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启的历史(夏启怎么建立夏朝)

夏启的历史(夏启怎么建立夏朝)
说这件事,需要绕一点弯儿。

启的爷爷、爸爸和禅让。

启的爷爷是鲧,据说帝尧派他治水,历经九年不得其功,结果被殛之于苏北鲁南的羽山——是尧还是舜下令杀的鲧,说法不一——反正行刑官是祝融。可以确定的,舜又任命鲧的儿子、启的父亲禹为司空,派他继续治水。

奋战十三年,禹治水大获成功,还划定了“九州”。 于是,当时的天下共主帝舜,赐大禹姓“姒”——当了所有“姒”姓子民的“族长”;同时,还封给大禹土地——国号为夏。

当时的“中国”大地上,主要有华夏、东夷、苗蛮三大部族集团。前两个关系融洽,而苗蛮集团中的“三苗”一支,对中原为患最大。大禹治水成功并受封后,又征伐三苗,取得了大胜。之后,他娶了涂山氏之女,且会盟天下诸侯;再之后,大禹巡视天下,崩于会稽。

关于大禹治水的真实性,我写了一个问答,如有兴趣,可以搜出来看看。非常著名的学者徐旭生先生,曾专门考证大禹治水的地域,认为“主要地是治黄河下游的水患。施工最多的地方在兖州。而在豫州东部及徐州的部分平原,可能也曾施工”,很可能还“对淮水做了一些工作”。 夏启的历史(夏启怎么建立夏朝)大禹去世前,已经对身后的接班问题做了安排——传位于皋陶。不幸皋陶早亡,大禹又决定传位给皋陶的儿子益。

战国时期,对于古人的“禅让”,曾经吹捧到了天上——尧舜禹都是凭藉禅让上位的;尧也是经过禅让为帝;禹又禅让给皋陶和益。

当时参与热议禅让的,不仅是儒家。不过,对于启取而代之益,仍然大赞为禅让的,好像只剩儒家了。《孟子.万章上》就此曾大发议论,核心意思是说,启之所以能够即位,不是因为启拍胸脯讲“我爸是大禹”,而是源于“启贤,能敬承继禹之道”;反过来,益没能按计划掌权,不是别的原因,而是“益之相禹也,历年少,施泽于民未久”——益本人的德性和所施德政尚缺所致。

对此,古本《竹书纪年》、《韩非子》、上博简《容成氏》都持不赞同的意见。 夏启的历史(夏启怎么建立夏朝)

启为了即位主要干了哪些事。

第一个,启把益杀了。

战国时期,对启代之以益,已经有了不同于儒家禅让的说法。古本《竹书纪年》说,“益干启位,启杀之”。按这个说法,大“位”本来就是启的,益企图谋取,所以被杀了——那么,启之“位”,就不是禅让,而是世袭了。

《韩非子》是另一个说法,“禹死,将传天下于益,启之人因相攻益而立启”——启如果不是拥有了私人部队,也是有一批忠诚的手下,因此有能力杀益。

上博简《容成氏》说,“启于是乎攻益自取”——这个说法和韩非子相近。

不管真相是什么情况,启和益之间的争斗一定很激烈。屈原的《楚辞.天问》描述过这种局面,说大禹传位给益之后,他拘禁了启,启逃脱后“反起杀益”。

这是启取得权位的第一步。

第二步,“钧台之享”——上位之后的启会盟天下诸侯,以获得诸侯们认可他的合法地位。

《左传》记载了几次古代的重大会盟——“夏启有钧台之享,商汤有景亳之命,周武有孟津之誓,成有岐阳之搜,康有酆宫之朝,穆有涂山之会,齐桓有召陵之师,晋文有践土之盟”。西晋的杜预对此注释说,“启,禹子也。河南阳翟县南有钧台陂,盖启享诸侯于此。”——看来,会盟诸侯也是事关成败的大动作。

第三步,征伐不服从的有扈氏。

在会盟大会上,多数的诸侯是站在启的一边了,至少保持了缄默。但是,有扈氏——益所属的族群,表示不服。 于是,“启伐之,大战于甘”。

《史记.夏本纪》记载了这件事。据说是出自孔子之手的《书序》也讲到了这件事,说《尚书.甘誓》是启攻打有扈氏的宣战书和战前动员令。

这篇“檄文”,的确义正词严、慷慨激昂。启,只字不提有扈氏不服启杀益而自立这件事,而是说“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大意是说有扈氏道德沦丧,他代表上天的意愿剿杀之。

还是不管怎么说吧,启由此奠定了夏朝的400多年基业。

以上就是启建夏朝的“三部曲”。 夏启的历史(夏启怎么建立夏朝)

学者对于禅让有了新解释。

对于启取益而代之,孔老夫子在《礼记.礼运》里,也有评论。他认为,古代的禅让,体现的是“天下为公”,而从启开始,则体现的是“天下为家”,于是,世界从“大同”,变为了“小康”。

