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地区的险峻山崖上保存着绝无仅有的系列石刻,时间跨度从九世纪到十三世纪。这些石刻以其艺术品质极高、题材丰富多变而闻名遐迩,从世俗到宗教,鲜明地反映了中国这一时期的日常社会生活,并充分证明了这一时期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的和谐相处局面,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哲学思想和风土人情,是天才的艺术杰作,具有极高的艺术、历史和科学价值。——世界遗产委员会
【诗词名句】
石壁巍巍接上台,玲珑楼殿凿岩开。三千诸佛云中现,百万神仙海上来。岩穴有龙常喷水,洞前无兽不生苔。梵宫寂静人稀到,石砌禅房绝尘埃。
——(明)赐进士重庆府通判豫章游和书
层峦石里透灵泉,谁凿莲花漾佛前。照耀金光云影净,岩前又喜见诸天。
——(明)忠州刺史楚人战符
【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是重庆市大足县境内的唐末、宋初时期的宗教摩崖石刻,以佛教题材为主,规模宏大,刻艺精湛,内容丰富,尤以北山摩崖造像和宝顶山摩崖造像最为著名,在我国古代石窟艺术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大足县境内石刻造像星罗棋布,被国家及地方有关部门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摩崖造像多达75处、雕像5万余身、铭文10万余字,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1999年12月1日在摩洛哥历史文化名城马拉喀什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3届会议上表决通过,将大足石刻中的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等五处摩崖造像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中华文化中的儒、释、道三教思想在大足石刻中显示了融合的结果,大足石刻精美的石雕和宏阔的释学典义令人震惊,沉寂于深山和历史岁月中的青灯古佛终于重新光耀世间
大足位于重庆西近百公里处,地接巴蜀交汇之处,但不仅仅是地理上的相接,中华文化中的儒、释、道三教思想也在这里显示了融合的结果。
1945年,抗战胜利曙光初现的那个春天,以杨家骆为首的考察团自重庆出发赴大足考察,一行人在大足进行了7天学术考察,为这里精美的石雕和宏阔的释学典义而震惊,认为大足石刻足以与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鼎足而立。
因此,考察团回到陪都后,举行了大足石刻的展览,在社会各界引起了轰动。自此,沉寂于深山和历史岁月中的青灯古佛终于重新光耀世间。
现今发现于大足县境内年代最早的石刻造像年代是初唐永徽年间的(公元650—656年),至唐末时期造像始盛,南宋时达到高峰。后历经元、明、清数代,伴随佛教衰落而衰减。
但历代造像未绝,现大足全境内共有造像五万余尊,儒、释、道三教的造像皆备,为研究中华思想文化和雕刻艺术留下了宝贵的佐证实物;另有碑刻、铭文十多万字,记载了不同时期巴蜀地区的地理、经济、军事、政治、人口等各个方面情况,是一笔宝贵的巴蜀文史资料。1961年,大足石刻成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99年,大足石刻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
大足石刻实际是整个大足地区的石刻的总称,其在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下的共有五处,分别是北山、宝顶山、南山、石门山以及石篆山,每处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特色。
北山位于大足县城北5里处,在唐末五代时期是当地拥兵割据的军阀韦君靖的军寨,其山绵延如卧龙,鼎盛时期曾“筑城堡二千间,建敌楼二百余所,周围二十八里。粮贮十年,兵屯数万”。北山石刻最集中是在佛湾,共有240余龛,汇聚了自唐末到明末的各个年代的造像,其中精品迭出,美轮美奂。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