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崇祯几年灭亡的(大明朝为什么会灭亡)

有啊,虽然明王朝从开国之初就已经注定了不变革就会灭亡,但是到崇祯这里,其实还是有机会再多续几年命的。对了,在这里先汇个总,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就俩字:没钱。

先说说明朝灭亡的初始原因吧。第一个就是说了很多次的藩王制,朱元璋为了不让自己的子孙饿着,特意规定朱家藩王不用交税,而且国家还要出钱供养。这个看似没啥,但是按照家族繁衍谱,藩王会越来越多,供养费也会增加,税收地也会减少,然而这还不是问题,最大的问题是大量的地主和士人将土地交给藩王,来躲避赋税,而那些没有关系的农民的赋税就会越来越重,最后受不了就造反喽。

第二个就是卫所制,军屯也是自给自足,不用上税,这就吸引了边境地主的注意,地主和卫所千户做好交易,地主名义给地,实际给钱,因为大明的军户很坑,属于不能变籍的倒霉蛋,挣不到钱也只能这样了,这一下子边疆该上的税也没了。大明劫里面就很好的反应了这个问题。明朝是崇祯几年灭亡的(大明朝为什么会灭亡)

第三个就是户籍,如果你是个匠户或者军户,那恭喜你,你永远都不能改户口了。严苛的户籍是为了控制百姓,尤其是你会被牢牢的绑在户籍所在地,但总有人在户籍所在地活不下去,可是去了别的地方他就是黑户,没法正常生产,这就成了黑户,也就是流民,流民越多,社会治安越乱,朱棣时期的唐赛儿起义就是以流民为群众基础。好在后来政府“放开”了部分户籍,也就是管的松了,但是匠户和军户依旧倒霉。商户不得为官,就只能用钱买权力,那官商绑定就成了必然。也不奇怪明末为啥士大夫拒绝多收商税。明朝是崇祯几年灭亡的(大明朝为什么会灭亡)

第四,就是裁撤了中书省。以前有丞相,是可以驳回皇帝错误的政令,直到他们满意。而太祖至成祖,基本上就是独裁,宣宗虽然给内阁放了大权,也就是六部的尚书可以任阁臣,后来还有了首辅,类似丞相,仅此而已。内阁只有票拟权,也就是投个票,决定看得是披红,皇帝把披红给了司礼监,这就是形成了两股多数时间敌对的政治势力,而且大多数时间是皇权的代表人压过外臣。像张居正这样的纯属意外,因为冯保跟他是一伙的。皇权的强化意味着没有开明的皇帝或者太监,正确的政令就很难实行。明朝是崇祯几年灭亡的(大明朝为什么会灭亡)

再说说崇祯的个人原因。崇祯很勤劳,这点不假,但是勤劳未必就是好皇帝。所谓好的领导关键一点就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关键时候得给予员工支持,而不是拿来顶锅。崇祯在这一点做的非常不好。就说崇祯朝的17年里,他先后更易内阁“宰相”50人(其中处死2人、充军2人),任免刑部尚书17人,兵部尚书处死2人、被迫自杀1人,诛戮总督7人、巡抚11人。官员更换如此频繁,简直前无古人。当然换掉的人中有不少是备受大家诟病的东林党成员,也不怪东林党不作为,你怀着一腔治国之志,却摊上这么个意气用事的领导,你气不气,你还会好好干?十有八九就混日子了,或者干脆跳槽或辞职,写点皇帝是天下公敌的文章。也不怪东林党跟朝廷对着干,你皇帝这么当,我们凭啥卖力?爱国就要付出一切,又不是民族教育时代。当然东南的抗税也不是就从崇祯朝开始的,自大明开国以来,江浙的税负就很高,尤其浙江。万历后期,政府为了捞钱,搞了个收矿税的名头,结果被派往各地的宦官弄成了搜刮民脂民膏,惹得民沸洋洋。最后市人阶级兴起,就是为了对抗国家不公正的税收。组成人员包括了工农士商,其中士人就是日后东林党的雏形。总有些对明史了解的一知半解的人赖东林党阻碍国家收商税,其实真正掏空大明腰包的就是前面说过的王爷们。的确李自成在北京官员家中搜出白银万两,但是做官有几个不贪的,更何况明朝工资这么低,不贪没法活啊。但是这些钱跟李自成从福王他们那些人的王府里搜出来的金钱相比,简直九牛一毛,没得比。明朝是崇祯几年灭亡的(大明朝为什么会灭亡)