确实,儒家的这种认识一直影响到现在。比如有人认为,禅让的时期,当“天子”不意味着贪恋权位和享乐,而是代表着为民服务的职责及奉献精神。所以才有禅让——让位给更贤明、更能干的人担任最高统领——当然,这种理解未免过于天真。

世界上大多数的古代史学者,确实认为人类早期,存在过一个共生、共享的“大同”阶段。但是,这个阶段,随着剩余劳动果实的产生,很快就结束了。于是有了“权力”,通过权力可以掌控、分配、多占劳动成果——这是避免不了的——表面看似退步,实则是历史的进步。

就中国来说,黄帝时期,就征服东夷、九黎,大战炎帝;帝尧或帝舜,因为鲧和共工不听命令,就“殛之”;大禹曾征三苗;启杀益并打败有扈氏,等等。这些都说明,在那个时候,世界已经不是“一团和气”,“政.治”这个玩意儿业以形成。

北京大学考古学院的副院长孙庆伟教授,对于古代禅让,有了新的解释。他经过考证认为,尧舜禹和皋陶、益,分属于华夏和东夷两大族群集团——尧传位于舜;舜再传位于禹;然后禹又传位于皋陶,皋陶死后传位于其子益——这个过程反应的是——华夏集团(尧)让位于东夷集团(舜);再让位于华夏集团(禹);又让位于东夷集团(皋陶和伯益)。 这更像两大族群集团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达成的一种轮流执政的制度设计。

这种解释,是很有道理的。

启,只不过是打断了轮流执政这一传统。

《淮南子.齐俗训》说,有扈氏被启剿灭,后人称其“为义而亡”,有扈氏是“知义而不知宜也”。“宜”是什么?“时宜”而已。就是说,有扈氏的为义而亡,可能是不合时宜的。这个时宜,或许是指,传承多年的轮流执政,已经到了有可能被世袭制度代替了的时候。

(图片来自网络)

夏朝建立和大洪水有关。当时在发大洪水,好像全世界都在发洪水,有划着方舟避难的,有躲到山顶避难的,可咱们的先人,却去治水了!

帝尧就让鲧去治水,治了整九年,失败了,被流放诛杀。

其实鲧屈啊!就算他治水九年没什么成效,也不能算过失,换成其他人,能成功吗!至少表明他是敢担大任的,比起袖手旁观的人,难道不更让人尊敬吗!
夏启的历史(夏启怎么建立夏朝)

鲧死后,舜又强迫鲧儿子禹去治水,禹为了避免重蹈父亲的覆辙,在整个治水的过程中极其小心谨慎。

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这里的三是虚数,意为多次。不然就会像父亲一样,死无葬身之地。在十三年的治水生涯里,禹走遍名山大川。

伟大的禹,他的治水不仅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而且对中国的政治版图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大禹治水前,中国的版图很模糊,当时也没有国界的概念。大禹治水,开水道,陆路,凡此开拓之地,实际上都成了帝国片版图之地,国家的概念更加明确了,到了大禹的儿子启起,一个崭新的国家概念出现了。
夏启的历史(夏启怎么建立夏朝)

禹在治水过程中,不但增长了自己的见识,他还和契、后稷、皋陶等人在合作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些人后来都成为禹的中坚力量。

更重要的是,禹因长年在外治水,所以和普通群众走的特别近,而且最关键的是,他治水成功了!在他成功后,威望日隆,“声教讫于四海”。

而在这之后,禹以舜的名义,征三苗,巡天下。

夏启的历史(夏启怎么建立夏朝)

然后,舜把禅让给了禹,禅让其中大有阴谋。

《史记》里说舜最后死于苍梧,也就是现在的湖南。要知道,在那个时代,苍梧自然环境恶劣,几乎还是原始森林,而年迈的舜几乎不可能在苍梧顺利活下来。对此,禹对外的解释是,舜帝南巡去了……

而在《竹书纪年》里,更是直言禹把舜流放去了苍梧,并夺了他的位子。总之,作为禹的杀父仇人,舜的下场很悲惨。

反正大部分史书上的记载却很和谐,人心所向,舜把禹推荐给上天,让他做帝位的继承人,十七年之后,舜帝逝世。

大禹治水古画↓
夏启的历史(夏启怎么建立夏朝)

夏王朝的诞生

大夏帝国的奠基人就是禹

大禹提出了中邦这个名词。

在此之前其实没有什么中央政权概念的,只有某个部落很强,别的部落必须听强部落的命令。这种叫诸部制,到了舜的时期,诸部制开始向诸候制转变。

而到了禹时,帝国的统治是由中心向四周辐射。

位于中央的是天子领地,或称为中央之国,这是帝国的中心。

以帝国为中心,向四面延伸五百里,称为“甸服”,甸服就是天子领地。

甸服再向外延伸五百里,称为“侯服”,就是诸侯领地。

侯服再向外延伸五百里,称为“绥服”就是绥靖安抚。

绥服再向外延伸五百里,称为“要服”就是羁縻。

要服再向外延伸五百里,称为“荒服”就是荒唐之地了。

中国人的“天下”出现了!

