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县阳产土楼 徽派建筑奇葩

歙县阳产土楼 徽派建筑奇葩

皖南徽州地区,不仅是一个地理名称,更是一个历史文化厚重的区域。早在秦汉设郡,至北宋时期建立徽州府,府治歙县,下辖:黟县、歙县、祁门、休宁、婺源和绩溪。

歙县作为古徽州府治,是徽州文化的发源地。徽派建筑作为中国古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天井庭院、四水归堂、门楼高大、厅堂宽敞、雕刻精美、粉壁黛瓦马头墙,是人们熟悉的经典徽派建筑特点。然而,在徽派建筑中,还有一朵不同于经典徽派建筑的奇葩——徽州地区的土楼。这一建筑形式,广泛存在于皖南山区,以蛮石筑基、黄土垒墙、就地取材、造价低廉、墙体厚实、冬暖夏凉,特别适合山区村民居住,因此,在徽州民间流传着一句俗语:“有福之人歇土墙(即土楼)”。而且徽派土楼建筑,还与山区自然环境完美融合,体现了“宇宙万物,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朴素无华,别具一格。

歙县阳产土楼 徽派建筑奇葩

歙县

虽然徽州地区的土楼相较于闻名遐迩的福建客家土楼、云南土掌房、西北窑洞等等,显得有些默默无闻,但也因此,使得徽州地区的土楼更具神秘感。

然而徽派建筑中为何会存在土楼呢?这是因为皖南地区以山地为主,群山连绵、峰峦叠嶂、山势陡峭,许多大山海拔高度都在1000米以上,其中,以黄山、九华山最具代表性。在这“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山限壤隔之地,散落着众多的高山村落,人们居住于此,受自然条件和经济所限,于是在生活中孕育出了最适合山区生存,最能体现对山地智慧利用的徽派土楼建筑,并且,古已有之。

歙县深渡镇的阳产土楼景区,临近新安江(安徽段),坐落在大山深处,拥有皖南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徽派土楼建筑群。阳产古村的土楼群,是徽州山区民居古建筑的活化石,也是徽派土楼建筑和徽州山地文明的典型代表。

歙县阳产土楼 徽派建筑奇葩

阳产土楼

阳产古村被五座山头围绕,似“五马奔腾”,四条泉水流经村庄汇入水塘,称“四水归塘”,村子的两侧是两条山背,如“二龙戏珠”,“珠”即水塘,这里就是传说中的宝地仙境。

村里的土楼依山就势而建,层层迭迭,错落有致;栋栋土楼,相邻成片,村庄在山体上呈自然的阶梯状,最低处到最高处的土楼,垂直高差约50米,层次感极强。村庄的整体布局,结构紧凑、平衡协调、合理适用、风格独特、匠心独运。土楼与村中水垌、小桥、亭台组成了独特的山村画面。原始风貌的阳产古村保留了昔日模样,鳞次栉比的土楼建筑群,远看素雅厚重,质朴壮观,如同隔世城堡,恍若世外桃源,令人惊叹。

歙县阳产土楼 徽派建筑奇葩

青石步道

村内步道由青石条铺砌而成,沿着山体蜿蜒起伏,纵横交错,连接了村头村尾,山上山下的栋栋土楼,大部分路段都是步步登高的石台阶,既有斜坡缓坡,也有陡坡,村道上的每块青石板上都留下了岁月的磨砺。

土楼内都没有庭院,除了房前屋后略微平整,山村少有平坦之处;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和空间,土楼的大小和形态,由所处的位置和场地客观条件来决定,建筑平面多以一开间和两开间为主,各片区邻里之间的建筑山墙许多都是相连相贴。土楼群里的巷道大多狭长细窄,人行其间,抬头只见“一线天”。

这些历经百年风雨沧桑,饱经云雾沐浴的土楼,依然屹立,雄居深山,令人叹为观止,土楼留住了历史,留住了时光,穿行在古村里,仿佛回到了从前。

百步云梯,是阳产土楼景区标志性打卡点,来到此处,可以俯瞰整个山村,极目远眺,山峦云海,一览无余,阳产古村俨然一座“天空之城”。

歙县阳产土楼 徽派建筑奇葩

俯瞰全村

古时,阳产村民的生活用水,来源于山体岩层渗出的山泉水。阳产先祖在村里选择了四口水源充沛的泉眼,用石块围绕泉眼砌成圆形,以最大限度地蓄水。这种蓄水系统,俗称“水垌”,距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这些“水垌”里的泉水清冽甘甜,水质达到国家一级饮用水标准,所有“水垌”的总蓄水量,可满足三千人的日常饮用。