文官用不好,武官崇祯也是用不好。用袁崇焕,战时将袁崇焕拘禁,犯了兵家大讳,弄得辽兵差点哗变。这边刚刚说全力支持孙承宗,接着就顶不住压力把孙承宗撤职了。孙传庭护卫京师有功,只是出于战略考虑没有听从崇祯的指挥,就把人家下了大牢,之后也不管什么战局,让孙传庭白白的进了李自成的虎口。瞎安排瞎指挥坑的卢象升洪承畴一个战死一个头像。对于孙元化这种技术人才也是不分青红皂白就杀了。每次大明的战局有所改善,就会被崇祯给搅黄了。明朝是崇祯几年灭亡的(大明朝为什么会灭亡)

最后再说个崇祯倒霉的地方,摊上个小冰期和大瘟疫。但是人家后金也面对了这些问题。皇太极刚刚继位的时候,可以说是内部女真快散了,外面蒙古、朝鲜、大明强敌环绕,但是凭借自己的聪明才干和人才的人尽其职,竟把这死局给玩活了。这么比较看来,崇祯还算得上好皇帝吗?明朝是崇祯几年灭亡的(大明朝为什么会灭亡)

对于大明王朝的覆灭我始终坚持一个观点——气数已尽。但要说崇祯跟大明王朝的覆灭有什么关系的话,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明朝是崇祯几年灭亡的(大明朝为什么会灭亡)

战略混乱

崇祯十七年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战略规划,农民军、关外后金、西南土司之乱(奢安之乱,沙普之乱),哪个冒头就集中力量怼那个。

对农民军一直抱着‘皆我赤子’的想法,总是希望招抚,直到凤阳祖陵被毁又改招抚为全力进剿。辽东战事吃紧,好不容易被逼的只剩一口气的农民军又被招抚,养精蓄锐之后终至势大无法遏制。

对关外后金,先是想着‘五年平辽’,眼看打不过,而国内农民起义愈演愈烈,又想着攘外而必先安内,想议和让国家喘口气,可又始终下不了议和的决心。眼看农民军要被剿灭,后金军打了过来,将国内战场多年跟农民军作战锻炼出的精锐部队调过去打,这边农民军又成燎原之势。再从辽东抽调精锐部队回来打农民军,后金军又趁虚而入……如此循环往复,军饷越来越多,朝廷所能掌握的能战之兵却越来越少。

大量精锐部队被抽调到辽东和内地,使得西南部的土司之乱久久得不到平定(沙普之乱直到南明永历时期才被入滇的大西军余部平定)。天府之国,财赋之地不仅不能为朝廷提供帮助,反而将朝廷的力量又分散一些。

始终没有一个明晰而稳定的战略使得朝廷在面对各种问题的时候就像打地鼠一样,哪个冒头就举重锤打哪个,最后越冒越多越冒越快,打不及顾不过来,将士疲于奔命,最后再也没有能力解决任何一个问题。

人不能尽其才

崇祯十七年,文武将才层出不穷,甚至要强于当时大明所面对的任何一方势力(毕竟大多数都是文武双全)。孙承宗,袁崇焕,卢象升,孙传庭,洪承畴,杨嗣昌,吴三桂,祖大寿,曹文诏,曹变蛟,左良玉……可是我们看看这些不世之才的下场:

孙承宗这个一手缔造关宁防线,在崇祯朝第一次面对清军入寇的战略战术大师竟被弃之不用,最后整个家族在抵抗清军的守城战中全部战死;

曹文诏,‘当世之良将’阵亡于剿灭农民军的战斗中;

卢象升,与贼战多年未尝一败的统帅竟然被崇祯与杨嗣昌议和的决议坑死在了清军入寇中。

洪承畴投降清朝,成为他们入主中原的带路党,并且在清军即将守不住江南而想北撤的关键时刻用有限的兵力资源稳定了形势,使得南明恢复大业功亏一篑;

