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有哪些思想成就(春秋战国时期有哪些思想学派)

在战国时代的社会大变革中,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站在不同的立场上,为巩固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君主政权,提出了不同的建国方略及哲学思想,开创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盛世,这对于当时的社会变革及文化学术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百家争鸣”的社会主体是“士”。“士”原是贵族的最低阶层有一定数量的“食田”,受过“六艺”的教育,能文能武,战时可充当下级军官,平时可做卿大夫的家臣。到春秋后期,上层贵族已日趋腐化,而士仍然保持着传统六艺知识的传承。到春秋、战国之际由于经济和政治的变革,文化学术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士群体在这一社会转型中觅得自身发展的空间,空前活跃起来。同时各国政府纷纷谋求改革,推行官僚制度,对士的需要激增,于是平民中涌现出一批新的“士”,“士”逐渐成为知识分子的统称。

激烈的兼并战争打破了孤立、静态的生活格局,社会的不稳定使各国政府对境内统治有所放松,这为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提供了契机。竞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忙于兼并和防止被兼并,尚未建立统一的观念形态。学术环境相对宽松,使当时的知识分子有可能进行独立的、富于创造性的知识探求,从而为学术分支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随着周王朝权威地位的丧失,宫廷知识分子开始向列国转移,民间私人办学风气亦随之兴盛。以上的种种条件,为统一以前的中国在精神层面的反思与再造开辟了前所未有的空间。

这一时期各国政府着手政治改革,对知识分子的需求十分迫切,官僚、贵族也在这一背景推动下大力招贤养士。在这一背景下齐国的稷下学宫建立起来,成为推动各家思想发展的重要平台。稷下学宫的创建与兴衰历史与齐国政权的发展轨迹共始终。稷下学宫创建于齐威王时期,随着齐国政治的兴衰,它的发展也一直起伏不定,经历了齐威王、齐宣王、齐闵王时期,在乐毅攻齐时受到很大的冲击,到齐襄王时期学宫重建,直至齐国灭亡,约存在了150年。创建之初,学宫延请邹衍、接子、慎到等76人,为其提供优厚的生活待遇,让他们在不担任政府职务的条件下专论国事。随着养士之风盛行,社会上士群体队伍不断扩大,在没有任何生活压力的情况下,专门从事知识的研习活动,著书立说,向当政者提出自己的治国方略,从而推动了当时知识文化的空前发展。

为了迎合政治需要,以往的学术在这一时期出现分流,流派也日益增多,儒、墨两家作为与政治直接相关的思想,这时期成为显学,道、法、阴阳、明辨诸家在这一背景下亦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知识分子在研究学术的同时,融入自己的见解,并相互辩论,进一步加速了学术分流,如“儒分为八,墨分为三”。各国君主对各家思想持包容态度,而仅仅取其有利者,使其在同一平台上可以共存,稷下学宫就是这一时期最具典型的学术平台,各家思想在碰撞中展开相互的批判和论战,极大地促进了思想学术的活跃和繁荣。

气象恢宏盛大的诸子“百家争鸣”,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应运而生的。这一时期的诸子学说与思想主要有如下诸家,其思想与政治主张各不相同,主要是:

儒家,是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学派。从最初诞生起,其思想就在不断地自我更新和丰富,并逐步融入政治家的统治思想中,使其成为对中国以及东方文明影响最大的学术流派。代表人物主要有孔子、孟子、荀子等,他们各自代表了儒家思想的不同发展阶段和高度。真9

儒家思想围绕礼、仁、名这些核心道德构建起了自身牢固的思想体系。礼:从仪式中追寻礼的意味,仪式的秩序象征了一种社会的秩序,儒士继承了仪式的习惯,掌握了象征的知识,重视表现的思想和观念,以及这些思想观念对社会秩序的意义。仁:“仁者爱人”这是孔子最正面的对仁的诠释。这种思想出自内心深处的平和、谦恭和亲热之情,虽然最初可能源自血缘亲情,在这时已经扩展为一种普遍的感情,儒家用这种以已推人的情感外延来建立自身的伦理基石。名:这里指的是名分,借助对名分的规定来迫使社会认同一种秩序的合理性。

