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书库”:从北京到东京

如今,私人藏书已成为一种时尚,越来越多的人尝试着建立自己的私人图书馆。而在百年前,北京的王府井曾有一家由澳大利亚人建立的私人图书馆——“亚洲书库”。

“亚洲书库”:从北京到东京

 

“亚洲书库”一角

 

    如今,私人藏书已成为一种时尚,越来越多的人尝试着建立自己的私人图书馆。而在百年前,北京的王府井曾有一家由澳大利亚人建立的私人图书馆——“亚洲书库”。

    在王府井建图书馆的外国人

    乔治·厄内斯特·莫理循1862年生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省,1897年作为伦敦《泰晤士报》驻中国记者来到北京,在中国工作了20多年,到过中国10余个省份,成了地地道道的“中国通”。1912年3月,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后,聘请莫理循担任民国政府政治顾问。

    从担任《泰晤士报》驻华记者伊始,莫理循就敏锐地发现,在文化底蕴深厚的北京城里,除了几个私人藏书家外,还没有一家像样的图书馆,特别是自然科学书籍奇缺,这与一个文明古国的都城极不相称。于是他利用各种渠道,开始有计划地、系统地搜集图书。仅几年时间,就在位于王府井的皇亲溥伦的府宅里建成了自己的图书馆。图书馆建成后,被称为“莫理循文库”。

    莫理循经营图书馆可谓用心良苦,当时有许多图书价格很高,莫理循有时要欠债购买这些图书。经过他的不懈努力,书库的规模越来越大,声誉也越来越高,其中收藏的书籍、文献、史料达2.4万余册,还有110多种报刊以及1000多种画册和图片资料。这些图书来自中、英、法、德、俄、荷、意等十几个国家,内容不仅涉及中国,还涉及中亚诸国、日本、印度、缅甸、锡兰(今斯里兰卡)、暹罗(今泰国)、安南(今越南)等国家,门类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宗教、历史、地理、文学、法律、美术、地质、矿物、医药、娱乐等,对当时的学者深入研究亚洲帮助很大,“亚洲书库”也由此而得名。

    莫理循并没有垄断这些精神财富,他十分欢迎中国的知识分子到“亚洲书库”来阅读,也接纳欧美学者来此从事东方研究。一些外国来访者受益匪浅,归国后在媒体上大力推介该书库,使莫理循及其“亚洲书库”名扬海外。

 

    磨难中保存至今

    1916年6月,袁世凯在唾骂声中死去,莫理循又先后效力于大总统黎元洪、冯国璋和总理段祺瑞。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于是想返回英国治病,但“亚洲书库”却令他割舍不下。经过一番考虑,莫理循决定将“亚洲书库”出让,表示愿意将书库卖给中国政府、学术团体或个人。但当时的中国动荡不安,忙于争权夺势的北洋政府里根本无人关心和重视文化事业,而有识之士又苦于囊中羞涩,无力购买。消息传到美国,各名牌大学深知“亚洲书库”的价值,纷纷联系收购。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表现得最为积极,争相报价,加州大学的报价高达3.5万英镑,这在当时是一个不小的数目。然而,莫理循最大的愿望是将书库留在中国,最低限度也要留在亚洲,于是他在出让“中国书库”时提出了3个条件:藏书必须永久保存;图书馆需用“莫理循文库”名义;为学者阅读提供方便。最终,“亚洲书库”被当时日本三菱财阀岩崎小弥太以3.5万英镑的高价收购。岩崎的父亲素来珍爱东方文化,特别钟情于中国史籍,曾高价收购过中国旧藏珍籍,他以中国宋、元图书为主建立的“静嘉堂文库”,藏书达25万册。

    “中国书库”的藏书从北京由铁路运往天津大沽,从大沽装上“高砂丸”号邮船,1918年9月运抵日本横滨。但是,藏书刚刚搬到日本就遭遇了一场灾难。1918年9月,暴风雨袭击了日本深川,临时存放图书的位于深川的岩崎别墅遭到水淹,大部分图书被海水浸泡。岩崎召集各路专家进行紧急抢救,经过洗涤、干燥、改装等多道工序,大部分图书得以复原,但仍然有一部分图书无法修复,只能丢弃。

    巨大的损失令岩崎痛心不已,在以后的几年中,他又对书库进行了补充,先后购进涉及中国、日本、中亚、波斯、印度以及南洋诸国的图书近5万册,还从日本记者渡边哲信手里征集到清末民初在北京发行的全套《顺天时报》等史料。这样,“亚洲书库”不仅补上了损失的图书数量,而且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各种图书资料3.1万余件。鉴于书库规模迅速扩大,超出了“亚洲书库”原有的内容,岩崎决定将书库改名为“东洋文库”。

    1922年,岩崎在东京建成了一座新的“东洋文库馆”,并组织专家对文库进行了系统整理。当浩大的整理工程进行之时,1923年,关东地区发生了8.2级大地震,东京市区几乎被夷为平地。令人称奇的是,东洋文库馆未遭严重毁损,书籍较完整地保存下来。如今,这些图书依然被保存着,成为学者们研究中国和亚洲历史的重要资料。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历史365历史36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