孙传庭,这个用两万秦兵,几个月时间就把李自成打的只剩一十八骑的传奇人物在战争最关键的几年竟然被崇祯关进监狱。最后只留下‘传庭死,明亡矣’的悲叹。

杨嗣昌,这个崇祯手中为数不多的战略人才,竟然亲自下场微操,最后病亡于前线。

有这么多文武将才,如果崇祯能知人善任,人尽其才,那么虽然不一定能避免亡国的命运,至少也能多撑一段时间。

政治上有些理想主义

一上任就干翻了九千岁,罢黜天下镇守太监,限制厂卫的活动,一时东林众正盈朝。一时朝政为之一新,可那又怎样?少了九千岁这个靶子,商税,矿税等其它税收再也收不起来(主要受益者就是东林党人),庞大的财政开支只能向最底层的农民收取(太祖为了拉拢士人阶层,定下了官绅不纳粮),最后逼的大量农民活不下去只能参加农民起义军。镇守太监和厂卫这对皇权的帮手被关了起来,皇帝也就失了制衡文官集团的最重要的手段。满朝尽是东林党,又犯了皇权最大的忌讳——一派独大,缺少制衡力量。

明朝是崇祯几年灭亡的(大明朝为什么会灭亡)

如果没有这几个重大失误,再多撑几年不成问题,要是能撑过小冰河期中兴大明也不是不可能。当然大明开国到崇祯登基,积攒的问题太多太杂,关于崇祯与大明王朝覆灭的关系也只能事后诸葛亮了这么几条。总的来说还是‘积弊已久,难以妙手回春’。

有直接关系。原因如下:

一、崇祯的个人性格悲剧,造成的历史悲剧。表面上看,他平时似乎刚毅果敢,几乎有点急躁冒进,刚愎自用,但,本质上,在遇到历史重大抉择之机,需要乾纲独断之时,却显得首鼠两端,狐疑不决。通过以下两个历史镜头,就可以看出崇祯这个本质性格的致命性:

镜头1、与皇太极议和。皇太极是有议和之心的,而崇祯也有议和之意,但一旦有言官蜂拥而攻讦,以所谓议和是卖国投敌,有损大明君王之九五之尊云云作为攻击点,崇祯就狐疑不决了…在北京捋了捋袖子,做出了“两线作战”之勇者姿态,最后却是自取其辱、坐而待毙…

镜头2、诏安李自成。李自成是有被诏安之心的,而崇祯也有招抚之意,但一旦有所谓的“肱骨之臣”提出反对,并以永乐大帝的所谓名言“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作为反驳点,崇祯就狐疑不决了…在北京又捋了捋袖子,做出了“困兽犹斗”之勇者姿态,最后却是自取其辱、坐而待毙…

二、崇祯高居历史之位,却不担当历史之责。不仅如此,为了自己的所谓“名节或尊严”,或推过揽功,或出卖大臣,或轻信小人,在历史的重大关头,他没有做出任何历史抉择!既然处处逃避历史之责,不愿意有任何担当,那么,历史就让你歇菜…

1、把所谓的“和谈之历史黑锅”扔给陈新甲,从此没有人再敢提议和…

2、“一黑锅”拍死了陈新甲,当崇祯提议诏安李自成之时,首辅魏藻德默不作声,拒接此“历史黑锅”…

3、“一黑锅”拍死了陈新甲,当崇祯猛然警醒,提出南迁动议,并让首辅拟诏之时,首辅默然不语…拒接此“历史黑锅”…

4、轻信光时亨,犹豫不南迁,自己却只有在高高的景山上,引颈遥望:那个慷慨陈词、一副铮铮铁骨的“铮臣”光时亨,出门跪迎李闯王…且山呼万岁…

三、宏大的历史教训,可以吸取的几个小小的人生启示:

1、在个人的重要历史关头,不要被所谓的表面的“尊严、名气、脸面”等所羁绊,要舍弃那些“虚名假利”,紧紧、且仅仅抓住有利于生存所需的最重要的东西…

2、在个人的重要历史关头,要做出自己的历史决断,享受自己的历史英明,也要勇于担当自己的历史错误,即:宁愿“认赌服输”,也不要“稀里糊涂”…

3、在个人的重要历史关头,不做抉择,许多时候,比做出错误的抉择,似乎感觉还要糟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明朝小吏明朝小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