这个天下是统治力衰减的过程,但中邦文明教化必须传递到蛮荒之地,这乃是一种天职。这显示了先进的中原文明的自信力!

大禹死后,益效仿禅让故事,在为禹守丧三年之后,把帝位让给禹的儿子启,自己躲到箕山之阳。
夏启的历史(夏启怎么建立夏朝)

又有阴谋出现了!

《史记》上说“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但是《竹书纪年》上却有不同的记载,上面说“益干启政,启杀之。

后来“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

于是启率领这支纪律严明的军队与有扈氏大战于甘,灭了有扈氏,“天下咸朝”。

总之,禹和启,在奉行禅让的时代,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终结了虚伪而血腥的禅让,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夏。

夏朝文字”春”↓
夏启的历史(夏启怎么建立夏朝)

夏政权的建立,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夏既是国家名称也是民族的名称!夏后来又衍生出“华夏”一词,这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在汉朝以前,在这块土地上的民族统称为“华夏族”,后耒又形成一个新的名词“诸夏”指各个诸候国,比例《左传》“诸夏亲昵,不可弃也”

可以说,正是夏王朝的建立,才使得各个诸侯,部落认为是同一个民族,才进一步使得民族的认同感增强,从而使国家民族大一统的概念深入到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的潜意识中,骨髓中。

那些BB夏不存在的,夏来自埃及的,夏来苏美尔的,其心可诛!


夏朝历史:”用岁四百七十一年”↓
夏启的历史(夏启怎么建立夏朝)

按照现在有的文献记载,大禹生前曾经按照尧舜以来的惯例,由各地诸侯推举皋陶来做继承人。但皋陶的年纪比大禹要年长,所以在大禹活着的时候便去世了。之后大禹就推举益来继承。根据《史记•夏本纪》的说法:

“而後举益,任之政。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於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而後举益,任之政。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於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夏启的历史(夏启怎么建立夏朝)

夏后启。《山海经》里面描述他的形象是:“珥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开(启)。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以下”。这种半人半神的形象说明了先民对于这位开国太祖的敬仰。

司马迁的这种说法来自于《孟子》。据《孟子•万章上》有这样的记载:

“禹荐益于天,七年禹崩,三年之丧毕,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朝觐讼狱者不之益而之启,曰:吾君之子也。”

也就是说打官司的人不去益那里打官司,而是去启那里打官司,并认为启是“我君王的孩子”于是夏启成为天子。《孟子》的这段记录比《史记》成书要早的多,也更加关键,其要害就是“讼狱”。

大家都知道,在欧洲中世纪这个时代,人们打官司都是去找有权威的诸侯来做司法裁判,而不是近现代的法院。也就是说原被告都找个双方能够信服、也有能力保证仲裁结果落实的仲裁人。大到国君小到庶民间的纠纷,都是如此。 比如说法国圣路易王,因为公正贤明,所以于是很多人就去找他打官司。其实中国上古时期也是这个样子,舜、皋陶、夏启、文王都有过这样的记录。比如周文王时期著名的“虞芮质厥成”——周文王完美的解决了虞国和芮国之间的领土纠纷。 而之前被诸侯推举为天子候选人的皐陶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司法之神”,也就是说当时人们认为法律的建设成为了当务之急,这也可能和大洪水后出现了太多的领土纠纷有关——在古埃及也有类似的情况。由此可知夏启被拥上天子之位的根本原因乃是时代,可以说是历史的行程使然。

夏启的时代的中国是封建时代的少年时代,因为所有这种性质的文明,都是依据的习惯法,而且在法律上的选择是非常多元的。 至于顾颉刚在《启和五观与三康》里批评《孟子•万章上》是杜撰,并认为:

“启是被禹认为不足任天下的……但是禹的这个不肖子到了儒家的学说里却变成了一个克家的令子了”,儒家把益、启都说成了贤人,“启固然是禹的的儿子,益也不失其大贤的资格;一场征诛的惨剧变成了揖让,我们真不能不佩服儒家改造古史的聪明的手段!”

而这种老生常谈的“疑古”言论其根据依旧就只是一本来路诡异,后来又“失传”的《竹书纪年》。这种哗众取宠的学术也真是呵呵了。

夏启的历史(夏启怎么建立夏朝)

传说这里是大禹和涂山氏之女邂逅并相恋的地方,二人的儿子就是夏后启。

夏启的历史(夏启怎么建立夏朝)

现代人想象中涂山氏带着儿子夏后启,等待着与丈夫大禹团聚。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人物录人物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