墨家,创始人为墨子,约生于春秋末年,鲁国人。面对当时的社会状况,墨家提出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兼爱、非攻十种主张。尚贤,就是说出身低贱的人只要有才能,君主也应擢用他们,以此来反对贵族的世官制;墨家又提出节用反对君主和贵族的奢侈无度;同时提出非乐、节葬反对贵族久丧厚葬和对钟鼓之乐的沉溺;以非攻思想反对以强欺弱的兼并战争。

道家,道家思想起源较早,以至于传说中的黄帝也被列为道家,然而今天公认其前期代表为老子。战国时期道家的著名人物有杨朱、列御寇、庄周等人,而以庄周最为突出。

老子名李耳,事迹不详,写成于战国时的《老子》是研究老子思想的主要依据。老子哲学中具有朴素的辩证法因素,他认为事物中包含着大小、有无、长短、强弱、生死等相对的两个方面,而彼此又互有联系,甚至相互转化,弱可变强、小可变大。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认为国家的不安定是统治者所造成的。面对繁重的苛捐杂税导致的天下动荡不安局面,他认为使平民生活得到改善,则天下就易于治理。

庄子名周,宋国人,他曾做过漆园吏,他是老子以后道家的重要代表。他把世间事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这是庄子哲学的一个特点。在政治上,他激烈而深刻地抨击统治阶级,赞同老子的“无为而治”,主张摈弃一切社会制度和文化知识;在思想意识上,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思想;在生活态度上,他顺应自然,追求绝对的自由。法家,著名人物主要有商鞅、申不害、慎到、韩非、李斯等人。以韩非为集大成者。下面以韩非作为代表,探讨法家思想的主要特点。

韩非,韩国公子,为人口吃,不善谈说而善于著述,与李斯俱学于荀子。其思想核心主要分为三部分:法、术、势。法,作为客观的标准,与赏罚紧密相连,倡导依法行事、令行禁止。术,法家所谓之术,实际上是把道家老庄的认识论应用于合政治实际,即用它作为人君驾驭群臣的方法。势,这是针对政权和国家机

器而言的,所指即为威势,以其作为政权的后盾。韩非这三方面的思想,法取之于商鞅,术取之于申不害,势取之于慎到,他兼取三人之长而弃其短。

其余诸家:阴阳家代表人物为邹衍,将阴阳五行学说运用于政治;名家代表人物为惠施、公孙龙,主要修习名辩之学;兵家以吴起、孙膑为代表,顾名思义,主要研究军事战略及用兵方略;杂家以《吕氏春秋》一书得名,此书内容兼涉先秦各家,成于秦相吕不韦门客之手,并非某一人思想。

综上可知,在战国时期,在政治上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七雄及诸弱小国家,均处于战争与兼并的洪流中,发奋图强,增强国力成为这一时期的主导思想。在这一背景下国强兵成为各国统治者必然的选择,而这种趋向又推动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从各家思想而言,其核心均立足于政治,谋求更合理、更有效的治国方略。

主要学说(思想)有18种、16种之说,传统观点有14种或12种之说。最初有“三教九流”之称。最有代表性的是:

一、儒学:主创人为孔孟。孔子山东曲阜人,祖辈从河南夏邑迁出。

二、道学:老庄,皆河南人。

三、墨学:墨子墨翟(di),河南人(一说山东人)。

四、纵横学:主创人苏秦、张仪,皆河南人。

五、杂学:主创人吕不韦,河南人。

六、名家:主创人邓析,河南人。

七、小说家:主创人宋钘,河南人。

八、医家:主创人华佗,安缴亳(bo

)州人。

九、阴阴家:主创人周文王等。

十、农家:主创人许衍,河北人。

农家,重农抑商的思想雏形,追求自给自足,希望当权者跟老百姓一起种地,对社会分工的必要性认识不足,被孟子驳斥。

墨家,最早的和平主义者,兼爱非攻,游走于各国,有侠义之风,也是发明者团体,反对战争,有诸多科学发现发明,为弱者所喜、强者所厌。

兵家,为战争而生,不是一个组织,更多的是名帅良将的集合,包括孙子、孙膑、吴起等,也包括所著作的兵书。

名家,诡辩学派,热衷于语言艺术,著名的有白马非马的故事,擅长蛊惑人心。

还有很多,儒家,道家、法家大家都知道,我就不说了,还有什么阴阳五行、小说家等等,我是手机上发的,太累了,到这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1)
每日人物每日人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