如今,村中现有民居372栋,其中土楼284栋,砖楼88栋,目前仍在居住的有186户,多数是留守老人,但也有回乡创业的年轻人,村里既有特色民宿,也有农家乐餐馆,晨炊暮霭,鸡鸣犬吠,五彩晒盘,完全是生活最初的模样,极具原生态。

我们还有幸遇到村里的耆儒硕老,经介绍,对阳产村的历史及土楼的建造方法,有了深入的了解。

“阳”意为面对阳光,“产”在当地方言意为陡峭,村子在山坡上,故而得名阳产村。阳产古村有着悠久的历史,为郑氏聚居地,保留了完整的家族制度和传统文化。

歙县阳产土楼 徽派建筑奇葩

阳产古村有着悠久的历史,为郑氏聚居地。

春秋初期,周宣王分封的郑国第一任君王郑桓公,为郑氏开族第一世祖;三国时期,郑氏分支避乱于丹阳郡,后经多次迁徙,于宋代迁至歙县定潭;明末清初时期,第一百世祖郑留公到阳产狩猎,猎犬卧于山坳不愿返回,郑留公见此地四面环山,山泉清澈,古木参天,风水极佳,于是决定从定潭迁居阳产,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因山中降水丰富,空气湿润,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盛产山核桃、板栗、茶叶等,阳产先人还种植桑树养蚕,依靠剪纸、刺绣、竹编等民间艺术和手工艺,养育了一代又一代阳产人,鼎盛时期为十九世纪初至二十世纪初,有五百余户人家,人口达到一千两百多人。

土楼是阳产人生存的基础,建筑用材主要是土、木、石、竹,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为主;在土楼建造的过程中,主要方法是:青石筑基、开山取土、夯土成墙、伐木建梁、采竹为筋。

工程实施分五个步骤:

1、选址。在选址时必须察看地形、判断山势、趋利避害,建造土楼的周围不得有坑、沟、水洼或临崖等。

2、地基。由石匠将6至8米长,4至6米宽的地面挖深至1米后,将不规则的青石片(一般在10㎝至20㎝长,3㎝至5㎝宽,2㎝至3㎝厚)按一定顺序填满在坑内,再使用石灰铺平、砌好、加固。

3、墙体。在地基面上方,将大块青石沿着地基四周堆垒起来(一般情况下高1米,宽30至40厘米),后用石灰加固,筑成墙体基础。再用夯土沿着墙体基础一层一层夯筑成墙体,当墙达到2米时,将不同粗细长短的竹棍,放入桥盒内夯实,以此用来代替现代建筑中钢筋的作用,增加土楼的顶力和拉力,同时也减少墙体的重量,然后一桥一桥的筑高。

4、夯土。由泥匠开山取土(阳产山体以红土为主),将粘土、石子、石灰以(6:3:1)的比例混合,添加少量水后,再进行搅拌,之后放进桥盒里层层夯实,以此来增强夯土的承受力。

5、盖顶。建筑采用悬山双坡屋顶形式,在墙面顶部安装支撑屋顶的承重层,屋顶为木结构,在坡面安装木板,然后将防水挂瓦有规则的安装在木板上,房顶在房前屋后要超出墙体50厘米。

歙县阳产土楼 徽派建筑奇葩

青石筑基、开山取土、夯土成墙、伐木建梁、采竹为筋。

土楼建筑的接地设计有多种方式,在阳产土楼建筑群中主要使用了台、吊、靠、错四种方式,体现了土楼建筑与山区复杂地形相契合的多样接地形态。

土楼发展的初期,多为简单的“口”字型,鼎盛时期,升级为“一堂一室”型,居住的舒适性有所提高,后来的其它形式,均在此基础上演变而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建造技术的不断提高,逐步形成了现在的土楼建筑风格。

歙县阳产村土楼群,是研究明清皖南山区徽派古建筑的大标本,也是极其珍贵的徽派建筑瑰宝和文化遗产。

体现着徽派建筑历史之美的阳产土楼群,等待着你的到来。

(史料源自阳产村)

东方财经杂志 东方文化杂志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东方文化杂志(ID:dfwh_hk)

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东方文化杂志的头像东方文化杂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