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之死:是他自身性格和他所处环境决定的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将魏延描述成一员心怀篡逆的不义之徒,最后还是中诸葛亮之计死于马岱刀下历史自然不是如此。但近几年来,关于魏延这员蜀国名将的评论却越来越多,各种观点莫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将魏延描述成一员心怀篡逆的不义之徒,最后还是中诸葛亮之计死于马岱刀下———历史自然不是如此。但近几年来,关于魏延这员蜀国名将的评论却越来越多,各种观点莫衷一是。在这里,我想就魏延其人发表一下我的观点和看法。

魏延之死:是他自身性格和他所处环境决定的

我认为,要对魏延的一生作出公正的评判,必须搞清楚以下四个问题:

1。魏延的才干和能力究竟如何?

2。诸葛亮生前与魏延的关系究竟如何?

3。诸葛亮临终前对撤兵的部署方法及原因?

4。魏延是如何走向败亡的?

以下就对这四个问题进行逐个的分析。

1。魏延的才干和能力究竟如何?

魏延之死:是他自身性格和他所处环境决定的

魏延身为蜀国大将,我想他的才能是不容忽视的。他早年随刘备入川,便“数有战功”,后来刘备攻取汉中,需要大将镇守。当时“众论以为必在张飞”,张飞也“以心自许”,结果刘备选拔的却是魏延。刘备戎马一生,还是很能识人才的。他不让张飞守汉中而独任魏延,不排除这其中含有刘备对张飞的不信任与控制,但更主要的还在于刘备对张飞的器重。魏延自然也不辱使命,他长期镇守汉中,保证了这块兵家必争之地的万无一失。再后来,诸葛亮六出祁山,又是魏延向诸葛亮提出了“异道会于潼关”的战略方针。在这里。我姑且不去讨论该策略的正确与否,但魏延的作战经验与战略眼光还是无庸质疑的。综上所述,若论才干,称魏延为名将,决无半点过分之处,他的作战才能,已经胜过了张飞,而且也绝不下于关羽。

2。诸葛亮生前与魏延的关系究竟如何?

在这四个问题中,追究诸葛亮与魏延的关系恐怕是最令人费解的一个了。首先谈谈魏延的官职。据《三国志·蜀书·魏延传》记载:“建兴元年,封都亭侯。五年,请诸葛亮驻汉中,更以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剌史”“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

军,假节,进封南郑侯”等等,可见魏延的官职在蜀国还是很高的。南郑侯,这是蜀汉侯爵中的最高级别,就是县侯,而且也是魏晋侯爵制度中的最高级别。魏延的官位之高,可见一斑。魏延受封之时正是诸葛亮当政时期。倘若诸葛亮有心压制魏延的话,想要阻挡魏延加官进爵也非难事。虽说诸葛亮不会根据私人好恶来代替国家用人政策。但由此,也可初步断定诸葛亮对魏延还是很器重的。

下面再来谈谈魏延的“异道会于潼关”之策。魏延在当时的职务中,有一条便是“丞相司马”。从两汉以来的官制可以知道“司马”是专管军事的,魏延身为丞相司马,其实相当于诸葛亮北伐军的总参谋长。说得粗略一些,就是诸葛亮的“军师”。参谋提出一条建议,是很正常的事,而身为主帅的诸葛亮也完全有权力通过或是否决魏延的建议,这些都是很正常的事,恐怕不可能形成诸葛亮与魏延之间的矛盾。史书记载魏延“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但我认为那也不过是发发牢骚而已。魏延虽然“性矜高”,但却不是杨仪那种“个性狷狭”的人。所以,笔者认为二人在这一点上的不同观点不会影响二人的关系。

魏延之死:是他自身性格和他所处环境决定的

总而言之,我认为诸葛亮对魏延还是很器重的。魏延跟随诸葛亮行军作战数年,也发挥了自己不少的长处。

3。诸葛亮临终前对撤兵的部署方法及原因?

前面已经分析到了诸葛亮对魏延的器重,但诸葛亮临终之前,对部下却有过这样一番安排:“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使自发。”不少人就这一点提到了诸葛亮对魏延的不信任。然而,事实上,我认为诸葛亮这样做还是有他的道理的。

先来谈谈诸葛亮为何要让杨仪在他死后统领三军。其实,杨仪此人也并不像不少网友评论的那样一无是处。他早年投奔刘备的时候,“先主与语论军围计策,政治得失,大悦之,因辟为左将军兵曹掾”,可见此人还是有不少才能的,他和魏延都是优秀的战地指挥官,退军的成功几乎必须仰赖其一。同时都难以和同僚较好的合作,不过杨仪会遵照诸葛亮的调度撤军,而如果遗命给魏延,他一定会抗命继续和魏国交战。由于蜀军长期以诸葛亮为核心,在这个时候和魏军决战,某以为战略上是相当愚蠢的行为。所以诸葛亮明智的选择杨仪指挥这次行动,杨也确实不辱使命。

魏延之死:是他自身性格和他所处环境决定的

其次再来说说诸葛亮临终之前的一次战略性的会议,史书记载魏延没有参加。诸葛亮没有让魏延参加的事又被不少人拿出来作为诸葛亮不信任魏延的证据,其实不然。魏延虽然是大将之才,但在一定程度上却缺乏大局意识。倘若魏延听说诸葛亮将大任全权托付杨仪,说不定会出于不满而当场翻脸,这正是诸葛亮最不愿意看到的。更何况魏延的前军正和魏军对峙,也不便请他前来。

所以,诸葛亮的这次安排也是出于全局考虑,并不是对魏延的不信任。

4。魏延是如何走向败亡的?

根据史书记载,诸葛亮死后不久,魏延即起兵与杨仪作战。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最后军败身亡。其实,魏延最后的败死也是有很大的必然性的。前面说过魏延虽然智勇双全,但还是缺乏大局观念,而且性情高傲,经常以势凌人。因为他与杨仪的私仇,他忘记了敌军大军压进的危险,更忘记了诸葛亮新逝整个蜀国的悲痛之情。在这种时期发动与杨仪的争斗,就会在无形之中就已经将自己推上了军心和民心的对立面,也就无疑将自己推上了死路。总而言之,对魏延这样一个受过蜀国大恩的人,不管出于多么冠冕堂皇的理由,都不应该在诸葛丞相尸骨未寒时发动兵变,这完全是不智的。不过罗贯中将他描写成造反,还是太过分了些。

就以上四点来分析,魏延是一员难得的将才。他智勇双全,可是却太过于自高自大,盛气凌人。在这一点上,与关羽有些相似。而且他还有些缺乏大局观念,终致最后死于自家刀下。对于魏延之死,诸葛亮固然没有什么过错,而杨仪也不用负多少责任。魏延之死,是他自身的性格和他所处的环境决定的。魏文长之死,是那个时代的悲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历史365历史365

相关推荐