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当然,是张仲景。
他的著作《伤寒杂病论》可以说是为后世的中医创立了法则。
这本书有如下特点:
1、直面现象,直面事实,直面“象”本身,而不致力于构筑严密的理论体系,重事实,轻理论,是这一本书最大的特点。从整体来看,《伤寒杂病论》中,对脉证方药描述的比例远远大于解释,并不像后世医家一样,构筑“玄之又玄”的概念,而是直抵事实的本真。
2、在这部作品中,什么样的证候群,用什么方,怎么煎法。没有多少,推演的,自我揣度的,哲学化的东西。它的核心就是,就是如何用一个方,改善一组现象。所以其中的方药,历久弥新,经得起考验,也值得后人利用循证医学的方法进一步研究。
总的来说,他的《伤寒杂病论》是一部开辟了中医“实证主义”流派的奠基之作。中医一直有两条路子,实证的路子,或者玄思的路子,后者迷离恍惚,陷进去后一生也走不出来。早期的经方派走的其实是实证的路子,所以后世才不断有人提出回到经方来,其实也是对沉醉于思辩的中医流弊的拨乱反正。
其次,金元四大家中,立主“治病应着重驱邪,邪去则正安,不可畏攻而养病”的张从正,他的思想很接近现代医学的观念,非常值得进一步挖掘。李东垣的“人以胃气为本”,“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护脾固本之说,也值得一观。
明清时期的吴又可作出《温疫论》,提出温疫病的致病原因是自然界中杂气中的疠气所致,提出了有创见性的病原体学说。之后的叶天士,吴鞠通,薛生白等则打造了以卫气营血和三焦为核心的辩证论治体系。这个假说,虽然理论上并不完备,但是丰富了中医的方药和治法。
17世纪,日本的经方大师,吉益东洞,极力倡导实证亲试,极力反对虚言玄揣。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理论几无涉及,主要凭借腹泻、方证,着眼凸现“方证对应”的学术主张。这个主张对后世的医家,例如汤本求真,胡希恕,大塚敬节,黄煌等影响极大。
20世纪的医家,张锡纯,主张衷中参西,汇通中西医学,开设了中国第一家中医院,并且组织中西医汇通医社,传播学术,开放办学,打破了中医历代以师承传授医术的“各承家技”的传统,是后世中西医结合学派的启蒙家和奠基人。
20世纪后半叶,至今依然健在的日本京都大学毕业的江部洋一郎先生,汇通中西医学,以毕生之力探寻经方,以细致审因论治来取代分型论治,他对中医的阐述,是我现在见到的最善的版本。
由上可见,中医这一脉,是一门随着时代的发展,立足于实践,不断革新,不断发展的医学,决无盲目尊古,停滞不前之说。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