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由来与风俗(关于清明节的由来和风俗)

生命文化——清明节

现代的清明节,其实是由历史上的寒食节、清明节、上巳节三个节日合并在一起了,因此,清明节的习俗也是传承和糅合了历史上三个节日的习俗。

一、寒食节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后,介子推不求功名利禄,携母亲归隐山西介休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遂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持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并祭祀介子推,以寄哀思。因禁火而导致寒食,因此将这天称之为“寒食节”,同时有了祭祀逝者祖先的习俗。

清代汤若望历法改革以前,清明节定在寒食节两日之后。汤若望历法改革后,清明节定在寒食节一日之后。现代二十四节气的定法沿袭汤若望历法,因此寒食节就是清明节前一日。

二、清明节

《淮南子·天文训》:“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则清明风至”;文中的“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

《岁时百问》:“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祭祀,祭天祭地祭日祭月,冬至之日祭天,夏至之日祭地,春分之日祭日,秋分之日祭月。历史上的春夏秋冬四祭,跟孝道没有什么关系,祭祀的是天地日月,春祭主要是祈祷神州大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秋祭则是在收获之后,感谢天地日月的赐于,酬谢神恩。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礼教的变化,将春祭祭日活动改在了清明节,将秋祭祭月仪式改在了中秋节。

三、上巳节

中国古代以天干地支纪年、月、日。上巳日,是指三月上旬的巳日。上巳节就是农历三月初三。历史上汉民族在这一天,要举行祓禊仪式。《后汉书·礼仪志》记载:“是月上巳,官民皆絜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絜。”就是说,人们都要到水滨去洗濯,不仅洗掉身上的泥垢,也去除疾病和不祥。所谓,“为大絜”,可以理解为“彻底干净一下”。因为捂了一冬天了,也着实该洗个澡了,不仅清洁身心,也为了预防疾病。

上巳节的另一个习俗是曲水流觞。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记载,在湖南湖北地区,每到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兰亭序》中说:“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由此之后,曲水流觞饮酒赋诗,为后世文人所效仿。

随着时代的变化,传统节日和传统习俗都在逐步在遗失,渐渐的寒食节、清明节和上巳节这三个时间间隔很近的节日逐渐融合为一个节日——清明节,各个节日的习俗也统一在了清明节。寒食禁火冷食祭祖扫墓、清明节的春祭、三月三的踏青出游统一集中在了清明节。清明节是几乎所有春季节日的综合与升华,清明节俗也就具有了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

现在的清明节是融合了“节气”与“节俗”的综合节日。清明节人们走出家门,前往处于山间林地的墓园扫墓、培土、植树、祭祖,同时行走在山间田野踏青、赏花、野炊、玩水。在村里院内举行蹴鞠、射柳、斗鸡、蚕花会、拔河等活动。清明从节气上正排在春分之后,此时天气回暖,到处生机勃勃,人们远足踏青,亲近自然,顺应天时,有助于吸纳大自然纯阳之气,驱散积郁寒气和抑郁心情,有益于身心健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历史客栈2020的头像历史客栈20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