得到正式认可,罗马为自己选择了第一位皇帝。

  罗马这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改革结束了,我们能够看到,共和国晚期,罗马贵族因为辽阔的疆域而饱食终日,平民、士兵则因开疆扩土而土地荒芜。格拉古曾经试图通过改革解决日渐严重的贫富分化问题,却被元老院以称帝的谣言为借口,派兵镇压,将其挫骨扬灰。

  事实上,此时的罗马共和制已经是披着共和外衣的寡头制,所谓的“元老院”也不过贵族垄断政治的工具,早已丧失了原本的共和政治的理想。正如布鲁图斯并非是为了共和理想而刺杀恺撒,而是为了保住自身的经济利益一样,贵族们恢复共和的呼声同样因为个人的私利。

  历史并不会因为阴谋刺杀而停下脚步,社会也不会因为刺杀而放弃改革。屋大维继承了恺撒的遗志,运用更加巧妙的政治手段,通过合理合法的途径,将恺撒制定好的政治改革措施逐步形成制度,成为罗马帝国奠基人。

  柯布里克的笔下罗马政治改革的历史告诫后人,在寡头控制的国家里,是缺乏自我改革的动力和能力的,需要通过强有力的人物来推进和完成社会改革。这也许是我们能够从遥远的罗马所能学习到的历史经验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历史365历史36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